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小时空中马拉松!山东航空三次备降引众怒:不可抗力就能“免责”了?
4月30日
18:28 大连起飞,原计划21:55抵达贵阳
首次备降:临沂(因强对流天气)
二次备降:南京(航路天气无法绕飞)
三次备降:重庆(贵阳机场突发低云)
最终抵达:5月1日10:17(比计划晚点12小时22分)
数据触目惊心:
飞行轨迹跨越4省7市,航程超3000公里
乘客在机舱被困时长≈坐了15趟“京沪高铁”
备降次数=普通航班3年备降总量
网友神吐槽:“这哪是坐飞机,分明是参加《极限挑战》!”
山航的“三板斧”回应:
安全第一:强调“始终遵循安全第一原则”,但避谈服务保障
天气背锅:将责任完全推给“强对流天气”,却未解释为何多次备降
免责条款:客服直言“无现金补偿”,仅在“有实际损失”时可申请核实
争议焦点:
天气是否构成“绝对免责”?
备降三次是否暴露应急预案缺失?
乘客滞留期间的餐食、住宿为何只字未提?
法律人士指出:根据《民法典》第820条,航空公司虽可因天气免责,但需履行“必要协助义务”。山航的“无补偿”回应,涉嫌打擦边球。
行业潜规则曝光:
备降成本账:备降一次成本约5-10万元,三次备降或让山航亏损超20万
补偿灰色地带:多数航司将“天气”列为免责条款,但会提供代金券、里程补偿
乘客维权难:需证明“实际损失”,但机票本身已包含服务费用
对比案例:
2023年东航因天气取消航班,主动补偿200元代金券
2024年国航备降后提供免费住宿+机场接送
山航此次“零补偿”,堪称行业“底线操作”
乘客的“三重暴击”:
身体极限:机舱密闭空间超15小时,乘客出现缺氧症状
心理崩溃:备降三次引发的恐慌情绪,远超航班延误本身
专家观点: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指出:“极端天气频发下,航司需建立更人性化的应急机制。简单用‘不可抗力’推责,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漠视。”
当SC8041航班的乘客在重庆机场落地时,这场“空中流浪”已从现实演变成隐喻——在航空服务日益商业化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失去对“基本服务保障”的期待?
#你遇到过最奇葩的航班延误#?是山航的“三次备降”,还是其他航司的“神操作”?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