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的骄傲,“宋词奶奶”钮薇娜的最后旅程

文化时光铺 1周前 (04-06) 阅读数 0 #推荐
钮薇娜的家世与教育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薄的窗帘撒进房间,钮薇娜的书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和笔记。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慈祥的老太太竟是吴江名门之后,她的家族在当地有着深厚的底蕴。

钮薇娜的父亲钮泽全被称为“江中俊才”。

他在1949年后成为北方交通大学的教授,对我国铁路交通及教育事业都有卓越贡献。

钮薇娜生于1928年的南京,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不断地在不同城市生活。

1946年,年轻的钮薇娜考入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梁思成教授的学生。

当时的梁思成刚刚在清华创办营建学系。

这段求学经历,以及在梁思成指导下的那几年,对钮薇娜的人生影响深远。“梁老师的学识非常丰富,工作态度极其认真。

我从他身上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对待学术的敬业态度。”钮薇娜常常这样回忆。

漂泊中的故乡情怀

记者第一次视频采访钮薇娜的时候,她正翻阅着一本老照片册。

得知记者来自吴江,她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要是有机会,我真想回吴江去看看。”她的声音有些哽咽,透过屏幕,我们能感受到那份对故乡的浓浓思念。

年轻时的钮薇娜跟随家庭不断地迁徙,从南京到天津,再到北方。

每到一个新地方,她总会去找家乡的味道。

钮薇娜曾说过,她其实是个标准的吴江人,只是讲着一口北方话。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战火纷飞的时代,她随母亲、弟弟和妹妹回到吴江避难。

后来,她多次提到在外公家和吴江乡下的日子,那段时间虽短,却是她对故乡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记忆。

不管身在何处,钮薇娜始终牵挂着吴江的一草一木。

跨界成“宋词奶奶”

学建筑出身的钮薇娜,退休后突然在文学界“翻红”,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宋词奶奶”,这实在让人好奇。

80年代中期,她参与村镇规划工作时,曾和费孝通一起在吴江进行古镇保护的调研。

退休后,她搬到北京的一家养老社区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了一堂“古诗文鉴赏”课,唤起了她学生时期的古诗词记忆。

钮薇娜的高中语文老师非常喜爱古诗词,这种热爱深深影响了她和她的同学们。

于是,在养老社区的支持下,钮薇娜开办了“宋词鉴赏”课。

同时,她还成了一名网络主播,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讲解宋词。

她的课程讲究系统性,每一年的历史背景、词人的生活年代、发生的重大事件,钮薇娜都会细细标注。

这套“建筑工程进度表”式的宋词讲解法吸引了许多年轻听众,她甚至登上了《人民日报》的微博热搜。

生命的最后岁月

90多岁的钮薇娜,住进养老社区后仍然活得丰富多彩。

她潜心整理自己多年对宋词的研究心得,2022年,以“宋词鉴赏课”的讲义为基础出版了《婉约豪放三百年》一书。

这是她70岁后出版的第四本书。

对于这本书,她花了大量心血和时间。

书籍一出版,她就立刻寄给了家乡的亲朋好友。

钮薇娜晚年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她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乐于向新一代传授知识。

她常常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认真地老去。”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她一直奉行的人生哲理。

2024年底,她在一次宋词讲座上,激动地分享了一首讲述故乡的宋词,“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这是她的心声,也是她一生的总结。

结尾

钮薇娜女士走完了她的最后一程。

但她那份对宋词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深情,将会一直铭刻在那些曾经听她讲课和读过她书的人们心中。

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无论在哪儿,无论什么年龄,只要心中有热爱,有信念,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与乐趣。

也许,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追求的生活真谛。

她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人生没有固定的模板,只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句话所蕴含的深意。

那位认真老去的钮奶奶,永远是吴江的骄傲。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文化时光铺

文化时光铺

铺展文化时光,回溯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