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跳舞卷到长跑,机器人跑马拉松“名场面”频出

每日人物 17小时前 阅读数 26 #社会

“大家对于机器人马拉松的态度,并不是说我一定要跑完全程,就把它当做是一个秀场,或者是一个线下测试、了解自己技术和耐力的机会。”

文 |陈婧瑄 徐晴

编辑 |Yang

运营 |泡芙

状况百出的机器人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科幻感的一个画面。

4月19日,上午7:30,温度12摄氏度,在北京亦庄南海子公园的半程马拉松比赛起点,发令枪打响,几千位人类选手渐次出发,整整14分钟后,才看到队伍的末尾。他们边跑边向左手边张望,仿佛被什么东西吸引了视线,拿出手机频繁点击拍摄键。

宽阔的道路被一分为二。在左边的赛道,跟人类一起出发参加比赛的,竟然是22个钢筋铁骨的机器人。跟人类不同的是,他们不是同时跑出来,而是排好了次序,一个一个走出来。几分钟后,观众们就明白了如此安排的意图——避免发生碰撞。

最先出场的机器人是天工Ultra,它身高185cm,通体漆黑,刚一出发,就表现出了罕见的稳健,两只手快速地在身侧挥舞,三个工作人员像保镖一样在它的左右后方跟着,很快跑出了观众的视线之外。

▲天工跑起来显得很稳健。图 /视觉中国

紧随在它身后的,是一个身材矮小的机器人,叫小顽童,它的跑姿比天工Ultra更接近人类,动起来,有种小学生的萌感。同样的,两个工作人员通过它后脖子上的链条提溜着它,跑出去100多米才放手让小顽童自己跑。

事情就是从这之后开始有点不对的。

接下来出现的机器人们,一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矮的来自北京科技职业大学的“小巨人”,身高75cm,才到成年人大腿,走5步怕是能赶上大机器人一步,观众们说,“刚出生就来打工了”。

服装千奇百怪。天工Ultra上半身穿了公司的文化衫,上面写着它所属的“北京机器人创新中心”。它和小顽童都穿了专业跑鞋,这还算正常。在它们之后,清华通班队带来的机器人“夸父”,膝盖上戴着护膝,在装备上看齐人类。还有一位机器人戴着黑色宽檐遮阳帽出现,让观众疑惑,机器人需要防晒吗?

速度和跑姿也完全不同。有的可以说是跑,有的则像T台走秀。一个身穿黑卫衣卫裤、全身都包裹在衣服里的机器人只能说是“蹭”,工作人员时而陪着他一起贴着护栏挪步,时而又一动不动。网友辣评,精神状态宛如职场上摆烂的自己。工作人员都走困了,连打了几个哈欠。

长相上也是各有千秋。要么有头有脸,要么有头无脸。有的大腿粗壮,关节明显,也有腿只是一根细棍,步伐僵硬。摆不摆臂也影响不大,看起来很忙的机器人,实际上半天才走出去半米,小巨人一边走路一边挥着小手示意,像小学生放学,又像领导视察。

▲小巨人机器人,全场最萌,一边走路一边敬礼。图 /每日人物摄

事实上,在起点,胜负就已经分出来了。

宇树生产的机器人还没出发就躺在了地上,工作人员蹲下身一通“劝说”才站起来,由于不辨方向,机器人以Z字形行走,后来又摔了一回;那个幼年体机器人走着走着,一个不留神,脚被路面细小的缝绊倒,头朝地栽下去。来自智瞰深鉴科技公司的美女机器人幻幻,留着一刀切,面容精致,还没走出起跑点,先是滑跪,然后一屁股坐在地上,腿被摔断。黑卫衣卫裤的机器人同样坎坷,摔倒后,几个工作人员围着它,仿佛几个医生专家正在会诊和抢救。

▲美女机器人幻幻,走出起跑线没多久就摔了。图 /每日人物摄

一个机器人长相极其拉风酷炫,配备四个风扇,一个正方形底座,身体仿佛高达,多以长方体组成,颇有哪吒三头六臂、脚踩风火轮的风范。它由工作人员牵着缰绳出场,迈出起跑线,风扇飞速旋转,很快就失控,工作人员努力控制方向,在旋转720度之后,“大风车”机器人“轰”一声爆炸式摔倒,身体散架的同时,风扇还兀自旋转着。

▲“大风车”机器人撞墙。图 /每日人物摄

隔着围栏,一位观众拍拍胸脯,“幸好跟人类选手分开跑了”。

全程21公里的距离,对机器人是个严峻考验。虽然它们不会累,但电池会没电;人类的膝盖会磨损,它们全身关节里的电机也会因为过热而崩溃。一位眼尖的观众看到,“机器人都跑冒烟了!”工作人员拿着冷却液冲上去,这是属于机器人的“云南白药”。

跟小顽童同属一家公司的旋风小子,跑着跑着摔了一跤,头直接摔掉,工作人员拎着孩子后脖子的“大筋”给提溜起来。不明所以的路人听到大家讨论“掉头”,“以为是掉头,没想到是掉头”。

考验更大的是机器人们的工程师。天工Ultra身前的领跑工作人员,是公司专门花钱雇的专业跑者,另外一位是它的工程师,全程陪跑;其他机器人也大多有人类工程师陪跑,拿着遥控器或是冷却液,累得满头大汗,呼哧带喘。看直播的网友们说,比赛的是机器人,累断腿的是工程师。

旋风小子和小顽童虽然个子矮,但很独立,在比赛的很长时间里,工程师只用坐在后面的赛车上看着就行。

比赛逐渐有了种悲壮感。旋风小子第六位出发,先是一路猛冲到第二位,中途历经换电池、摔掉头、更换机器人,被自己哥哥“小顽童”超越,孩子爬起来,继续跑,以第三名的成绩完赛,体育精神不输隔壁赛道的人类选手。

▲坚持完赛的旋风小子。图 /视觉中国

在旋风小子步伐变慢,深一脚浅一脚的时候,护栏外的观众同样为机器人大声呐喊“加油!”“坚持住!”这是人类对机器人萌生的怜悯和敬意。

不管是人类选手还是机器人选手,都是“黑皮肤”的最厉害。天工最先过线,用时2小时40分钟,47分钟后,小顽童冲破终点,又过了19分钟,“弟弟”旋风小子也来了,小顽童过去接应它,两个机器人挥着小手使劲原地踏步。因为换了四次机器人,有罚时,旋风小子最终获得第4名。

▲天工获得第一名。图 /视觉中国

此后,除了上海卓益得科技的行者二号、EAI,上海半醒科技队“精灵”,不再有机器人完赛。22个选手,跑完全程的只有6个。

在比赛成绩上,人类以压倒性的优势让机器人黯然失色。一位65岁的大爷参与了这场“人机对决”,前几公里他按正常配速跑,等到10公里后,他腿有些抽筋,速度慢了下来,护栏外,隔壁赛道的天工这时候超过了他。踩着关门时间,大爷跑到了终点,再往隔壁一看,机器人都没影了。

亦庄的机器人朋友圈

毋庸置疑,赛场上最受关注的当属天工Ultra。

比赛这天,它第一个现身,有媒体全程跟踪报道,亦庄官方的直播里,它的镜头也最多。第一个冲线之后,前来采访的媒体蜂拥而上,有人的摄像机实在没有空隙,垫起脚把沉重的机器举过头顶。

▲赛后采访获前二名的机器人的人群。图 /每日人物摄

而比赛开始前,参赛队伍们有来亦庄测试过。为了防止泄露比赛信息,亦庄临时把测试时间改成了晚上。夜黑风高,金属质地的机器人在空旷的路上狂奔。远远的,有位参赛公司员工看到了天工Ultra,“阵仗很大”,身后跟着好几辆车,有专门的拍摄团队。

天工Ultra来自北京市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这个机构由优必选、京城机电、小米机器人、亦庄机器人等企事业单位联合组建——优必选是人形机器人头部企业,小米机器人背靠大企业,京城机电和亦庄机器人有官方背景,可以说是团结了各方势力。

它的专家委员会组成也非常惊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通用研究院院长、智源研究院理事长,北理工和清华的教授等,可以说天工Ultra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

除了天工Ultra,赛场上的旋风小子和小顽童也颇受关注。

它们所属的公司叫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介绍,公司才成立一年半,这次比赛,两个机器人只提前准备了一个多月。团队成员大多是95后,核心员工来自清华、南加大等高校。姜哲源自己,也是清华的。

就像大模型行业有“国家队”“清华系”,具身智能赛道也有。

从1997年举办至今的机器人世界杯(Robot World Cup,简称RoboCup),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重磅比赛,来自全球的机器人都可以参加,而比赛的方式是——踢足球。20年前,清华的赵明国教授组建了一个人形机器人的“火神足球队”,带领队伍参加了多次RoboCup。

这些年里,火神队培养了具身智能行业里很多人才,技术上支持了北京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优必选,跟火神队有深度合作,第二任队长董浩和多位队员加入了优必选北京的研究所。人形机器人公司加速进化的创始人程昊,也曾是火神队的队长。

其实,加速进化出品的机器人BoosterT1也有现身本次马拉松,但因为速度不快,没跑出成绩,大家对它印象不深。

这场比赛里,有个微妙的细节,参赛规则没有要求队伍必须用自己研发的机器人,买别家的机器人,自己在此基础上做一些调试,带来比赛也没问题。

清华通班队的机器人实际上是加速进化研发的;宇树G1机器人不是宇树科技官方带来的,而是一家叫“城市之间科技”的公司——那是一家从事机器人应用场景落地的企业,主要研究方向是将机器人投入城市管理、商业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中。

宇树科技员工曾告诉每日人物,自己没有参加亦庄机器人马拉松。但目前的现状是,公司没参加,他们生产的机器人参加了。

非官方带队的机器人们有点吃亏。直播中,总有网友问,宇树G1呢?中途宇树G1还有摔倒,最终没有完赛。

▲直播中总有网友问宇树的机器人在哪里。图 /直播截图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些人形机器人的跑步能力,并不是专门为长跑设计的,想参加比赛拿成绩,需要一些“定向”的训练。比如松延动力尝试过研发一种“增程技术”,让机器人能边跑边充电,而不是断电-充电-重启那样消耗时间。

不过,在专业人士看来,算法的升级比修改硬件配置更重要。像天工Ultra赛前训练了七八个月,软硬件上都得到了充分适应。

比赛结束,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坐不住了。在一个群聊里,他发了公司的声明专门解释,大意是公司最近很忙,没参加任何比赛,机器人卖给客户了,客户用自己的算法参赛,跟宇树无关,更不能体现宇树的技术实力。

▲王兴兴在群聊中发布的声明。图 /网络

反应更激烈的是松延动力的姜哲源。这个年轻的创始人站在终点,头戴红色“必胜”发带,大声喊着公司名字,迎接小机器人们冲线。但在颁奖时,主办方把小顽童的公司错误地说成了是“北京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也就是天工Ultra的那个公司,他非常愤怒,“念错一个可能是失误,怎么会全说错?”

他反复强调,松延动力是昌平的企业,“不是亦庄的”。

奔跑起来的机器人们,共同组成了亦庄的“人形机器人朋友圈”。大部分是来自北京的初创公司和高校,3家来自上海的企业,即上海卓益得机器人、上海半醒科技、上海青心意创科技。不过,同样机器人企业扎堆的杭州和深圳,却没有见到身影。

▲松延动力的小机器人头上也戴着“必胜”发带。图 /视觉中国

从跳舞卷到马拉松

在这次马拉松之前,具身智能赛道还有一些盛会。

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一款黑色的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挪步,它黑色的双脚宛如锋利的铲子,一个冲步,红色的地毯被划出个大口子。划破口子就算了,这个机器人把脚抽出来,竟然花了十几秒,它的脚忙碌地探索着前后左右的空间,最后一刻才终于摆脱险境,后退一步,再抬脚,在人类的簇拥下,继续慢腾腾地往前走。

有网友开玩笑,“家里没老人的,可以买一个回去照顾”。

最近几年,技术快速进步,大部分人形机器人采用VLA模型(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视觉—语言—动作模型),能够“看到”外部环境,学习然后决策、行动。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企业也共同迭代,减速器、传感器、精密结构件等都有了更好用的,人形机器人也肉眼可见变得灵活了。

今年春节,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H1登上春晚,16台双足人形机器人身穿大花袄,扭起秧歌,不仅没摔倒,走位还很丝滑,扔出去的花手绢高速旋转,竟然能接回来。

▲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春晚。图 / 2025年央视春晚截图

紧接着,宇树发布人形机器人G1跳街舞的视频,随着动感的音乐,宇树G1很有节奏感地扭动胯骨,颠腿,拍手。舞步太流畅,甚至在外网被质疑是“AI合成”。创始人王兴兴发了一个实拍的澄清视频,宇树G1跳着舞,画面外的人拿棍子打,拿球扔,都没能影响它的步伐。

至此,“机器老奶”的印象终于得到改观,关于未来科技的梦重新做起来。网友们在王兴兴的社交账号下“乞讨”:王总,我需要一台机器人养老,就靠你了。

上春晚、做社交账号、人形机器人成为话题出圈,宇树的一系列的营销动作虽然不新鲜,但很有用。人形机器人跟工业机器人不同,面向普通人客户,其实没什么实际用途——人形机器人能干的,人都能干,效率和准确度还更高。但今年2月,宇树的G1和H1短暂在京东电商平台开售,一上线就被抢购一空,G1还走进“交个朋友淘宝直播间”,创下1分钟内销售额超100万元的纪录。

行业这才反应过来,流量、关注就是销售额。于是,从今年开始,人形机器人都卷起来了。

之前大家比拼的是技术性能,宇树科技强在硬件,擅长算法和运动控制,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前“华为天才少年”稚辉君的智元机器人,技术重心在AI大模型,软件投入大。但如今,主战场转移到营销上,卷可视化的运动能力和智能水平,就是卷关注度。

动作难度在加大。除了跳舞,宇树的机器人解锁了“720度回旋踢”“鲤鱼打挺”,是机器人中的功夫小子。智元3月发布的灵犀X2,会玩滑板,能骑自行车,看起来是铁人三项选手。

▲灵犀X2跳舞。图 / B站截图

机器人们也终于学会说话。灵犀X2有大模型的加持,能跟人互动。在湖南,健康陪护人形机器人“湘江一号”接入了DeepSeek,有了很强的语义理解能力,听到人说口渴了,机器人会贴心地递上水杯,要求它活跃气氛,它能讲个笑话。

国内以“人形机器人之城”为名片的城市不只北京,还有供应链强大的深圳,人才、工业基础扎实的上海,靠宇树出圈的新秀杭州。在春节后,除了杭州,另外几个城市都在反思,怎么自己没红呢?

竞争的氛围逐渐酝酿,城市们推出各项政策抢人才、抢入驻企业,也想办法强化跟机器人的联系。亦庄如今办机器人马拉松,更是个制造话题、拼产品性能的重要方式。

对人来说,马拉松赛事是对体力、耐力、心理素质、长期训练能力的极致考验,但机器人不存在体力用尽的问题,最多是没电了,需要换一下电池。目前,大部分人形机器人使用的是高性能电池,运行时间在2~4小时之间。

以天工Ultra机器人为例,按照10km/h的时速算,大概2.1小时跑完21公里,中途需要换一次电池。亦庄马拉松组委会特地规定,在补给站换电池不罚时,不在补给站换电,或者更换机器人,罚时10分钟——看起来,机器人的马拉松可以搞成“接力赛”,毕竟都长一样,换了机器人倒是也看不出来。

旋风小子就换了4次机器人,罚时了40分钟,这才从冲线第三变成了实际第四。

地形、天气也会影响机器人。地面要是湿滑,或者风大,机器人可能会摔倒,这场比赛本来定在4月13号,结果北京刮大风,组委会改期到了19日。要是像18日那天下雨,对机器人的防水性又有了要求。

老差点赶上刮风下雨的,机器人们命有点苦。

不过,来参加比赛的机器人企业,看中的不是输赢,而是公众的关注。在小红书上,关于“机器人马拉松”的帖子近2000条,各大平台上,上千篇文章、视频记录下了机器人们的风采,赛事还上了四五个微博热搜,阅读量都在千万上下。

上海青心意创的一位员工告诉每日人物,“大家对于机器人马拉松的态度,并不是说我一定要跑完全程,就把它当做是一个秀场,或者是一个线下测试、了解自己技术和耐力的机会。”

这次的亦庄马拉松比赛设置了很多奖项,除了冠军、亚军、季军,还有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步态奖、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各个专项奖是由观众投票选出。

赛前看,这是雨露均沾,不白来,都不白来。但比完赛一看投票结果,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机器人还是集中在那么几家。

一位机器人企业员工告诉每日人物,机器人们成本都很高,便宜的十来万,贵的几十万,磕碰一下出去几万块。亦庄机器人马拉松组委会给机器人们都买了保险。

虽然有保险,看起来还是很惨烈。旋风小子的脸摔花了,脸上浮现深刻的白色划痕,戴着遮阳帽的机器人瘫痪,只能坐着轮椅离开。

网友们代入了可怜的机器人,帮机器人写下心声:要不,还是让我回流水线上打螺丝吧。

▲脸被摔跤划花的松延动力旋风小子。图 /每日人物摄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侵权必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每日人物

每日人物

轻商业,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