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9岁成名,三摘梅花奖,再婚嫁七旬恩师,晚年生活令人感慨
在中国戏曲界,裴艳玲的名字犹如传奇。五岁初登台,九岁成角儿,三度摘得中国戏剧最高荣誉梅花奖,却在事业巅峰期选择嫁给年长23岁的恩师。从河北农村的苦孩子到梨园常青树,这位艺术家的生命轨迹,写满了对传统的坚守与反叛。
1952年的河北农村,两岁的裴艳玲抱着梆子戏服入睡。父母离异后,生父裴园将她接回身边,这个京剧武生带着女儿辗转戏班,后台成了她最早的课堂。
五岁时某次演出,主演突发急病,班主急得跺脚。梳着羊角辫的小丫头突然开腔,完整唱出《徐策跑城》选段,救场成功。自此,“五岁红”的名号传遍冀中平原。
1965年,18岁的她面临特殊时期的考验——传统戏禁演,女演员不得反串男角。这位以武生见长的演员白天在田间劳作,深夜躲在谷仓练功,借着月光研究戏曲录像带。十年沉寂期,她自创“无实物训练法”,用扁担代替长枪,草绳模拟马鞭,硬是保住了童子功。
1987年,40岁的裴艳玲做出惊人之举:与63岁的恩师郭景春登记结婚。外人眼中难以理解的结合,实则是二十余年相知相守的水到渠成。
特殊时期,郭景春曾偷偷保存她的练功鞋;她为遭批斗的老师送饭三年,谎称是“改造分子送温暖”。婚后,夫妻联手革新梆子戏,将电子乐融入传统唱腔,在《钟馗》中首创“鬼步”绝技,至今仍是戏曲院校必修课。
1996年,49岁的裴艳玲携新编《武松》三度冲击梅花奖。舞台上,她以“叠腰三起”的绝活技惊四座——这个需要连续后仰触地再腾空跃起的高难动作,年轻武生都难以完成。
评委会全票通过的表决结果,创造了“隔届再获奖”的奇迹。领奖时她特意穿上师父留下的戏靴:“这双鞋陪我走过三十省台,该让它沾沾喜气。”
2018年郭景春离世后,71岁的裴艳玲将家搬进剧团宿舍。每天清晨五点,练功房准时响起踢枪声,她带着00后学员排练《哪吒闹海》,手把手教“风火轮步法”。
2023年央视戏曲晚会上,她以76岁高龄再演《林冲夜奔》,抖音片段点击破亿。有网友发现,她谢幕时抚摸的梨花木枪架,正是当年丈夫亲手所制。
从田间草台到国家大剧院,裴艳玲用七十载光阴诠释了“戏比天大”的真谛。当年轻演员抱怨戏曲式微时,总会被前辈提醒:“去看看裴老师的练功视频,真正的角儿永远不会被时代抛弃。”
如今在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她创立的“裴派武生训练体系”仍在培养新一代戏曲传人,那杆传承了半个世纪的梨花枪,依旧寒光凛冽。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