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为何反华?如今宁可饿死也不向东大靠拢,完全就是吃饭砸锅!

见证历史的人 1天前 阅读数 290 #历史

如果你今天在网上搜蒙古国与中国的关系,跳出来的关键词似乎并没有那么友好,反而都是些“反华”、“资源掠夺”、“去中国化”的字眼。

这就让人十分不解了,在蒙古国困难的时候,我国可没少接济,为何如今却成了国际上最具“反华情绪”的国家之一?

究其根本原因或许还是历史的遗留问题。

1911年沙俄暗中支持外蒙古宣布独立,1945年苏联又逼迫中华民国政府承认蒙古独立,后来到了冷战时期,苏联又不顾蒙古国是否独立,直接派遣15万苏军驻扎中蒙边境。

这一系列不考虑蒙古国意见就做出的决定让外界看来蒙古国已经成了苏联操盘下的“政治附庸”,在蒙古国民心理里埋下了极深的“被吞并焦虑”。

虽然当年是苏联操控他们独立的,但由于宣传长期反华、去中国化,使得很多蒙古人对中国保持高度警惕,他们的课本、新闻、政坛似乎都在暗示中国是曾经的宗主国,是今天“可能再次统治蒙古”的最大威胁。

但他们这样搞只会让自己更伤。

二战之后,蒙古主动推行了一系列“去中国化”的政策,其中就包括1946年废除传统蒙文,改用苏联的西里尔字母。虽然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蒙古国跨入现代化的一步,但其实代价极其惨重。

古代蒙文完全依托中国文化体系,文献记载也多与清代、元代交织在一起,所以在文字西里尔化后,有一代蒙古人都逐渐与自己民族的历史断裂,根本读不懂祖先留下来的文书、史书,甚至连“成吉思汗真正说了什么”都要靠翻译才能明白。

2010年代开始,蒙古政府意识到问题,开始倡导恢复传统蒙文,结果发现全国几乎没人能系统掌握这种古老文字。

讽刺的是,由于我国内蒙古保留了完整的传统蒙文教育体系,所以很多蒙古人不得不去呼和浩特“求学”。一边想“文化独立”,一边又必须依赖内蒙古的教材和教学资源,说白了就是不甘落后但又没本事自立。

除此之外,经济问题也是蒙古国的“心病”,蒙古国矿产资源是丰富,但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几乎为零,所以原材料基本都是出口到中国,仅煤炭一项就贡献了他们外汇的大头。但这些帮助最后在蒙古国眼里却成了“经济殖民”的证据,他们称中国这是“掠夺资源”、搞“债务陷阱”。

其实他们不是不知道自己离不开中国,但这种“被控制”的感觉,让他们焦虑到了极点,所以他们开始用“反华”来释放情绪,来获得“道义上胜利”,这种阿Q般“精神胜利法”背后的无力感,或许就是蒙古国人民最深层的悲哀。

蒙古国有资源,有地理优势,与中国也有一定的文化互通背景,本可以成为中国的“最佳邻居”,但如今却在情绪与民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实在令人唏嘘。

在这个全球经济日趋现实主义的时代,蒙古的“骂娘又乞讨”模式,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见证历史的人

见证历史的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