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的圈子越小,生活越好
人到中年,朋友圈就像那被风轻轻吹散的蒲公英一般,曾经那般热闹,如今却独剩那么几点孤影。
年轻时恨不得把酒桌上认识的三朋四友,都加进通讯录,觉得这就是人脉,就是底气。
可现在真正想打电话聊聊天的,不过三两人而已。
有人感叹这是人情淡薄,我却觉得,这是生活的奖赏。
朋友越少,生活越好,不是因为你孤僻,而是你学会了把时光留给最值得的人和事。
中年是一把筛子,滤掉嘈杂,留下清欢。
中年的真相:时间是硬通货
年轻时时间仿若空气一般,随手便可获取。你可以夜夜笙歌,啤酒畅饮到天亮,聊天聊得嗓子都冒烟;也能够翘课去网吧打游戏,背着家人熬夜看球赛。
不过人到中年,却总感觉时间不够用。早上要送孩子去上学,晚上还要批改工作报告,加班加点。在这期间,还得的抽空陪着父母去挂个号。总有忙不完的事情。朋友多就意味着有无数“难以推脱”的饭局、群聊里的那些跳动的表情符号,以及“老同学帮帮忙”的语音。
我有个朋友老王,40岁房产中介做得风生水起,号称认识半个城的人。
可从去年他开始抱怨,“天天在外面应酬,累得跟条狗似的,回到家往床上一倒就睡了,老婆孩子没有时间陪伴,家中老人也没有时间照顾。”一次饭局,他喝到胃出血,躺在医院,手机却安静得像没人认识他,我问:“那些酒友呢?”他苦笑不语,神情中透漏着两个字,“悟了”。
人到中年让我明白:时间乃是硬通货,与其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之中,不如推掉无意义的应酬,多陪儿子一起搭搭乐高,陪家人散散步,聊聊天,其乐也融融。
朋友的“质量”胜于数量
朋友多并不等于关系真。年轻时曾觉得认识的人多,路或许就会宽广一些。
不过到了中年才察觉到,朋友可以分为三类:点头之交、利益伙伴、真心知己。
前两者恰似秋叶,轻轻一吹,风便将它们吹散飘零;点头之交受场景所限,而且一旦更换了公司或城市,那微信头像便如同摆设一般,不再跳动;利益伙伴更宛如临时演员,项目结束之后,电话便再难以打通。
我有个大学同学小李,混得也不错,开公司。去年他找我吃饭,寒暄了三分钟,就开始推销项目,还让我“支持一把”。被我婉拒后便没再联系了。这哪是朋友?只是通讯录里的数字。
真朋友不常联系,但是见面的时候,却能聊到凌晨;你落魄时,他不嫌弃,你得意时,他不眼红。你需要帮助时,总能伸出援助之手。
如我之前所说,高质量的关系让人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那些“点赞之交”?删了吧,世界照转。
孤独是中年的必修课
朋友变少了,有人会心慌,还以为这是孤独的信号。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勇气去面对自己。
朋友越少,越有时间听内心。去年四月份我开始早起跑跑步,锻炼锻炼身体,晚饭后抽空写写日记,记下琐碎念头。写着写着,我爱上了独处,爱上不用讨好、不用端架子的感觉。
孤独不是惩罚,是奖励。它让你有时间做你一直想去做的事,朋友,想想看,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停下脚步,安静的仰望星空了。
中年不是远离人群,是挑出值得的陪伴,把精力花在热爱的事上。
朋友圈“瘦身”是中年的断舍离,不是失去朋友,而是轻装上阵。
朋友圈的极简不是冷血,是智慧。不用每个群冒泡,每条动态点赞。留几个说真话的人,够了。
少而精,活得更轻盈
人到中年时,朋友渐渐减少了,不过生活却在逐步变好。
这并不意味着就会变得孤单,而是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自己而活。
你再也不会因为所谓的“人脉”而熬夜去喝酒,也不会为了“面子”而勉强挤出笑容。你学会了进行筛选,把时间归还给家人,重新找回自我。
如今的我拥有三五个交心的挚友,虽然聚会的次数并不多,但是每次聚会都好像是在给心灵拧紧一根弦,交谈结束之后又浑身重新充满了活力。
在周末我会陪伴着儿子打打篮球,陪妻子看看老电影,偶尔也会独自出去跑跑步,那流淌的汗水中满满都是自由的气息。
朋友圈“瘦身”是中年的清醒,让你从酒桌喧嚣抽身,找到内心平静。朋友少点,生活好点,不是孤僻,是选择。
柴米油盐的日子,配三两知己、一杯清茶,就是最踏实的光阴。
愿你我中年,活得少而精,轻盈又从容。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