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造上海地铁猥亵案被侵害女子与“射手”相识的小作文,其心可诛

评论员廖保平 2天前 阅读数 28 #推荐

网传上海地铁猥亵事件系当事双方策划?4月1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分局获悉,4月10日,杨某(男,36岁)为博取关注,满足个人虚荣心,凭空编造“4月8日轨交1号线猥亵案被侵害人与违法行为人相识并相约至地铁内实施违法行为”等不实信息,并通过其个人社交账号发布在网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杨某已被抓获,公安机关将依法予以查处。

上海轨交1号线猥亵案本应随着嫌疑人落网告一段落,但造谣者杨某编织的“相约作案”谎言,将恶性猥亵事件扭曲成“你情我愿”的桃色绯闻的行径,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在舆论场完成了对受害者的“公开处刑”,更是对社会公序良俗和司法公信的严重挑衅。

首先,车厢内实施猥亵是肢体侵犯,编造“自愿参与”谣言则是精神绞杀,前者伤害个体尊严,后者摧毁社会对性侵害受害者的基本信任机制‌。

其次,“相识作案”的虚假叙事符合“完美受害者”想象,在社交平台算法助推下,24小时内衍生出“价格谈崩报警”“同行分赃不均”等多种变体谣言,形成信息污染矩阵‌。

再者,谣言帖文总曝光量远超上海警方公布的案件通报的阅读量,导致不少网民误认为“案件存在反转”‌,这种认知扭曲正在动摇性侵案件司法公信力的根基。

在这起案件中,造谣者的歹毒之处在于,他不仅编造了"双方相识相约"的虚假情节,而是这种操作手法已经堪称“谣言工业化生产”的典型样本:先虚构一个吸引眼球的情节,再伪造“官方背书”增加可信度,最后通过社交平台病毒式传播。其造成的伤害丝毫不亚于猥亵行为本身,当受害者不仅要承受身体侵害的创伤,还要面对网络上的污名化攻击时,这种叠加伤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社会生命。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谣言往往能精准戳中某些网民的“猎奇”心理,这种涉及“反转”“内幕”的桃色谣言传播比普通社会新闻快得多,也更为广泛。这正是造谣者选择此类题材的根本原因:他们深谙“香艳+阴谋论”的组合最能刺激流量增长。

杨某的行为绝非孤例。近年来,每有社会热点事件发生,总有人迅速炮制“知情人爆料”。这些看似随意的“小作文”,实则暗含精心设计的流量密码。比如将加害者与受害者关系暧昧化,制造“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错觉;比如截取真实事件片段,填充虚构情节增加可信度;比如盗用警方通报格式或伪造聊天记录;比如刻意使用“震惊”“内幕”等刺激性词汇等等。

这类“小作文”的创作者中,除了极少数无聊者,一些营销号运营者,其每制造一个10万+阅读量的谣言,可获广告分成数百至数千元。这条灰色产业链的存在,使得社会事件的网络讨论常常偏离事实轨道,陷入阴谋论的泥沼。

我国法律对这类行为已有明确规制:《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散布谣言故意扰乱公共秩序可处10日以下拘留;《刑法》第246条规定,诽谤罪最高可判三年有期徒刑;《网络安全法》第12条规定,严禁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杨某自作自受,实属活该。

上海警方此次快速辟谣的做法值得点赞。但更根本的是,我们要在社会层面形成“谣言止于智者”的共识机制,当每个人都成为真相的守护者时,造谣者自然无处遁形。此案警示我们,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消费苦难、亵渎正义的言行,终将付出应有的代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评论员廖保平

评论员廖保平

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