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开孔机盖惹争议,加价4.2万真是智商税?

汽车点评车叔 10小时前 阅读数 14 #汽车

2025年5月,小米汽车再次卷入舆论风暴。

继高速事故与智驾换马甲后,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成为新的焦点。这款选装价4.2万元的部件,被质疑为“空气动力学无效的智商税”,甚至有车主实测发现其导流功能形同虚设。

如今的小米汽车可真是一刻也不得消停,流量算是吃饱了,那么在本次事件中小米是真有问题,还是真无辜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好好扒一扒吧。

事件回顾

这几天备受消费者期待的SU7 Ultra挖孔碳纤维机盖,开始陆续交付。之前大家还以为该机盖是完完全全打通的异形件,毕竟官方确实是这样宣传的,然而在到手之后,一部分先尝鲜的车主却惊奇的发现,这玩意儿有点货不对板。

前几日一位博主用鼓风机对SU7 Ultra的碳纤维风道吹风,发现纸巾纹丝不动,质疑其导流功能仅为装饰。后续测试中,烟雾无法通过风道进入机舱,车主拆解后更发现风道未与刹车系统或散热结构连通,散热效果肉眼不可见。

小米官方曾宣称该部件“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并强调其“高效导流”和“辅助散热”功能。然而,量产版风道设计与原型车存在差异,原型车风道为贯通式,而量产版仅保留表面开孔,内部未形成有效气流通道。这不是纯纯的样子货吗?而且这一样子货还价值4.2万元,一时之间网友们纷纷开启了对于小米的口诛笔伐。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汽车紧急致歉并推出补救措施,首先是允许改配,未交付订单可免费更换为铝制前舱盖,已选装用户获赠2万积分(价值2000元)。再就是进行官方解释,强调该部件可辅助前舱散热并减重1.3kg,但未提供具体数据支撑。

虽然小米的道歉反应够快,但内容确实顾左右而言他,对于这样的表态,网友们显然不会买账。

开孔机盖真的没用吗?

小米这块4.2万元的部件真是纯纯的智商税吗?那也并不尽然,毕竟功能性还是有的,只不过有多少,有多强要打个问号。而在了解其功能性之前,我们还是有必要先来看看挖孔机盖到底有啥用。

目前来看,传统燃油超跑,比如保时捷992 GT3 RS、法拉利488 Pista的开孔机盖是具有两大功能导向,其一是散热,内燃机高温需通过风道加速热空气排出,保时捷甚至将散热器集成至车头,利用文丘里效应提升效率。其二是增加下压力,即通过S型管道设计,利用气流流速差异产生负压,将车身“吸附”地面,提升高速稳定性。

电动车因无内燃机,散热需求大幅降低,不过SU7 Ultra仍面临电机与电池散热挑战。然而其设计存在明显矛盾,底盘前半部分完全密封,风道未与关键散热区域连通。并且风道采用“先窄后宽”设计,无法形成文丘里效应,仅依赖自然气压差被动排热,明显其效率远低于主动导流。 至于这样结构的部件实际上能散多少热,抽气的速度能不能达到为车辆提供下压力的程度,目前仍是未知,小米目前只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即风道可“辅助散热”!

用户不满的核心

个人看来,在本次事件中,用户真正不满的核心在于小米的营销话术与产品真相的撕裂。SU7 Ultra被视为小米冲击高端的“性能图腾”,50万元售价与“纽北最速四门车”宣传拉高用户期待。然而,碳纤维机盖的功能性争议,让消费者质疑其“性价比神话”的真实性。

更为恶劣的是小米还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其官方早期展示的样机风道为贯通设计,量产版却未保留这一结构,纯属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同时,小米大肆使用“空气动力学风道”“高效导流”等术语,却未明确告知用户实际效能边界,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等误导消费的行为对于品牌的良性发展来说给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车叔总结

总的说来,小米汽车的危机本质是技术敬畏与流量思维的冲突。一直以来小米都主打一个出奇制胜,并且注重树立高性能的品牌形象,这样的做法在之前确实让其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但是可能是顺风局打多了,小米有些飘飘然,这才有了如今问题的集中爆发。

个人来看,当挖孔机盖从性能符号沦为装饰件,其代价不仅是4.2万元的选装费,更是用户对品牌初心的质疑。若小米仍以道歉-补偿-再翻车的循环应对争议,其无心打造的人设终将崩塌。 最后我想送给小米一句话:我们的消费者愿意为创新付费,但拒绝为谎言买单!

评论列表
  •   飞云  发布于 2025-05-12 15:57:09  回复该评论
    不然别人怎么会越来越有钱、良心的苦人越来越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汽车点评车叔

汽车点评车叔

分享汽车知识、购车秘籍、选购技巧、热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