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48小时,特朗普关税豁免又取消,终于对中国的这一领域下手了
4月13日,在刚宣布针对手机、电脑等产品豁免“对等关税”不到48小时,特朗普就又变卦了,不仅改口美政府并未官宣任何关税“豁免”,还盯上了中国的另一个领域。
据特朗普本人描述,外界盛传的所谓“豁免”,只是相关产品被转移到了另一个关税类别之中。
面对“朝令夕改”的特朗普,一位民主党参议院忍不住的吐槽道:没有人知道特朗普五天之后的规定是啥样的。
这场看似美国让步的政策急转弯,实则是华盛顿在“中国制造”的产业链铁拳下被迫低头的现实写照——当硬脱钩撞上高通胀,再强势的政客也得向经济规律认怂。
白宫椭圆办公室的灯光亮到凌晨两点敲定的豁免名单,表面贴着“美国制造含量≥20%”的爱国标签,内里却塞满了中国零件的生存智慧。
硅谷工程师拆解最新款iPhone 16 Pro Max时,发现贴着“中国组装”的电池模块赫然在列,这场景比任何经济数据都更具讽刺意味——库克能连夜发推特感谢中国供应商保住市场价,恰是因为美国本土连个像样的锂电池厂都凑不齐。
当然,特朗普嘴上还是非常硬的。
他表示,对电脑、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等机电产品的关税豁免只是“暂时性的措施”,以后还会有新的关税。
特朗普还不忘继续甩锅中国:“其他国家对美国实施了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和关税壁垒,它们无法‘逃脱责任’……尤其是中国,中国对美国最差!”
总之,在经历了过去一周的“股债汇三杀”后,特朗普在周末对关税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向中国做出了实质性让步。
更严峻的是,美国国债收益率倒挂现象持续扩大,摩根大通已将经济衰退概率上调至60% ,中西部农民与硅谷科技企业罕见联手抗议,特斯拉股价单周暴跌12%印证了市场恐慌 。
中国的反制组合拳精准打击了美国软肋。
4月9日商务部宣布对镝、铽等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类材料占美国军工供应链的70% ,F-35战机生产线面临停工风险。
同步推出的84%报复性关税覆盖大豆、液化天然气等关键领域,直接冲击特朗普核心票仓 。
根据美国官方数据,2024年全美进口的4000亿美元电子产品中,中国制造占比超过25%。当特朗普团队发现,对华加征的20%基础关税已经让美国消费者多支付了200亿美元,而计划中的125%惩罚性关税更可能直接切断苹果手机等关键产品供应链时,白宫终于意识到这场贸易战的荒诞性。
中国制造的韧性与反击
美国加征关税,想给中国制造施加压力,结果却发现中国制造没那么容易被打倒,反而很顽强。
东莞生产Type-C接口的工厂,订单多到爆,美国客户本来想找越南工厂代替中国工厂,结果质量不行,效率也不高,最后还得乖乖地回到中国,多花钱也要买中国制造。这说明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确实有优势。
义乌的圣诞树厂家也很聪明,他们用毛竹代替松木,巧妙地避开了关税。这种做法说明中国制造不仅质量好,而且还很有创新精神。
更让人觉得有意思的是,硅谷的工程师拆最新的iPhone,发现里面的电池模块还是中国组装的,可见,想跟中国“脱钩”没那么简单。
中国启动大规模“外贸转内销”计划,依靠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增强了中国制造的自信心。
与此同时,美国海关系统由于老化效率低下,在处理大量中国商品时出现堵塞,不得不采取“先放货后收税”的措施。这与中国海关先进的智能系统形成对比,突显出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差距。
全球产业链的重新洗牌与科技霸权的争夺
关税博弈推动了全球产业链的调整。欧盟看到了中美贸易战带来的机遇,一些企业开始调整策略。
例如,德国大众汽车选择与中国的小鹏汽车合作,共同研发智能电动车,这不仅能加快研发速度,也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
同时,不少中国企业选择在北爱尔兰投资建厂,因为北爱尔兰特殊的地理位置能让它们的产品零关税进入英国和欧盟市场。
关税问题不仅是贸易摩擦,更像数字时代的科技较量开端。中美两国在稀土提炼、电池生产、太阳能板制造等重要产业上的比拼变得越来越激烈。
特别是半导体芯片制造技术的竞争,决定着谁能掌握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动权。谁能率先掌握纳米级芯片工艺,谁就能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贸易摩擦的影响波及各行各业,每个人都在努力应对。佛罗里达州的退休教师因为股市下跌而蒙受损失,深圳的电子厂老板忙着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华盛顿的游说公司因此生意兴隆,硅谷的创投大佬则用暴风雨中的航行来形容这场复杂的博弈,然而决策者却不断调整策略。
华人超市里,贴着“豁免特惠”标签的华为手机仍然很受欢迎,特别是在外国顾客之中,这一幕也成了这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没能让制造业回到美国,反而让经济更加不稳定。中国在困难中表现得很坚强,适应能力也很强,还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不少进展。
这场关税战不只是中美两国的贸易问题,也反映了两种不同发展方式的较量。换句话说,这是一场发展模式的比拼,看看哪种模式更有生命力。
未来,全球各行各业的合作方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又会如何调整?
科技领域的主导权之争,各国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技术,希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这样的竞争态势又会如何发展呢?
总的来说,我们关注的是全球产业的重新分配和科技竞争的最终结果,这关系到未来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方向。各个国家将如何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格局,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