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一章第二节:从唯物论人本位的角度,来看人是精神与客观的合载体
二:从唯物论人本位的角度,来看人是精神与客观的合载体
在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领域里,“人是什么”至今就是一个没有系统定位的话题。
十七世纪“人本位”的确立,并没让“神本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神本位观点早已违逆了客观科学, 但仍然活跃于多种宗教意识领域,并在多个国家或民族中根深蒂固。
人既是主导社会的中心,社会学确立了人与社会的存在关系;心理学确立了外部条件与人自身心理变化的关系;特别是心理学与医学的组合,解释了人脑为生命驱动的奥秘…
如果人类在生理上不是从消化、呼吸、血循环等生理多元系统中去透视生命体;那么,人类面临自身生命遭受到多种疾病或外力损伤的威胁,人将永远停留在愚味和盲目中去乞求上帝和神灵。这只是精神安慰,解决不了生命肉体面对疾病的伤害和死亡。
近代哲学早以表明,人是唯一有精神的存在体,人的本身是意识和物质交织的共体;主观意识范畴并不能兼容所有的感觉,因为部分感觉就是欲望,多种欲望又是本能的,先天具备的,如食欲和性欲以及延伸的本能欲,亲情欲带来的安定情绪和安全感等,并不是后天特有的感觉,其他灵长类动物也存在。
因此可以说:本能的感觉欲望既是客观的,欲望式的感觉又在拓展,让感觉嫁接了思维逻辑,形成了感觉意识,让其感觉才汇入了主观意识。即感觉升级成了感觉意识,才定位了主观属性。自然本能欲嫁接了相应的思维逻辑(即意识),激发了意愿之情绪,有了驱动行为之动力,这动力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人主张有了动力源,或者说为动机点释放提供了能量保障。
由此表明,感觉只是人脑对客观的反应,本能欲望之感觉,潜藏着自然性的动力,因此,嫁接着本能欲望的感觉,随着心智的拓展,才有了主观和客观的双种属性。
哲学上的主观意识泛指很广:一般欲望和感觉带来的逻辑推理,迎合喜好或兴趣之意愿,感知或对应思维;一般认知推理和感悟;片段细化的逻辑推理或具体理念(即有序思维)。从中也表明,意识领域的纵深程度,在于思维逻辑链的体系化,小片段的思维逻辑链只是理念,或者说,某种思想就是一段完整的逻辑思维链,是大章或大节的;相比之下,某小片段的逻辑思维链,只是具体理念或一个概念。多个理念或概念单元构成的逻辑链,有了动力依附,才定位了人的逻辑思想(或精神)。
人首先是有了生命体,有了人脑,才有了精神和思想。因为精神是思维意识承载着动力的表现,或者说,承载着动力的思维意识(思想),才属于精神。
思想和精神是的区别,某种思维意识或理念,隐藏着支配之动力,才能称之为精神。
思维感知与认知规律才是主观与客观的分水岭,因为思维感知是主观的,认知规律才是客观存在的。迎合逻辑认知的规律,则不依赖于人的生命意识而存在,因为早已存在。
人类的自然进化,让自我认知难免主观盲动,纵观人类思想史,首先是“神本位”在误导,或其他唯心论在误导,决定了人类意识领域,会长期滞留于逻辑混乱的无序状态,或凭神化的猜想状态。即使少数人首先把握了真理性的认知,可无力导向大众感知。因为大众思维早已从动跟风,早被社会主流的神本位意识定位。真知或真理的开始,只掌握在少数人身上,无力抗衡主流意识而去掀起一股觉醒思潮,很难根植于民众大脑。
如同中国的五四运动,破除了旧时代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否则,没有这场文化运动的大浪潮,中国的意识形态,只能在帝王、忠君和纲常礼教的封闭圈子里转悠,自然会让国家穷途末路。
也就是说,某种新的真知,开始呈现于个别人的发现,并不能获取这一领域智者的关注和肯定,更谈不上左右社会全局。这也决定了所有真知的开始,有一个被社会认同的磨合时段,难免出现真知被孤立,而百姓只能在盲动中不断试错,而改洗不了社会的认知混乱局面。
即使现代人科学认知和理性知识,有了逻辑层次,但是不正视人“自我”是个心态系统,就不能能把握人性的基本欲望与心态多元支配及主次关系,也不能理解人行为模式稳定的周期性和偶儿突变的动力源…
只是人的成长让感知在拓展,本能欲望随着人后天的心智拓展,形成了本能欲念和感觉意愿这单元板块,与人的主观意识有交织,才定位了本能欲望或意愿的双重属性,也牵制了本能感觉意愿不仅属于主观,也是客观存在的…(待持续看第三节)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