巴尔加斯·略萨:还好,有死亡存在

新京报书评周刊 2天前 阅读数 3 #推荐

秘鲁当地时间4月13日,巴尔加斯·略萨去世,享年89岁。

1936年3月28日,略萨出生在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的一个天主教家庭。在他童年的某天,“早已去世”的父亲忽然出现,重新进入他的生活。暴戾的父亲将他送往军事学校接受改造,目的是去掉他身上的“娘娘腔”。因为被父亲掌控,权力的运转机制成为他此后书写的主题,并贯穿政治、社会、历史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他本人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曾竞选总统。1963年,略萨凭借小说《城市与狗》在拉美文坛崭露头角,在后来的《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等小说中延续了言辞犀利的写作风格。略萨于201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2023年,仍在写作。

巴尔加斯·略萨。

如今,拉美文学爆炸时期的经典作家们已经先后离世,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富恩特斯、科塔萨尔、卡彭铁尔……这些曾经活跃的作家们都带着他们彼时的观点离开了世间。他们曾经所争论的拉美政治仍旧矛盾重重,而他们所留下的文学书籍将会成为供人们思考与洞察的永恒遗产,正如略萨的讣告信中所写,“他的离去将令他的亲人、朋友和世界各地的读者感到悲伤,但我们希望他们能像我们一样,从他漫长、冒险和富有成果的一生中找到安慰,并留下大量将比他的生命更长久流传的作品。”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翻译家赵德明先生,他最先将略萨的作品介绍给国内读者。本月初,4月3日,这位翻译家也永远地离开了读者。

在略萨去世后,我们请略萨的研究者、译者侯健回忆他的文学人生。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侯健的学位论文做的全都是关于略萨的研究。2017年,他开始翻译当时略萨的最新小说《五个街角》,此后又翻译过略萨《普林斯顿文学课》等作品。

“没有死亡的人生会既无聊又单调,人们会失去奋斗的重要动力,我指的是和死亡对抗。还好有死亡存在,我们才能紧凑且充满激情地安排我们的生活。” ——巴尔加斯·略萨 撰文|侯健 (西安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副教授)

暴戾的父亲

五年多以前,我曾问巴尔加斯·略萨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他当时答道:“我认为恰恰是死亡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紧凑、丰富、与众不同。如果没有死亡,我们的生活就太无趣了,人们会失去想象力,生活会变成常规性的不断重复,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所有的经历。我认为人生之所以紧凑而丰富,原因就在于我们知道自己终有故去的一日。所以我认为死亡也是有优点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这当然会让人感到失落和恐惧,但同时也会激励我们去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没有死亡的人生会既无聊又单调,人们会失去奋斗的重要动力,我指的是和死亡对抗。还好有死亡存在,我们才能紧凑且充满激情地安排我们的生活。和死亡对抗的感觉并不赖,不是吗?只不过这场战斗的结果早已注定罢了。”

2025年4月14日(秘鲁时间13日),巴尔加斯·略萨去世的消息传来,我又想起了他的这番话,我认为他的人生配得上“有趣、紧凑、丰富、与众不同”的评价。

中年时期的略萨。

甚至早在出生之前,巴尔加斯·略萨的人生经历就已经足够传奇了:父亲突然消失,抛下了孕中的母亲。不堪闲言碎语之扰的略萨一家举家迁往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直到巴尔加斯·略萨将近十岁时才重新回到秘鲁北部城市皮乌拉生活。也正是在此时,家人们口中早已去世的父亲突然出现,将小巴尔加斯·略萨及其母亲一同带到了秘鲁首都利马。暴戾的父亲令“娇生惯养”的巴尔加斯·略萨第一次体会到了被权力掌控的痛苦。自此,剖析并书写权力的运转机制成了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

出于想要改掉儿子身上的“娘娘腔”的目的,父亲决心送巴尔加斯·略萨进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巴尔加斯·略萨同意了,原因是住校生活可以帮助他摆脱父亲的掌控。

军校生活拓宽了巴尔加斯·略萨的视野,他发现那里是个微缩的秘鲁社会,白人、黑人、黄种人、混血种人……在此齐聚,等级和阶级也迅速形成,巴尔加斯·略萨第一次领略到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也成为他未来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的创作灵感源泉。同样是在这一时期,在假期中,巴尔加斯·略萨会在父亲工作的报社兼职打工,记者生涯帮助他认识到了秘鲁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哪怕在成名后,巴尔加斯·略萨也没有停止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他的最后一篇报刊文章发表于2023年年末的西班牙《国家报》上。巴尔加斯·略萨的文论作品语言紧凑、言辞犀利、思想深入,内容涉及文学、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电影改编版《城市与狗》(La ciudad y los perros,1985)海报。

天主教大学和圣马科斯大学是利马最重要的两所大学,前者是上层阶级子弟常就读的高校,后者则具有悠久的革命抵抗传统。视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导师的巴尔加斯·略萨不顾家人反对,执意进入圣马科斯大学学习。在大学里,巴尔加斯·略萨加入了地下党组织卡魏德,参与了反抗奥德利亚将军政府的活动,后因对僵化的组织感到失望而退出。

同一时期,巴尔加斯·略萨在陪伴因离异来到利马散心的姨妈胡利娅的过程中,对后者产生了爱慕之心,两人后来坠入爱河,并在朋友的帮助下成为法律认可的夫妻。这些传奇经历都被作家写到了《酒吧长谈》《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等作品中。可见,巴尔加斯·略萨是擅长以人生经历为基础进行虚构文学创作的作家。

半个多世纪的文学风雨之路

凡尔纳、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福楼拜……被法国文学深深吸引的巴尔加斯·略萨坚信,如果自己要成为真正的作家,只有远赴巴黎这一条路可走。1959年,在妻子胡利娅的陪伴下,巴尔加斯·略萨经马德里至巴黎定居。巴尔加斯·略萨一边打工,一边创作《城市与狗》。

《城市与狗》,[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赵德明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2021年6月。

1963年,《城市与狗》获西班牙简明丛书奖,27岁的巴尔加斯·略萨一举成名,成为西班牙语文坛最炙手可热的新星。许多研究者认为,《城市与狗》的获奖、出版及成功是“文学爆炸”开始的标志。巴尔加斯·略萨的代表作《绿房子》和《酒吧长谈》同样出版于20世纪60年代,这三部小说被认为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虽然彼此没有情节上的联系,但经常被冠以“三部曲”头衔,它们也是巴尔加斯·略萨在该时期对“全景小说”追求的直接体现,即在一本小说里尽可能多地展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1965年,巴尔加斯·略萨与胡利娅姨妈分手,他的第二任妻子是其表妹帕特丽西娅·略萨,二人育有三个子女。

进入70年代,巴尔加斯·略萨经历了文学风格和政治思想的双重转向,他开始放松对“全景小说”的执着追求,创作出了如《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等更加轻盈的小说。与此同时,由于不认同古巴革命政府的诸多行为,巴尔加斯·略萨与之分道扬镳,转而阅读以赛亚·伯林、哈耶克、雷蒙·阿隆等思想家的著作,这些哲人的思想为巴尔加斯·略萨在20世纪80年代末参加秘鲁总统大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公羊的节日》,[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赵德明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2021年6月。

1981年,巴尔加斯·略萨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未以祖国秘鲁为背景地的长篇小说《世界末日之战》,这部描写巴西腹地卡努杜斯爆发的农民起义的小说与2000年出版的《公羊的节日》一道,被认为是巴尔加斯·略萨在中后期作品中对“全景小说”追求的新尝试。20世纪80年代,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主题及写法更多样化,有描写左翼革命的《玛伊塔的故事》(汉译《狂人玛伊塔》),有被神话学界和人类学界视作经典的《叙事人》,有情爱文学作品《继母颂》,还有类侦探小说《谁是杀人犯?》。1987年,由于不认同时任秘鲁总统阿兰·加西亚的银行国有化政策,巴尔加斯·略萨频繁走上街头进行演讲、参与游行,直至创建新政党,参加总统大选,后在1990年大选第二轮中败给日裔候选人阿尔韦托·藤森。巴尔加斯·略萨将这段经历写进了回忆录《水中鱼》。

90年代,由于对藤森“自我政变”等行动不满,巴尔加斯·略萨频繁撰文对藤森的执政政策发起抨击,后者威胁剥夺巴尔加斯·略萨的国籍,在这一背景下,巴尔加斯·略萨申请了西班牙国籍,从此拥有两国国籍。竞选总统失败的巴尔加斯·略萨在回归文学世界后如鱼得水,创作出了《利图马在安第斯山》《情爱笔记》等重要作品。上文提及的《公羊的节日》(2000)以多米尼加共和国独裁者特鲁希略为主要人物,描写了该国诡谲的政坛风云,被认为是巴尔加斯·略萨创作生涯后期最重要的作品。

进入新世纪后,巴尔加斯·略萨笔耕不辍,陆续创作出版了以女性主义者弗洛拉·特里斯坦及其外孙、画家保罗·高更为主人公的《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爱情小说《坏女孩的恶作剧》、历史小说《凯尔特人之梦》。2013年,巴尔加斯·略萨再次将视野转回祖国秘鲁,出版小说《卑微的英雄》,曾出现在其多部作品中的利图马、丰奇托等角色再次现身。2016年,《五个街角》出版,巴尔加斯·略萨借此书刻画了藤森执政末期秘鲁的政坛风云。2019年,被视为《公羊的节日》姐妹篇的《艰辛时刻》出版,这部小说以上世纪中叶危地马拉和平土地改革的失败为线索,试图回答“拉丁美洲是什么时候倒霉的”的问题。2023年,以秘鲁民族音乐为主题的小说《我把沉默献给您》出版,同年,巴尔加斯·略萨宣布这部小说将是他的小说封笔作。

《五个街角》,[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侯健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2021年5月。

在小说之外

巴尔加斯·略萨不仅是小说家,还是重要的文学评论家。

《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秘鲁]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著,侯健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99读书人,2024年9月。

1971年,他的博士论文《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出版,该书至今仍被认为是针对加西亚·马尔克斯早期文学创作生涯的研究佳作。1975年,《略萨谈福楼拜:永恒的纵欲》出版,该书是巴尔加斯·略萨最具知名度的文学评论作品之一。

此后,在进行虚构文学创作的同时,巴尔加斯·略萨始终没有停止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耕耘,相继出版使读者重新对骑士小说燃起兴趣的作品《为骑士蒂朗下战书》(1991)和批判印第安文化乌托邦化问题的《古老的乌托邦:何塞·玛利亚·阿格达斯和土著主义文学》(1996)。2004年、2008年、2020年和2022年,巴尔加斯·略萨又相继出版了《不可能的诱惑:雨果与〈悲惨世界》《虚构之旅:胡安·卡洛斯·奥内蒂的文学世界》《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一起的半个世纪》和《不安的目光:评佩雷斯·加尔多斯》。

略萨。

《略萨谈博尔赫斯》一书收录了作家半个世纪以来所写的评析博尔赫斯的相关文章,其中《博尔赫斯的虚构》一文被评论界认为是进行博尔赫斯研究的必读文章,此外还探讨了博尔赫斯与政治、博尔赫斯与女性等话题。《不可能的诱惑》源自巴尔加斯·略萨在英国讲授的一门文学课程,研究视角聚焦《悲惨世界》,从叙事者、人物、情节等多重角度解读了这部巨著,为其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其余两部作品与《弑神者的历史》风格相似,巴尔加斯·略萨先对乌拉圭作家胡安·卡洛斯·奥内蒂和西班牙作家佩雷斯·加尔多斯的生平进行概述,再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以“虚构与现实”“历史与现实”两组概念为主线分析了两位作家的几乎全部作品。实际上,巴尔加斯·略萨是在通过分析这些作家和作品来表现他本人对小说创作理念的理解,这与20世纪末出版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略萨1973年发表的小说《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改编的同名电影(1975)海报。他本人担任编导。

巴尔加斯·略萨还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戏剧作品,如:《印加王的逃遁》(1952,未出版)、《塔克纳小姐》(1981)、《凯蒂与河马》(1983)、《琼加》(1986)和《阳台狂人》(1993),进入新世纪后,巴尔加斯·略萨出版了《一千个夜晚和一个夜晚》《瘟疫故事》等戏剧作品多部,他不仅创作剧本,还经常亲自登台演出其中的角色,表现出了作家对戏剧艺术的由衷热爱。

巴尔加斯·略萨的报刊文章也曾以各种形式多次结集出版,如:《顶风破浪》三卷(1983,1986,1990)、《自由面临的挑战》(1994)和《激情的语言》(2000)等,其中,以其关于文学、艺术、电影电视等主题的文章的合集《想象的火焰》收录了包括1967年罗慕洛·加列戈斯领奖词《文学是一团火》在内的诸多名篇,也收入了之前从未入选各种文选的《拉丁美洲的原始小说与创造性小说》等重要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2023年,巴尔加斯·略萨正式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不朽者”,是该机构数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从未用法语写作却成功当选的院士。同年,分析法国文学及文化的文论集《一个野蛮人在巴黎》出版,当年下定决心远赴巴黎的文学青年终于获得了其文学祖国法国的认可。

此外,巴尔加斯·略萨还创作有思想传记《部落的召唤》,游记随笔《伊拉克日记》(2003)和《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平或圣战》(2006)等作品多部。

近年来,我国不仅几乎完整译介了巴尔加斯·略萨的小说作品,还开始有计划地引进他的文学批评、文集等著作。如今,他远去,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最好的怀念方式就是继续阅读巴尔加斯·略萨的作品,欣赏由他创造出的、与他的人生同样有趣、紧凑、丰富、与众不同的文学世界,直到永远。

侯健(左)与略萨(右)的合影。本文作者侯健供图。 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侯健;编辑:宫子 西西;校对:贾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设置为星标

2024书评周刊合订本上市!

点击书封可即刻下单

了解《新京报·书评周刊》2024合订本详情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

公共立场,独立精神,只为负责任地为读者发现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