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位院士齐聚江汉大学,力挺“精细爆破”实验室,背后有说道!

清风拂柳暗 4周前 (03-28) 阅读数 5 #推荐
19位院士,这阵仗可真不小。为啥齐聚江汉大学,还都是为了一个“精细爆破”的实验室?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差萌?

一方面是硬核的爆破技术,另一方面又是精细、全国重点实验室这种略带书卷气的词汇。爆破,我们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工地上的定向爆破,或者电影里那些惊险刺激的场面。但实际上,它远不止这些。想想看,从矿产开采到隧道挖掘,从地震救援到城市更新,哪个环节少了爆破的身影?只是,随着时代发展,对爆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快、要准,更要安全、环保,要“精细”。这个实验室要研究的,就是怎么让爆破更“精细”。他们瞄准的是深地、深海、深空,还有那些个头越来越大的爆破对象,这也就是所谓的“三深一大”。同时,还要解决“三严一险”的难题:人员安全要严格保障,公共安全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更是重中之重,爆破作业环境本身往往又很危险。这要求,确实够高的。

但问题来了,为啥是江汉大学牵头?一个地方性大学,凭什么能承担起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任?别忘了,人家可是有底子的。江汉大学在工程爆破领域深耕多年,之前就有个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次和河海大学强强联合,可以说是水到渠成。说到河海大学,它的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学科那可是响当当的。两家学校优势互补,重新整合,目标也很明确: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助力行业发展,最终实现从“爆破大国”到“爆破强国”的转变。听起来是不是很燃?江汉大学的表态也很给力,要举全校之力支持实验室建设。校长也说了,实验室的建设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抓手。

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要砸资源、给政策,全力以赴把实验室搞起来。但话说回来,院士专家们齐聚一堂,除了站台,更重要的是啥?是真金白银的投入,是体制机制的创新,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验室主任谢先启院士说了,实验室要紧扣国家需求,聚焦爆破作用精细分析、爆破效应精细调控、爆破安全精细控制这三个大方向。这说白了,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做出原创性的成果,培养高层次人才。会上,专家们也提出了不少建议,比如行业技术攻关、研究领域拓展、学科创新融合、中试基地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国际交流,还有环境保护等等。这些建议,既有战略高度,又有具体操作性,对实验室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不过,我们也得冷静思考。有了院士加持,有了政策支持,有了资金投入,就一定能成功吗?当然不是。

科研创新,最怕的就是“唯帽子论”、“唯职称论”。实验室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要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爆破技术再精细,最终还是要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否则,再多的院士,再多的投入,也只是空中楼阁。话说回来,精细爆破,这四个字本身就很有意思。它既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也反映了我们对安全、环保的重视。希望这个实验室,能够真正成为我国爆破科技的制高点,引领行业发展,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可不仅仅是江汉大学的责任,也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使命。毕竟,爆破这事儿,可不能“炸”糊了。当我们习惯性地将科研的希望寄托于“大项目”、“大投入”时,是否忽略了科研氛围、人才激励等更深层次的因素?而这,或许才是决定实验室能否真正“爆”发出创新活力的关键。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清风拂柳暗

清风拂柳暗

清风拂柳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