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只知关羽“败走麦城”,可谁又知道,有多少猛将围攻他
在《三国演义》宏大的叙事中,关羽“败走麦城”的情节宛如一颗沉重的棋子,落定在历史的棋盘上,成为无数读者扼腕叹息的节点。
甚至有读者直言,当关羽陨落后,便不看《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分了。
世人皆知关羽一代武圣,威震华夏,在麦城一役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然而,当我们深入原著,剖析那场战役背后的诸多细节,便会发现,当时关羽已经算十分王炸的操作了。
只是当时他面临的压力太大,被多方势力环伺、围攻,最终陷入绝境才导致的失败。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关羽发动了其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也最为致命的北伐战役。
那时的关羽已镇守荆州多年,手握重兵,假节钺(代表刘备行使军政大权),可谓权势熏天。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描述关羽“提兵北上,水陆并进,攻打樊城”,其势如破竹。
那场战役初期,关羽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特别是利用天时地利创造的“水淹七军”战术,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当时时值八月,襄樊地区连降暴雨,汉水暴涨。
关羽敏锐地抓住这一战机,命人“预备船筏,收拾水具”。
当曹操派于禁、庞德率领七军(约三万人)救援樊城时,关羽果断决堤放水,致使“平地水深丈余”,魏军“尽没于水”。
那场战役中,于禁投降,庞德不屈被杀,关羽“威震华夏”,甚至将曹操都震惊到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
然而,正是那场战役的胜利,导致关羽有些轻敌,做出了几个错误的决断:
1、几乎倾巢而出,导致荆州后方空虚。
2、对东吴的威胁严重低估,未能贯彻诸葛亮“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战略方针。
3、他性格中的傲慢导致与部下关系紧张,特别是对糜芳、傅士仁等留守将领的苛刻态度,为日后背叛埋下隐患。
关于这一点,《三国志》中这样评价:“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更为关键的是,关羽的北伐打破了三国间的微妙平衡。
荆州作为战略要地,一直是魏蜀吴三方角力的焦点。关羽势如破竹的攻势不仅威胁曹魏核心统治区,也触动了孙权对荆州的觊觎之心。
当曹操采纳司马懿“联吴抗蜀”之策,派使者与孙权密谋时(《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关羽实际上已陷入了两面受敌的危险境地。
而那时的他,却浑然不觉。
后来,当孙权派诸葛瑾为子求婚,意图通过政治联姻缓和与蜀国(其实是关羽)的关系时,关羽竟怒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要知道,孙权好歹是一国之君,那番侮辱性的言辞彻底激怒了孙权,促使东吴下定决心与曹操联合对付关羽。
正当关羽在樊城前线与曹仁僵持之际,东吴方面已悄然展开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偷袭行动。
那场军事行动,被后世称为“白衣渡江”。
正是那场行动,直接导致了关羽后方基地的沦陷,成为压垮他的关键一击。
《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详细描绘了那一转折点:
当时东吴都督吕蒙“诈病”辞职,由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任,以此麻痹关羽,使其放松对东吴的警惕。
陆逊上任后,故意写信吹捧关羽,称其“小可陆逊,谨书呈于君侯麾下”,极尽谦卑之能事。
关羽览书后果然中计,“仰面大笑”,认为东吴不足为虑,遂“撤荆州大半兵赴樊城听调”,导致后方防御空虚。
所谓“白衣渡江”,“白衣”并不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而是“平民的衣服”。
也就是说,当时吕蒙特意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士兵,穿上平民的衣服,假扮成商人,迷惑住了蜀国的守卫。
那一伪装成功骗过了关羽沿江设置的烽火台守军,使得东吴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兵临荆州城下。
当时守卫荆州的是糜芳、傅士仁二人,两人都是刘备的旧部,没啥本事,与关羽的关系也不好,心怀怨恨。
由此,当吕蒙兵临城下时,傅士仁率先投降了,后来说服了糜芳,糜芳也投降了。
《三国志》中记载关羽“素轻士大夫,而善待卒伍”,那种待人接物的偏颇导致关键时刻缺乏忠诚的部将支持。
王甫曾曾劝关羽更换此二人,但被刚愎自用的关羽拒绝,最终酿成了大祸。
东吴控制荆州后,立即切断了关羽大军的后勤补给线,同时“传檄各郡,望风归顺”。
更致命的是,吕蒙对关羽部下家属采取怀柔政策,“抚慰将士家属,各令安堵”,导致蜀军“人人怀归,皆无战心”。
当关羽得知荆州失守的消息时,军心开始涣散,形势急转直下。
《三国演义》描述当关羽听闻荆州失守时的反应:“羽闻言,怒气冲塞,疮口迸裂,昏绝于地”。
当关羽从樊城撤军,试图夺回荆州时,才发现自己已陷入了曹魏与东吴精心编织的包围网中。
根据《三国演义》及历史记载,参与围剿关羽的魏吴名将阵容堪称豪华,几乎汇集了当时最顶尖的军事人才。
曹魏方面的军事压迫首先来自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
曹操在得知关羽撤军的消息后,立即命令徐晃率军追击。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描写徐晃“挥斧直取关羽”,二人大战八十余合不分胜负。
历史上,徐晃确实在樊城外围击败了关羽,并采用心理战术,故意在阵前与关羽叙旧,实则动摇蜀军士气,最后喊出“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的口号。
除了徐晃外,曹魏方面参与围剿的将领还有:
·曹仁:樊城守将,在洪水退去后出城反击,切断关羽粮道。
·张辽:虽未直接参战,但被曹操紧急调遣作为预备队。
·满宠:说服曹仁坚守樊城的关键谋士。
·殷署、朱盖等:徐晃部将,参与了对关羽的追击。
东吴方面的追击阵容同样强大,几乎出动了半个江东的精英将领。除主帅吕蒙外,还包括:
·陆逊:策划初期麻痹关羽的智囊,后参与追击。
·潘璋:最终在临沮擒获关羽。
·朱然:参与麦城围攻的重要将领
·韩当、蒋钦、周泰:江东十二虎臣中的猛将。
除此之外,最致命的是,投降东吴的原蜀将也加入了追击行列。
糜芳、傅士仁作为“带路党”,为东吴军队提供了关于关羽行军习惯和可能撤退路线的重要情报。
那种来自“自己人”的反戈一击,最是令人防不胜防,同时破坏力也最为巨大。
正是在如此多的谋士和将领的围攻下,一己之力的关羽,断然回天乏术,其失败被擒也就成了定局。
当关于最后被东吴军队包围时,他“怒目横刀”,勇战至最后一刻。
《三国志》记载,其被擒后不屈而死,终年五十八岁。一代名将就此陨落,标志着蜀汉荆州时代的终结,也彻底改变了三国力量的平衡。
读者们,关于“关羽败走麦城的深度解读”,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