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中国到底出口了多少武器?当年的交易额至今无法超越
这场远在千里之外的战争对于处于困境中的中国军工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解了我们军工企业的燃眉之急。
中国的武器物美价廉,在两伊战争中运用的相当广泛,歼-7飞行在两伊上空,69式坦克在这片土地上逡巡。和两国的武器贸易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外汇,也直接盘活了中国武器市场, 为之后中国的军事产业发展也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1978年后,中国的发展中心转向了经济,国家提出了“军队要忍耐”的方针,军队预算从此前的5%骤降至1.5%,国防预算的骤减也导致军工企业的订单量锐减,许多企业陷入生存困境。此时的我国正经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
从接受国家安排进行固定生产再到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调整,这其中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尤其军工企业受到国家控制最深,内部管理问题颇多,许多管理层的思想跟不上时代变化,许多军工企业为了发展,被迫开始生产民用产品,但是企业和市场脱离太久,对市场缺乏了解,许多企业的转型并不成功,相当一部分军工企业达到了破产边缘。
其次,军费削减也导致了许多军事科研项目陷入停滞,科研人员的待遇下降,外加8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出国潮”,优秀的技术人员纷纷出国深造,有的选择辞职下海,这一时期的人才断层问题相当严重,科研机构缺乏经费做不出好的成果,优秀的人才又流失,军事技术发展进入了低谷时期。
在我们初始建设国防工业时,我们的发展方针就是“不做军火商”,实行无偿援助,在1978年前,我们对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巴基斯坦等国都提供了军事援助。
我国的对外援助体现了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对外援助不附带任何条件;不用次级产品敷衍,所提供的装备都是我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保证受援国家可以完全掌握设备,后期出现任何问题也由我国无偿解决,我们专业负责的态度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但在1978年后,我国进行无偿援助的局面发生了改变。我们需要资金支持发展技术产业,但是引进技术更需要金钱,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进行无偿援助显然行不通了。
1979年,我国正式将原本的全无偿援助改为了收费、以物易物和无偿援助三种形式。而所获得的外汇全部用于军工企业进行自主发展,从此我国开启了军备出口创汇时期。
两伊战争开始之后,国际社会对两国都实行了严格的制裁,伊朗和伊拉克合法获取武器的渠道就此被切断,外加战争带来的损耗相当严重,两国需要降低战争成本,而“中国制造”就此走入了两国的视野中。
首先,中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劳动力成本相当低廉,因此中国造武器的价格对比国际市场的普遍价格来说相当便宜,且武器设计简单易于维护,中国产能又相当大,填补了伊拉克和伊朗的武器需求,一时之间双方的贸易往来不断。
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中国也和这对“敌人”做了八年的军备生意。凭借着两伊地区的市场,中国的军工企业赚下了巨额资金,如伊拉克就至少从我国购买了上千辆坦克以及不计其数的子弹、导弹和轰炸机,据统计两伊战争期间中国对两国的军售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占当时军贸出口额的70%。
当时有家著名的军工厂叫617厂,在80年代的短短几年间,617厂就凭借出口赚取了十多亿美元的外汇,即使在现在这笔钱都是不少的收入,更何况是四十年前的中国?中国的大多数军工厂就凭借着两伊地区的生意实现了“躺着赚钱”。
我国最受欢迎的武器当属69式坦克,而最先进口我国武器的国家就是伊拉克。
伊拉克拥有能源资金的支持,属于是“土大户”,完全可以购买更先进的军备。但发达国家产品虽好,对人员要求也很高,伊拉克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以及保养体系,而物美价廉又好操作的中国坦克就进入了伊拉克的视线中。
此外“蚕式导弹”也被广泛应用在了两伊战争中。
这种导弹性能不算先进,部署也很麻烦,但对伊朗来说却相当实用,有了蚕式导弹伊朗就可以封锁霍尔姆斯海峡,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直到今天蚕式导弹都还在前线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此外子弹、飞机等重要军备也在两伊战场上受到广泛欢迎。
两伊战争结束之后,我国的军备出口量下落,而直到今天也没能达到80年代的辉煌局面,究其原因也相当复杂。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相当快,已经不再需要像80年代一样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外汇,我们自己给出的军费预算就足以维持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我们的武器出口变得更加严格,出口的武器需要经过重重审批,我们对于军备出售秉持着相当谨慎的态度,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成为了过去式。
最后就是我们军备具有的廉价基础早已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人工、材料和管理成本的提升,这也使得军备价格逐年上涨,而需要军备的国家完全可以找到更为廉价的替代,中式武器已不再是必要的选择。
两伊战争期间中国出口了多少武器至今还是一个谜,但从武器出口带来的外汇来看这个数字一定相当惊人,即使到了现在我们依然难以超越当年的辉煌战果。
中国武器在两伊市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缔造的,而当前我们的军备出口也迎来了新的发展,但对我们来说出口军备是一项需要进行慎重考虑的事业,出口军备已不单单是为了金钱利益,更是为了巩固我们作为新生代大国影响力的重要工具。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网》:俄媒解读中国军售发展历程 阿根廷将购中方巡逻舰
《海外网》:两伊战争中国军工发大财:伊朗伊拉克都买武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