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救援行动胜于空头支票:缅甸7.9级地震后的国际援助观察
2023年3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7.9级强震,给缅甸带来了百年不遇的灾难。
这是缅甸近200年来经历的最强地震,其破坏力相当于上千枚原子弹爆炸,瞬间将桥梁、公寓、酒店等建筑夷为平地。
缅甸军政府公布的初期数据显示,已有144人死亡,732人受伤。
随着救援工作的展开,最新消息显示死亡人数已攀升至255人,而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预测则更为严峻,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000人。
这场灾难的严重程度,仍在进一步评估之中。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缅甸军政府宣布曼德勒、实皆、内比都、马圭、勃固地区以及掸邦东北部进入紧急状态,并罕见地向国际社会请求人道主义援助。
缅甸军方领导人敏昂莱作为国际刑事法院的通缉对象,很少与其他国家合作,此次公开呼吁国际援助,足以说明灾情的危急程度。
国际社会迅速响应缅甸的求助,一场关于“谁是真正朋友”的考验也随之展开。
中国作为缅甸的友好邻邦,第一时间派出了37人的救援队伍,携带先进的救援装备,包括生命探测仪、地震预警系统、便携式卫星等,迅速抵达仰光展开救援。
随后,中国又增派82人的救援队伍,携带3只搜救犬和20吨救援物资飞往缅甸。
此外,中国蓝天救援队云南队16名经验丰富的队员也从瑞丽口岸出发,奔赴缅甸木姐灾区。
中国政府也向缅甸表达了慰问,并表示愿意提供一切必要的帮助,帮助缅甸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
几乎与中国同时,俄罗斯也紧急派出搜救队飞往缅甸。
据俄媒报道,这是普京亲自指示的,要求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抢救受灾人员。
中俄两国的迅速行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崇高理念,彰显了大国担当。
在地震发生后的黄金72小时内,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是国际救援的重中之重。
与中俄的迅速行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仅表示缅甸会得到美国的援助,却未明确具体的援助形式和时间表。
究竟是派遣医疗队、搜救小组,还是提供帐篷、粮油米面等急需的救灾物资?
美国官方并未给出明确答案,也没有第一时间启动人道主义危机救援措施。
长期以来,美国对外援助的承诺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要么不付诸实际行动,要么附加各种政治条件,总想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却缺乏实际行动。
同样承诺提供援助的还有缅甸的邻国印度。
印度总理莫迪表示,已下令印度相关部门随时待命,新德里将对缅甸和泰国提供一切必要的援助,并要求印度外交部与泰缅保持联系。
时间一天天过去,“黄金72小时”的宝贵救援时间逐渐流逝,印度的救援队和医疗队却迟迟未见踪影。
此次缅甸地震以及国际社会的不同反应,给缅甸以及其他东盟国家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谁是真心实意帮助你的朋友,谁又是虚情假意的“朋友”。
“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在灾难面前显得尤为深刻。
一些东盟国家,尤其是菲律宾,更应该从中反思,不要为了美国一些虚无缥缈的承诺而与邻为敌。
中国与缅甸的“胞波”情谊源远流长,相信在中国等国家的帮助下,缅甸一定能够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这场地震不仅是对缅甸的考验,也是对国际社会人道主义精神的考验。
在灾难面前,真正的朋友应该用实际行动而不是空洞的承诺来体现友谊的价值。
面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灾难,国际社会又该如何更好地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