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大举进犯,刘邦有韩信这等兵仙,却为何要向匈奴称臣?
公元前201年九月,刘邦突然把韩信叫到宫里商量事情。韩信再次踏入朝廷,心里五味杂陈,感觉就像做梦一样,仿佛已经过去了很久很久。
没想到,匈奴那帮人又开始不安分了。
二十多年前,秦始皇在位时,匈奴在头曼单于的率领下南下入侵河套地区,结果被秦朝大将蒙恬带着三十万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最后只能逃回草原。这一仗让匈奴元气大伤,甚至被迫把儿子送到河西的月氏当人质,表示臣服。他们还经常被东胡人欺负,不得不进贡,那段日子是匈奴历史上最惨的时候。
到了秦始皇统治末期,天下大乱,许多不愿忍受秦朝严酷统治的中原百姓从赵国代郡一带逃往北方,自愿投奔匈奴,成为“匈奴人”。这些逃亡者不仅带来了大量人口,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匈奴迅速强大起来。随后在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二世登基那年,头曼的儿子冒顿通过政变上位,成为匈奴历史上最杰出的单于。冒顿不仅继承了游牧民族的勇猛善战,还像中原人一样擅长权术,足智多谋。他通过不断试探底线的方式,训练出一支完全效忠于自己的精锐骑兵,并利用假装示弱的策略,一举击败了强大的东胡。
考虑到战略需要,刘邦把擅长打仗的韩王信调到了太原北边的马邑,把太原郡的三十一个县封给了他。这样做有两个原因:第一,原来的韩地位置太重要,正好在关中、洛阳、荥阳、宛县和淮阳这些关键地带的中间,是个兵家必争之地,不适合封给诸侯王;第二,让韩王信的军队去防守匈奴南下,这招叫"借刀杀人",不管谁输谁赢,刘邦都能稳赚不赔。
可刘邦这次失算了,完全想岔了。他原打算借刀杀人,让敌人自相残杀,哪知道反倒促成了对手联手,实力反而比之前更强了。
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军队把韩王信困在了马邑。韩王信看到匈奴兵力强大,打算讲和。然而,汉高祖不愿意妥协,他想要在异族面前展现新建立的大汉的军威,以此震慑边疆的敌人,加强北方的防御。因此,他迅速派兵去救援,同时写信严厉批评韩王信,指责他与匈奴勾结,行为如同叛国。
韩王信一直对刘邦心怀不满,因为刘邦把他从繁华的中原调到了荒凉的北方。现在他处境艰难,前面有匈奴大军威胁,后面又有刘邦的猜疑。想到淮阴侯的下场,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带着军队投靠了匈奴。反正他之前也投降过项羽,见风使舵这种事他最在行。
于是,冒顿派韩王信打头阵,带领军队和匈奴的左右贤王一起往南进发,攻打太原。
九月份,太原城被敌军攻占。韩王信以太原为基地,不断向南推进,一直打到上党郡的铜鞮,这里离洛阳只有两百多公里,形势非常危急,汉朝岌岌可危!
单凭匈奴一己之力,还不足以动摇大汉根基。匈奴虽有四十万骑兵,比西楚霸王最强盛时还要多出三十万,可他们对汉朝的土地并无企图,实在不行,用金银财宝和联姻就能摆平。麻烦的是,如今韩王信和匈奴勾搭上了,这人心怀不轨,万一势力做大,恐怕会变成第二个石敬瑭。
于是,高祖下定决心,调动全国兵力,准备与韩王信和匈奴人展开一场生死决战。他要彻底除掉韩王信这个叛徒,再把匈奴人彻底赶回北方荒原!
这场对决关系着亚洲两大强族的命运,高祖丝毫不敢大意。他特意召见淮阴侯,就是想听听这位谋士的高见。
听完刘邦讲述战场情况,淮阴侯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猛地起身高声说道:"听说匈奴有三十多万骑兵,请皇上给我三十万兵马,不出一个月,我必定把冒顿的人头送到您面前!"
淮阴侯欣喜若狂,他感到自己那早已沉寂的心灵仿佛被清晨的阳光唤醒,冰封的血液如同江河般奔流不息。这种久违的激情,就像沉睡千年的身体突然苏醒,原本苍白的世界重新焕发出春天的生机。
淮阴侯也太单纯了,刘邦费尽心思才收了他的兵权,怎么可能再还给他?要是两个韩信在北方联手,再加上匈奴,咱们大汉可就危险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吗?想都别想,绝对不行!
不出所料,刘邦一脸惊讶地说:“韩信病了这么久,打仗的事肯定干不了,怎么能让他带兵去北方打仗呢?你就别开这个玩笑了!”
淮阴侯眼中的神采瞬间黯淡,整个人像被抽走了力气一样瘫坐下去,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高祖不让他带兵打仗,这结果他其实早就该预料到了。
就在这时,高祖忽然笑着说:“叛乱的韩信和淮阴侯名字一样,我怎么能让韩信去打韩信呢?不过,淮阴侯虽然不能亲自上阵,能不能给朕出个主意呢?”
刘邦心里明白自己不会派韩信带兵打仗,可韩信的打仗本事无人能比,他还是特别想听听这位大将军的看法。
淮阴侯无奈地笑了笑,说:“打仗可是国家的大事。我得亲自到前线去,好好了解敌人的情况,仔细谋划,才能确定具体的战术;要是想坐在大营里指挥,指望千里之外就能打赢,那恐怕不太靠谱……”高祖一再追问,淮阴侯这才说道:“我觉得,现在正是匈奴人战斗力最强的时候,他们的马匹健壮,粮草充足,咱们现在大举进攻北方不太合适。不如先带兵收复上党、太原,占领城池,加固防守,把周围的东西都清理干净,让匈奴人抢不到粮食和物资。他们没了补给,自然就会撤退。等到明年春天,咱们再和他们决战也不迟。”
高祖轻轻点头,也不知是否真听明白了,两人默默对饮片刻。忽然,高祖兴致又起,随口问道:“我听人说,论将才就像品酒一样讲究。淮阴侯曾统领我大汉的将领,依你看,这些将领里,谁最有本事?”
淮阴侯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感慨地说:“周勃、樊哙、灌婴这三个人,打仗勇猛,能打硬仗,也有点脑子,能带几万兵当先锋,其他人嘛,都不值一提。”
高祖接着问道:“他们三个人的本事,各自能带多少兵?“
淮阴侯毫不犹豫地回答:“顶多也就十万。”
高祖皱着眉头问:“淮阴侯,你觉得咱们这些将领里,谁能带兵把匈奴给收拾了?”
淮阴侯摆摆手说:“我还没想到合适的人选。这次要打匈奴,至少得三十万兵马才能取胜。可我看了半天,手底下这些将军,没一个能指挥这么多士兵的。”
高祖笑着问:“既然这样,我能得到多少呢?”
淮阴侯这下看穿了,刘邦就是想重温亲自带兵打仗的瘾头。可刘邦有几斤几两,他心里最清楚。搞政治刘邦确实有一套,但说到带兵打仗,他还真算不上顶尖高手。对付像臧荼这种二流反王还行,可要和匈奴硬碰硬,那就差远了。冒顿可是草原上数一数二的军事奇才,这次还带了三十多万骑兵。这么大阵仗的仗,刘邦根本应付不来,彭城之战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刘邦亲自带兵打仗太冒险了,他要是打败仗就麻烦了。他个人失败还好说,可要是让外族占了上风,咱们国家可就丢脸了。我得想办法拦住他,不能让他去。
淮阴侯老实回答:“皇上您最多也就指挥得动十来万人马。”
“什么?我只能指挥十万兵?比周勃和曹参强不了多少?”刘邦心里有些不痛快了。他向来觉得自己带兵打仗很有一套,动不动就放出豪言:“我一个平民,提着三尺剑就得了天下!”甚至还会骂骂咧咧:“那小子根本派不上用场,还得老子亲自出马!”你可以说他吊儿郎当、没文化、长得不怎么样,这些都没问题,但你要是说他打仗不行,他肯定不乐意。刘邦从一个小地方的基层干部做起,打下了这么大一片江山,你说他打仗不行,他怎么可能服气?
高祖接着问他:“那您怎么看呢?”
你觉得我能力不够,那你自己表现如何呢?怎么不吭声了?
淮阴侯心里也不痛快了,他暗自嘀咕:不是我要泼你冷水,咱俩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你还是面对现实吧,别拿国家大事当儿戏了,这场仗要是打输了,咱们怎么向天下人交代!
这时,淮阴侯抬起头,满脸自信地回应:“带兵打仗,我向来是越多越好。”
我指挥军队毫无拘束,说到作战,我样样精通。
这句话真是霸气十足!听起来比“统领百万大军如臂使指”还要厉害,毕竟百万还有个数目限制,可韩信却说根本不在乎数量,越多越顺手,完全没有上限。这种超凡的指挥能力,简直跟神仙没什么两样!
如果真是这样,韩信的军事才能就不能简单用天才来概括了,得称他为“用兵如神”,简直像是神仙下凡指挥打仗。
皇帝这会儿心里憋着一肚子火。你厉害?真那么厉害怎么栽在我手里了?一个被我打败的家伙还敢吹嘘,真是可笑至极!
刘邦高声讥讽道:“你不是自称带兵越多越好吗?怎么反倒被我抓住了?”
淮阴侯这下清楚了,刘邦铁了心要亲自带兵出征。他这么做,无非是想在将士和百姓面前立威,顺便敲打一下那些不安分的诸侯王,背后自然有他的政治算盘。算了算了,我也不跟他较劲了!我认栽还不行吗?陛下运筹帷幄,手段高明,古往今来无人能比,我韩信哪是他的对手?我认命,总行了吧!
淮阴侯无奈地笑了笑,说:“皇上您虽然不擅长带兵打仗,但特别会指挥将领,这就是我被您抓住的原因。再说,您的皇位是老天爷给的,普通人根本比不了。”
刘邦听到这话,脸色缓和了不少,心想韩信总算是明白了点事理,难得说了几句像样的话。他心情大好,和韩信一起痛快地喝完了这顿酒——既然上天选定了我,那我一定能在这场建国之战中击败匈奴,向天下人证明我是真正值得百姓拥护的大汉皇帝!这场仗,我必胜无疑!
刘邦正忙着筹备北伐,与此同时,十月里,新都城长安的长乐宫也建成了。淮阴侯和其他诸侯功臣们齐聚长乐宫,参加盛大的朝贺仪式。经过原秦朝博士叔孙通的精心安排,汉朝的朝会礼仪终于展现出皇家风范。在一片庄严肃穆中,高祖刘邦感受到了他渴望的威严。自此之后,所有的诸侯王和功臣列侯都必须恭敬地跪在殿下,向皇帝行礼,只要稍有差池,就会被现场的执法人员立即带出去,以失仪之罪论处。
看到这情形,高祖终于心满意足,兴奋地大喊:“我今天才真正体会到当皇帝有多威风啊!”
韩信站在台阶下无奈地笑了笑,心想:往后得找借口多请病假了,天天被叫来这么折腾,谁能扛得住啊!
可淮阴侯哪里会想到,几年后他的生命将在这座比故宫还大八倍的壮丽宫殿里画上句号,从此长眠不醒。
十一月,刘邦亲自带兵攻打叛投匈奴的韩王信,韩王信被打得落花流水,逃到匈奴搬救兵,带着残兵反扑,结果又被打败。刘邦随即调动三十二万大军北上追击匈奴,却在雁门郡的平城被冒顿的四十万匈奴大军围困在白登山上,整整七天七夜。最终,陈平想出妙计,通过冒顿最宠爱的阏氏,不知说了什么,竟让冒顿放走了刘邦。刘邦赶紧撤军回朝,临走前留下猛将樊哙,让他和代王刘仲一起负责大汉北方的边防。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背后的计谋,但这个计策远没有看起来那么表面化。冒顿单于撤军绝对不是因为宠爱某个妃子。要知道,冒顿是草原上罕见的强势领袖,为了培养一支完全效忠自己的军队,他甚至拿自己的妻子当射箭的靶子。为了迷惑东胡,他还把自己心爱的女人送给了对方。由此可见,他根本不把女人当回事,和汉高祖刘邦一样,都是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大汉皇帝竟然向匈奴单于低头认输,这简直是国家的奇耻大辱!这样的屈辱,让整个国家都抬不起头来。从高祖到武帝,将近一百年里,这份耻辱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每个人的心里。匈奴不灭,何谈成家立业?就连百年后的少年霍去病,也始终无法放下这份仇恨,甘愿用一生去洗刷耻辱。汉武帝作为刘邦的曾孙,更是耗尽国库也要将匈奴彻底消灭,这一切都是为了弥补汉初那场巨大的国耻。
到了十二月,刘邦回到长安,这时萧何主持修建的未央宫也完工了,这座宫殿宏伟壮观。现在长安城里有了两座宫殿,一座叫长乐,一座叫未央,寓意着长治久安、永远兴盛,真是再好不过了。
国家受辱再严重,迁都之事也得照常进行。几天后,高祖发布命令,要求淮阴侯和朝廷所有官员全部搬迁到新都城长安。
刘邦刚把都城搬完,本来全国上下都该乐呵乐呵,结果北边突然传来个糟心事儿,让他一下子就笑不出来了。
刘邦撤兵后,匈奴人更加猖狂了,他们又一次大规模南下,进攻代地。刘邦的二哥代王刘仲没敢迎战,偷偷从小路逃回了洛阳。
作为汉朝皇亲国戚、镇守边疆的王爷,遇到外族入侵居然丢下土地和百姓逃跑,这简直让整个国家蒙羞!这是整个民族的耻辱,天大的耻辱!
不过刘邦还是放过了刘仲,把他降为阳侯。毕竟是亲兄弟,总不能下死手,而且刘邦自己也是从北方狼狈逃回来的。两人半斤八两,谁也没资格嘲笑谁。
淮阴侯得知这些事后,无奈地摇了摇头。
刘仲被撤职后,高祖把代地这块封地给了他最宠爱的小儿子刘如意。
但这下就麻烦了,代王如意才八岁,还是个孩子,根本没法去代国处理军政大事;再加上代国紧挨着匈奴,没有能力出众的大臣坐镇可不行,这可怎么解决呢?
有人建议,阳夏侯陈豨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是个难得的人才,可以让他担任相国,负责赵国和代国的军务,抵御北方匈奴的入侵。
刘邦琢磨了一下,觉得陈豨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在之前的平城之战中,大部分汉军对抗匈奴时都表现得很差,唯独陈豨发挥出色。眼下这种情况,看来只能靠他了。行,就让他去办!
陈豨在危急时刻接手重任,丝毫不敢松懈,他采取了固守城池、断绝敌人物资的策略,暂时击退了匈奴。然而,由于军队数量有限,韩王信依然控制着汉朝与匈奴的边界地带,带领匈奴士兵频繁侵扰雁门、代、上谷等地区。面对数十万匈奴骑兵的强大压力,陈豨艰难地守护着帝国的北部边疆。
冒顿真不愧是草原上的战神,他不仅打仗厉害,还特别擅长用计谋。他经常派人去边境游说汉朝将领投降,这样一来,匈奴越打越强,汉朝却越打越弱。面对匈奴不断的骚扰,汉军既打不赢又赶不走,双方你来我往,战事没完没了。照这样下去,汉朝好不容易恢复的国力就要被拖垮了,高祖为此感到十分烦恼。
这段时间,淮阴侯被困在长安,整天只能钻研兵法和下棋打发时光。回想过去征战沙场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可如今醒来,战剑只能变成写字用的笔,妙计只能在棋盘上施展,谁又能理解他心中的无奈和苦闷呢!
这段时间,张良也来到韩信府上,劝他放下世俗纷扰,和自己一起去追随赤松子修道。如今天下太平,咱们也该为自己打算了。身着白衣、手持长剑离开朝廷,笑看风云、悠然自得。别再谈论人间功名利禄,不如一起举杯品茶。这样的生活岂不自在?
韩信无奈地摇了摇头,北方战事正紧,天下还远未太平。说不定,皇上哪天还会需要我出力呢。
张良无奈地笑了笑,你连自己都顾不好,还想着拯救天下,未免太天真了。更讽刺的是,你作为本朝最出色的将领,却连基本的政治规则都不懂;吃了那么多苦头,却还是只靠着一腔热血往前冲;可你不知道,热血总有耗尽的时候,到头来只会白白浪费……算了,就让你再多受几年煎熬吧……
张良从此不再与韩信来往,整天闭门不出,专注于修炼养生之道,过着清静无为的生活。除了偶尔应刘邦召见外,他几乎断绝了所有社交往来。这位曾经在秦始皇时代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物,如今却从时代的洪流中抽身而出,像一只自在翱翔的孤鸟,在天地间独来独往,无拘无束。
公元前199年九月,刘邦在洛阳召集各地诸侯,开了个大会,专门讨论怎么对付匈奴人。
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楚王刘交这些大诸侯王都到齐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挺热烈,但也就是嘴上说说,谁也没能拿出个管用的主意来。
看着满朝文武都是平庸之辈,高祖脑海中忽然浮现出淮阴侯韩信的身影,但这想法稍纵即逝,转眼就被他忘得一干二净。
用韩信打匈奴虽然能赢,但我的皇位恐怕就坐不稳了,这种风险不值得冒!
大臣们讨论了好几天都没想出办法,直到奉春君娄敬站出来,建议用联姻来解决问题。
高祖坚决反对:让我把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北方的胡人?绝对不行!这简直是奇耻大辱。而且她已经嫁给赵王张敖做王后了,怎么能再去做胡人的妻子?这种屈辱的外交,简直就是国家的耻辱!这是国耻,天大的国耻!
娄敬对高祖说:两样坏处选轻的,不下本钱哪能得利,陛下为了国家和百姓,牺牲一个孩子,就能感化外族,让他们归顺,这正是陛下的大仁大义,怎么能说是国家的耻辱呢?
刘邦琢磨着觉得有道理,比起孩子,自己的皇位更重要。当年逃命时已经扔下过孩子一回,现在再扔一次也无所谓。行,就牺牲孩子保住江山吧!再说了,女婿也算半个儿子,我是他老丈人,怎么就成国家耻辱了?
刘邦明白过来了,可吕后死活不同意,坚决不让女儿去受苦:那匈奴地方又冷又荒,哪是人住的地儿?再说我这辈子就这么一个亲生女儿,在赵国当王后,跟英俊的张敖恩恩爱爱,日子过得好好的,凭什么一句话就要拆散人家小两口?你对得起咱们闺女吗?对得起咱们女婿张敖吗?看看你这皇帝当的,连自己女儿都护不住,有什么用!要不干脆把我这老太婆送去匈奴和亲得了,省得天天跟你吵吵嚷嚷!
吕后又哭又闹还寻死觅活,刘邦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刘邦可不傻,他灵机一动,从后宫找了个漂亮姑娘,假扮成公主嫁了过去。他还按照约定开放了边境贸易,送了上千斤黄金,还答应每年都送一大堆棉布、丝绸、美酒和粮食。冒顿单于见目的达到了,哪还管公主是真是假,直接把人娶进门完事!
经过一番外交努力,汉朝和匈奴首次和亲成功达成协议。之后,汉朝皇帝持续向匈奴赠送美女、财物和食物,进贡示好,还开放边境贸易通道。只要双方不再开战,其他条件都好谈。冒顿单于因此暂时减少了对汉朝边境的骚扰,打算等贡品用完了再找机会生事。
美丽的容颜能平息战火,国家的命运却要靠女子来承担,这就是弱小国家的无奈。不想被欺负就只能低头屈服,但这种低头也是暂时的,随时可能被剥夺。
汉朝此时确实别无良策,不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国家之仇,百年也不迟。待我大汉国力强盛之时,再与你们算总账也为时不晚!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汉唐时期通过灵活运用和亲结盟与军事打击,成功让周边民族臣服;而宋明两朝既不愿和亲,又不敢主动出击,只是一味被动防守,导致国力严重受损,最终被外族侵占。
渭北的咸阳城虽然被烧毁了,但渭河南边还保留着一座秦朝留下的避暑行宫——兴乐宫。汉高祖刘邦看中了这个地方,把兴乐宫改造成了长乐宫,作为自己的皇宫。因为这个地方原本是秦朝的长安乡,所以新都城就被命名为"长安"。
刘邦之所以爽快答应和亲,主要是担心北方的将领和诸侯与匈奴串通一气。实际上,汉朝通过和亲政策拉拢了匈奴,让他们暂时保持中立,这才为后来平定陈豨叛乱创造了有利条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