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近山临终之际,将最小儿子托付给郭涛:让他到军队锻炼
1970年9月,王近山被调到南京军区担任副参谋长,主要负责作战和战备方面的事务。
1988年,郭涛被授予中将军衔并担任作战部部长,这使他成为了王近山的直接下属。
郭涛与王共事了整整八年,在这段时间里,王不仅是他的上级领导,更是他的良师益友。两人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王近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郭涛交代了几件重要的事。其中一件,是希望他最小的儿子能够去部队接受锻炼。
郭涛对王近山的评价是怎样的?他认为王近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郭涛眼中的王近山有哪些特点?从郭涛的角度来看,王近山具备哪些品质?郭涛如何描述王近山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郭涛的观察中,王近山展现出了哪些值得注意的特质?郭涛对王近山的看法和印象具体是什么?通过郭涛的视角,我们可以了解到王近山的哪些方面?郭涛对王近山的评价反映了王近山的哪些重要特征?在郭涛看来,王近山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炫耀自己的功绩】郭涛曾担任王近山的部下,当时王近山负责指挥6纵和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
当时,虽然王近山和郭涛的交往并不频繁,但王近山那种勇于挑战强敌、不惧困难的坚韧精神,已经在郭涛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郭涛从小就对王近山十分敬仰。
当时,只要听说王近山负责指挥战斗或是进行战前动员,郭涛和部队的士兵们都会感到特别兴奋,士气也会大大提升。
近期,郭涛与对方频繁互动,共同经历的种种事件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72年,王近山与郭涛一同前往北京,向上级汇报战备工作情况。在汇报过程中,叶剑英和李先念两位领导听取了他们的详细陈述。
郭涛提到,两位资深将领与王近山重逢时,气氛非常融洽,他们互相问候,显得格外亲近。
叶帅在分别时对王近山提到,他们可以去毛家湾参观一下林彪曾经的住所。当时,毛家湾还未经过整理,也没有向公众开放。
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叶剑英对王近山有着极高的信赖。这种信任不仅体现在日常工作中,更在关键时刻表现得尤为明显。叶帅在处理重要事务时,常常将重任交给王近山,这无疑是对其能力和忠诚的最大肯定。两人之间的默契和信任,为后续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汇报结束后的次日,王近山领着郭涛前往董必武住处进行拜访。追溯至延安岁月,王近山便与董老及其家人建立了深厚的交情。
遗憾的是,这次拜访董老时他正好不在。他的妻子何连芝接待了来访的客人。
王近山出院后,告诉郭涛,自己重病时,何连芝特意从外地赶到南京探望。这份情意让他非常感动。
王近山深受上级重视,但他始终保持谦逊态度,从未因得到优待而自满。
郭涛聊到王近山在战场上的辉煌成就时,常常摆摆手说,那些都是老黄历了!
1970年,王近山视察地形后返回了曾经的部队,在礼堂会见了排级以上的军官。一位团领导满怀热情地向在场人员介绍,称王近山为该团的创始人。
王近山立即挥手表示,自己不过是个普通的老兵,这次回来只是想看看乡亲们。
王近山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他始终谦逊低调,不居功自傲。
在抗美援朝期间,王近山负责指挥了一场关键战役。后来,一些部队在编写战史时,所记录的内容与真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
王近山认为,作为一名军人,首要职责就是执行任务,至于个人荣誉和名利,根本无需去争。在他看来,军人的价值在于履行职责,而不是追逐虚名。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军人身份的高度认同和责任感,将任务完成置于个人得失之上。
在解放战争期间,王近山指挥部队在襄樊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使敌军全面崩溃。战后,当地政府联系王近山,邀请他为襄樊战役烈士纪念碑撰写纪念文字。
王近山委托郭涛撰写文稿,特别强调要详细记录已故烈士的事迹,全面展现他们的功绩。
郭涛认为,他的老领导总是将荣誉归于士兵和牺牲的烈士,从不夸耀自己的贡献。
【与其他领导、下属相处和谐】许世友曾致电王近山,要求他陪同郭涛一起前往青龙山进行地形勘察。
行进过程中,许世友的车辆位于最前方,王近山和郭涛的汽车紧随其后。当车队开始爬坡时,王近山的座驾突然发生故障。由于他行动不便,便让郭涛跑步追赶前方的许世友司令员。
在勘察完地形后,许世友和郭涛开始下山。在下山路上,他们碰到了正艰难攀登的王近山。尽管他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却依然坚持着向上移动。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王近山对许司令员的态度是相当敬重的。
在南京军区任职期间,王近山与副司令员聂凤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两人在军区事务中配合默契,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军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不仅在军事指挥上相互信任,在个人交往中也保持着融洽的关系。这种良好的上下级关系,为南京军区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红军时代,王近山担任师长职务,而聂凤智则是团长。当王近山调任军区后,聂凤智依然习惯性地称他为老领导。
王近山从不倚老卖老,总是积极前往聂凤智处进行工作交流。
每到农历新年,聂凤智总会抽空探望王近山,这一习惯已持续多年。
在军区里,王近山与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永银关系密切。肖永银曾是王近山麾下的一名旅长。
当时,王近山担任司令员职务。
尽管王近山的资历远超肖永银,但在军区的重要会议上,他仍会邀请肖永银来负责主持工作。
当肖永银无法出席会议时,王近山常常会在会上说:“我代表肖副司令员发言。”
郭涛认为,王近山在处理自身角色时表现得相当恰当。
王近山在管理团队时,对工作要求极为严苛,绝不允许任何敷衍了事的行为。然而,在日常生活上,他却展现出细致入微的关怀。
1975年,郭涛因高烧住进了军区医院。体温一度飙升至40度,整个人都处于迷糊状态,只能靠输液来缓解病情。
王近山当时也因病住院,他接连两天多次到郭的病房探望。
王近山注意到输液瓶空了,却没人及时处理,他立即赶到护理站,严肃指出护士的疏忽,强调空气进入血管会危及生命。
得知这个消息后,郭涛内心涌起一股暖流。
某天夜里,作战科的巴忠倓科长带着紧急文件找到王近山,请他尽快处理。王近山一边给巴科长倒茶,一边关切地询问他是否吃过晚饭。担心他忙碌顾不上吃饭,王近山立刻让家人准备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给他。
【王近山的临终遗言】1974年11月,王近山因严重吐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情况十分危急,随即接受了手术治疗。
四年后,王近山的健康状况急剧下滑。郭涛专程从外地赶来探望,王近山紧握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作战部这个团队非常优秀,党委对你们充满信任。要继续传承好作风,做好参谋工作。”
郭涛注意到王近山显得非常疲惫,眼神中透露出疲惫,他轻轻点头表示认可。
随后,王近山叫来了妻子和幼子峰峰,并向郭涛交代道:
峰峰成年后,应该安排他去部队接受训练。
临终之际,王近山意识模糊,但仍用细弱的声音询问,敌军推进到什么地方了?
郭涛提到有王近山信赖的老同志在场,他才放心不再追问。
郭涛深感钦佩,这位老领导即便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心里挂念的仍是国家的前途而非个人安危。
1978年5月10日,王近山在南京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63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