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陈丕显想留北京,组织安排去云南,粟裕身体不行,留部队吧
在国家前进的重要阶段,那些老一辈的革命前辈真的碰到了好多重要选择。有时候,他们得把自己的想法先放一边。1977年的陈丕显,肯定也是撞上了这种左右为难的事儿。
那时候,上面给陈丕显分配了去云南的任务,不过,他的老朋友还有粟裕都劝他别急着走,说现在好几个军区都急着找政委呢,不管在哪,前途都是一片光明。陈丕显碰到这事儿,他会咋决定呢?
【陈丕显的成长经历】
1916年,陈丕显诞生在福建的一个平常农家,家里头穷,但这可没让他变得没感觉。相反,他从小就磨练出了一股子倔强劲儿,遇到难题,他总是咬咬牙,非要撑过去不可。
另外,陈丕显从小孩长成小伙子那会儿,刚好碰上咱们国家学生和工人特别爱动弹的时候。小时候嘛,人都容易被身边的事儿带着走,陈丕显当然也没能躲过这一茬。
那些敢于站出来挑战的旧观念对立面,借着一次次的民众行动和浩浩荡荡的游行,悄悄在陈丕显心里扎了根。那会儿,他虽然对这些高深的理论没钻研得太透,但日子久了,他自己也琢磨出了一套门道。
至少,这些新潮理念的带领下掀起的反抗行动,给少年陈丕显的心里带来了依靠。他对改变老百姓的生活困境更有底气了,心里琢磨着能为这事儿出点力就好了。
1929年那会儿,共产党还是个刚冒头的新政权,说它站不稳脚跟那是一点也不夸张。但陈丕显呢,他通过搞宣传,心里早就有数了,哪个党派才是真心实意为人民着想的。
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在这个紧要关头,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共产党。因为年纪还小,组织就安排他先进入共青团工作。但陈丕显的才华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他15岁那年,就被上头看重,正式入了党,从那以后,陈丕显的政治路子就算是铺开了,一走就是60年。1935年那会儿,红军反围剿没成功,就踏上了长征的路。
那时候,虽然大队伍都得挪窝,但老根据地那边,还是得留些人帮忙通风报信。长征这一路,真是苦中有甜,荣耀满满。不过,那些留在后方的红军兄弟,他们碰上的难题也是一堆又一堆。
大部队离开后,他们这些红军战士就得一个人对付十几个敌人的追捕,你可以想象,前辈们当时处境有多危险。那时候,19岁的陈丕显也是其中一员。
那时候,陈丕显按照上级的计划,和陈毅一起留了下来,跟敌人玩起了“躲猫猫”,主要就是靠打游击战来反击。他们在战场上硬扛了整整3年,后来抗战的战火一下子烧遍了全国。接着,陈丕显就接到了新任务,要去信中地区继续战斗。
陈丕显这次出手,真的帮了南方游击队大忙,战绩相当亮眼。没过多久,上面领导看到了陈丕显在组织工作方面的才华,就让他去推广新四军的文化,还让他去发动老百姓。
接了任务后,陈丕显在推广新思想上费了不少劲,特别是在建根据地那会儿,他想办法搞活了生产,让老百姓亲眼看到了共产党的魄力和决心,知道了谁是真心和人民在一起的。
再说说正面战场,陈丕显也参与了包括车桥战役在内的多场大战,把苏中根据地的地盘给扩大了不少。后来蒋介石不守信用,撕毁了双十协定,那时候,陈丕显更是给红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拿淮海战役来说吧,那时候陈丕显可不含糊,他发动了整个华中地区,叫来了上百万的民工来帮忙,给打仗的后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是没有他这一手,战事要想赢,可真就难了。所以说,陈丕显在这次战役里的作用,那可是相当的大。
【从政之路受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点点稳定下来,陈丕显接到了新的工作任务,得去上海开展工作。那时候,上海的市长是陈毅,他们俩可是老朋友加战友了。
得知能继续和陈毅一起工作,陈丕显心里挺乐呵的。那时候,游击队里陈毅是代军长,负责全盘指挥。他对陈丕显在地方上搞的党政工作,那是相当认可。
因此,陈毅对调过来的陈丕显特别上心,他们俩联手合作,把上海的经济搞得红红火火,成绩相当亮眼。就算后来陈毅回中央了,陈丕显还是对他非常尊敬。
可是,没过多久,1966年的时候,陈丕显因为生病倒下了,去医院一查,竟然发现自己得了癌症。那时候,他实在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所以心情非常低落,好一阵子都缓不过来。
还好,他年轻时培养出的那股子倔强劲儿,加上一路经历的风风雨雨,帮他从伤心事儿里挣脱出来,学着面对眼下的日子。尽管清楚自己身体有恙,陈丕显还是硬撑着,不肯落下任何一次工作会议。
陈毅特别关心陈丕显的身体,说他真的得歇歇了,别老是硬撑。但陈丕显心里有自己的盘算,他想着在剩下的日子里,能多做点贡献就多做点。
陈毅看他铁了心,也就不劝了,直接和陈丕显举杯对饮,心里头估计也是感慨万千,跟陈丕显一样,对眼下的处境挺无奈的。那时候的社会环境,陈丕显要想继续干政治这行,真心不容易,难关多的是。
陈丕显在家里闷了好多年,心里一直盼着能再回北京工作。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动手给中央写了申请信,表达了自己想重返北京的强烈意愿。多亏了有人帮忙说话,陈丕显最后真的回到了北京。
但现在政界的情况,跟陈丕显刚走的时候比,那可是天差地别。毛主席和朱老总都走了,这对政坛打击可大了,搞得很多事情都乱糟糟的。因此,现在对当官的,那要求可是严多了。
1977年,中央做了个新决定,要给大伙儿重新安排工作。那时候,陈毅老同志已经不在了。陈丕显一想到以前跟陈毅一起喝酒的日子,心里头估计也会有些五味杂陈。但不管怎样,手头的工作还得继续干,不能停下来。
因此,陈丕显决定把心思全放在工作上,这样也算对得起那些已经离开的老伙伴们。说实话,以前陈丕显对工作并没有太多奢望。
由于身体出了点问题,他只能做出点妥协。当中央把要去云南任职的消息告诉他时,他瞅瞅自己的身体状况,心里真是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咋整。
粟裕瞧着陈丕显挺为难的样子,就直截了当地跟他说,眼下好几个军区都缺政委呢,要是身体顶不住,留在部队也挺好,反正在哪儿都是出力,对吧?
【下定决心】
粟裕的这个建议让陈丕显心里犯了难,一时拿不定主意。他便去找了和自己一起参军的老朋友商量这事儿。老朋友给他的主意很直白,说就是先去,不然下一次有机会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
多年没接到工作任务的陈丕显,一听这话,心里顿时有了主意。他赶紧给中央回了话,说自己愿意去云南上任,就这样把人员安排给确定了,接着就着手准备开展新工作了。
陈丕显离开职场已经九年了,这次的新工作对他来说,绝对是个全新的开始。虽然挺有挑战性的,但重新踏上工作岗位的陈老,心情特别激动,干劲儿十足。
他一到任,就根据云南的实际情况琢磨出一套发展路子,让当地经济有了明显好转。再说到民生,陈老在水利设施上也是舍得花钱,建了不少水利项目。
另外,吸引大企业在这里扎根,给当地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这对老百姓来说,真是个提升生活质量的好办法。因此,大家伙儿都特别感激陈老。
之后,陈丕显根据安排,去了湖北工作了一阵子。因为有了之前在云南积累的经验,他这回做起决策来明显更加稳重细致,赢得了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1982年,陈丕显在经历两次工作变动后,又回到了中央的岗位上。那时候,共产党里正提倡让干部年轻化,因此,不少老一辈的人都慢慢退出了,就连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也换了新人。
因为政治部不能没人干活,所以中央就考虑起了正在地方历练的陈丕显。再加上政治部当时正好需要一个能挑大梁的人,这样一来,陈丕显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但是呢,余秋里对政法这块儿工作不太在行,怕自己接手后干不出啥名堂,所以就跟上面打了报告,想换个岗位。陈丕显对这事儿挺看得开,觉得在哪个位置上都成。
两人商量好后,陈丕显就当上了政法委书记,这本来是余秋里要去的位子。余秋里呢,他做了政治部主任,还是跟他以前的工作差不多。
余秋里因为那段过往,心里头特别感激陈丕显,他俩关系铁得很。到了1983年,陈丕显当上了人大的副委员长,算是升到了副国级,但那时候他身体已经不太行了,工作起来挺吃力。
两年后,陈丕显正式宣告自己退休了,他开始动手写起回忆录来。他心里琢磨着,得把这些革命往事记录下来,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那时候的革命精神,从中吸取力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1995年的时候,陈丕显老先生因为生病去世了,那时候他80岁。看他写的回忆录,能感觉到老先生身上那股子革命前辈们都有的努力打拼的劲儿。咱们都希望,这种红色的精神能一直传下去,一辈辈都不变。
他以前在上海当过市委书记,后来被升为了政法委书记,职位达到了副国级。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