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万买宅基地狂赚 419 万!原房主反悔分钱被拒,法院判了个明白账
下岗女工 16 万买下 "破宅院",谁料竟是 "黄金坑"
二十年前的那个夏天,38 岁的赵梅攥着工厂发的下岗通知书,在梧桐树下哭了整整一下午。作为干了 15 年的老车工,她从未想过 "铁饭碗" 也会碎。看着存折上不到 5 万块的存款,这个单亲妈妈咬咬牙:"与其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
一次偶然路过城郊,她发现成片的自建民房外挂满 "房屋出租" 的红牌子。敏锐的商业嗅觉让她盯上了一套带大院的宅基地 —— 房主林婉正蹲在门槛上抹泪,丈夫刚走半年,两个孩子等着交学费,祖传的三进宅院不得不卖。
"妹子,这房子带 300 平院子呢,要不是实在没法子......" 林婉的声音带着哭腔。赵梅摸着院墙上斑驳的青苔,突然看到了商机:"大姐,我给您加 5000 块,16 万 5 咱签合同!" 这笔在当时相当于普通工人 5 年收入的巨款,让林婉红着眼点了头。
十年改造变 "包租婆",拆迁款惊现 419 万天价
买下房子后,赵梅过上了 "泥瓦匠" 的生活。她白天跑建材市场砍价,晚上睡在漏风的厢房里,硬是用 50 万积蓄在院子里加盖了两栋三层小楼。当第一波租客拖着行李箱走进院子时,她数着手里的租金单,终于露出了笑脸 —— 每月 8000 块的稳定收入,让她彻底摆脱了下岗阴影。
谁也没想到,命运的馈赠来得如此突然。2023 年春天,拆迁队的红头文件贴到了院墙上:这片区域因城市规划被整体征收,补偿款高达 419 万元!看着评估单上的数字,赵梅的手都在发抖 —— 当年的破宅院,如今成了货真价实的 "黄金屋"。
原房主突然上门:"分我 200 万,不然法庭见!"
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到了林婉耳中。这个十年未见的女人突然堵在院门口,劈头就是一句:"妹子,这房子当年可是我家祖产,拆迁款咱得对半分!" 赵梅当场愣住:"大姐,当年合同写得清清楚楚,钱货两清啊!"
林婉却掏出手机划拉法律条文:"城镇户口不能买农村宅基地,你不知道吗?现在政策规定这种合同无效,我最多退你 16 万本金加利息!" 原来,她找了律师研究半月,发现了当年交易的 "法律漏洞"。
法院判了!382 万归买家,原房主反赔 16 万
这场耗时 8 个月的官司成了当地的热门话题。法庭上,林婉的代理律师反复强调 "宅基地使用权不得转让给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要求认定合同无效并重新分配补偿款。而赵梅的律师则拿出一摞厚厚的票据:"我的当事人投入 57 万元扩建,新增面积占比 70%,这部分补偿理应由她所有。"
主审法官敲响法槌时,说出了关键观点:"出卖人明知宅基地转让限制,却为解燃眉之急签订合同,十年后因利益驱动反悔,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应承担主要过错。" 最终判决如下:
购房合同因违反宅基地政策无效,林婉返还赵梅 16 万元购房款;
拆迁款中 30%(125.7 万元)认定为原房屋价值,赵梅需返还;
赵梅扩建部分占 70%(293.3 万元),加上原购房款溢价,合计获得 382 万元;
林婉因过错需承担案件受理费的 70%。
网友吵翻:"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判决结果公布后,评论区瞬间炸开了锅:
"原房主看人家赚钱就反悔,早干嘛去了?法律就该治这种贪心的人!"
"但宅基地确实不能卖给城里人,这判决是不是和法律有冲突?"
"赵梅也算幸运,要不是自己花钱扩建,说不定一分钱拿不到。"
这场历时二十年的房产纠纷,最终以法律的天平给出了答案。它不仅给农村宅基地交易敲响了警钟,更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市场交易中,诚信永远是第一准则,妄图钻法律空子谋取利益,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你觉得法院的判决合理吗?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处理?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