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禅石塘山,解锁宁波这座千年古刹的四大禅意空间
汽车沿着宁波城西石塘山下的小路蜿蜒而行,老远就能看见一片黛瓦黄墙掩映于苍翠之间。
这里便是宁波最古老的禅林之一,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的资教禅寺。
在宁波众多千年古寺中,资教禅寺如隐匿于繁华背后的幽谷明珠,不为尘世所扰,显得格外冷门而神秘。
资教禅寺始建时名“广德院”,宋治平元年(1064年)获赐“资教禅寺”御匾,鼎盛时僧众数百,田产广布。
明代,因敕葬吏部尚书屠庸于屠沽山,寺庙迁现址重建,与屠庸尚书墓道形成独特的“庙堂与山林”对话格局,但屠庸墓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资教禅寺幸存了下来。
清康乾盛世期间,禅寺三度重修,但在民国战火中被毁,寺舍衰败。而今的新建殿宇虽非唐宋原构,却延续着千年未断的禅脉,大雄宝殿的基石仍嵌着明代的莲花浮雕,石井栏还留存着康熙年间的凿痕,进入古寺,依稀可见昔日香客摩肩接踵的岁月痕迹。
资教禅寺的选址堪称古代堪舆智慧的典范。寺院坐北朝南,西倚五岭山,背靠石塘山,二山如青龙白虎拱卫,青翠掩映,秀丽清幽,山门前清溪如带,田径稻浪翻滚。
明代高僧释惠良曾咏诗赞颂寺院美景:“十日留湖院清晨别群楼,海霞红映郭岸草绿随舟,云散前部雨风含乱壑秋,山居人之诚心赏竹窗幽”。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解锁了古刹的四大禅意空间。
听雨廊:60米长的回廊连接天王殿与藏经阁,雨季时瓦当滴水成帘,恰应了“云散前部雨,风含乱壑秋”的意境。
观霞台:寺院依山而建,寺后高处,日出时分可见“海霞红映郭”的壮景,清代住持曾在此设茶席论道。
竹窗书院:复原宋代“以竹为窗”的雅舍,窗棂将山景裁成动态画幅,正是“山居人之诚心赏竹窗幽”的现实注解。
古田径:寺前就是广德湖被填以后的千亩良田,春天油菜金黄,秋天稻浪翻滚,依稀可见千年前“施田百七十亩以赡众食”的农耕禅意。
如今的资教禅寺,既是晨钟暮鼓的修行道场,也是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枢纽。每月农历初一、十五,身着缁衣的僧众仍严格诵课,而平日的禅堂内,茶道、古琴、禅修正吸引着都市人。
资教禅寺所在的石塘村,本身就是一部活着的地方志。在这里可以预留半日时间,开启“一寺一村”文化探秘。
石塘庙:与资教禅寺近在咫尺,这座建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的古庙,供奉着抗元英雄袁镛,过去村民经常会在清明前后举行“忠义祭”,他的故事在宁波西门袁氏家族传颂千古。
石塘碶:宋代水利枢纽,古时为鄞西河网与姚江之间排涝、阻咸、蓄淡的重要碶闸,至今还可调控山涧水流,碶闸上的“水平石”刻痕记录着明清历代水位。
石塘老街:如今虽显冷清,但据两边老宅,仍可想象到昔日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的情景,那时每逢集市,带有山区和城乡的物产在此交易,临水傍溪的街市热闹非凡。
翁文灏故居: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的出生地,弟弟翁文波是 “地球物理勘探之父”,侄子翁心植是“中国控烟之父”,享有“一门三院士”之美誉。
当现代生活的喧嚣令人疲惫时,资教禅寺依然保持着千年未变的梵音净土。寻禅石塘山,这座古刹总会给你一个停驻的理由。
旅行小贴士:资教禅寺的禅意之旅,最佳时节是春秋。
3-4月:玉兰花开、山樱次第,菜花满田,与古寺禅房的诗意达到极致。
10-11月:银杏鎏金、丹桂飘香,石塘山的秋色与古寺相得益彰。
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高桥镇石塘村
交通:建议自驾,导航“资教禅寺”即可直达,寺前有免费停车场。公共交通,宁波地铁1号线高桥站换乘610-1路到资教寺站下。
门票:免费。
周边还有长寿寺文化园、耕泽石刻博物馆、梁祝公园等景点,可组合游玩。
感谢你的阅读,你的每一次点赞、分享和留言都让我心生欢喜。
如果喜欢请关注@Trip在路上,我们一起看风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