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点名批评!烧光84亿造不出一辆车,却花5000万给员工买零食
想当年,拜腾汽车顶着“宝马i8之父”的光环,手握一汽、宁德时代等资本砸下的84亿,和蔚小理并称“四小龙”,起点即“顶流”。
有钱有人有技术,再加上花钱大手大脚,光是给员工买零食就花了5千万,一副发达模样,如今短短几年过去,拜腾居然已经申请破产了,84亿算是打了水漂。不禁让人发问,这钱都去哪了?

拜腾的起点堪称完美:创始团队来自宝马、特斯拉,首款概念车M-Byte搭载48英寸巨屏,号称“智能汽车新物种”。一汽、宁德时代、富士康争相投资,南京政府更是将地皮、政策拱手相送。2018年北美CES展上,拜腾甚至豪掷30万美元空运展车,只为向投资人展示“国际范”。
出道即巅峰,黄金圣斗士一般的高管团队,汽车业内顶尖大佬云集,照理说,理应干出一番大事业才对。

之后,拜腾开始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疯狂狂奔。
2017年9月,公司正式定名为 “拜腾”,并将自身定位为 “共享出行和自动驾驶时代的下一代智能终端”。其核心亮点在于极具科技感的 “酷炫大屏幕” 以及先进的 “智能人车交互系统”。

这些理念听起来相当高大上,再加上背后豪华的团队阵容,拜腾一经定位,便迅速声名鹊起,成为资本眼中的 “香饽饽”。众多资本纷纷伸出橄榄枝,渴望与拜腾展开合作,一时间,拜腾的融资可谓源源不断。
资本市场也相当买账,一汽、启迪控股、宁德时代这些大佬都纷纷砸钱。在当时,外界普遍十分看好拜腾的发展前景,拜腾自身也信心满满。大量的资金如同潮水般涌入,使得拜腾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雄厚资本。

谁知,这笔巨款首先喂饱的,是拜腾北美办公室三百多名员工的嘴。
零食开支碾压研发:北美300人团队一年吃掉700万美元零食,平均每人每天消耗450元,远超南京工厂工人日薪;

面子工程登峰造极:员工名片采用德国进口环保材料,单盒成本超千元;上海体验店店员制服全部德国定制,单件价格抵得上国产车零部件;
就连参加个海外车展,为了几分钟的亮相,不惜花三十万美元把展车空运过去,展完了再花一大笔钱海运回来,这哪像在创业,简直是行为艺术。

相比之下,蔚来他们成本控制就务实多了,员工零食多是国产品牌,工服也图个实用。这么一比,拜腾的挥霍格外刺眼,也成了行业笑柄。前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都曾发文点名,央视也批评它烧光钱造不出车。
资金挥霍只是表面,更深层的问题是战略失焦和内部管理混乱,拜腾最初的定位是“下一代智能终端”,核心亮点是大屏幕和智能交互。

为此,公司在南京规划了1200亩的生产基地,计划总投资过百亿,目标年产三十万台车。听着挺宏大。可是,这些钱似乎并没真正用在刀刃上,大量资金被面子工程和内部消耗掉了,真正“造车”的钱反而不够用。

自2016年成立以来,拜腾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宣传热度,不断对外宣称要打造出怎样先进的车型,计划实现多高的产量。然而,直到 2020 年,人们始终未能见到拜腾汽车的实际产出,反倒是公司接连传出拖欠员工工资、拖欠供应商货款等一系列负面消息。

这些负面新闻如同雪球般越滚越大,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最终,连央视都注意到了拜腾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点名批评,指出拜腾烧光了 84 亿人民币,却连一辆车都未能成功制造出来。此时的拜腾,已然成为舆论的焦点,陷入了风口浪尖之中。
更致命的是,高层团队没能拧成一股绳,反而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内斗。

拜腾的合伙人之一,也就是拜腾CEO毕福康出走了,实际掌控人转成了戴雷,毕福康为什么离开,他们也没解释,不知道是不是看穿了拜腾空有其表的真实状况,所以才出走的。
董事长毕福康技术出身,主张产品研发和海外市场。总裁戴雷有中国市场经验,力主深耕本土品牌。两人在公司方向、资源分配上谁也不服谁,据说连展会发言稿时长顺序都能吵半天。

这种不和,直接导致公司内部派系林立。员工不到千人,副总裁级别的竟有二十多个。不同派系对技术路线、设计理念各有各的看法,研发进度自然拖拖拉拉,宝贵的钱和时间都在内耗中白白浪费。最终,被寄予厚望的CEO毕福康也走了,公司实际控制权几经变更,前景更是雪上加霜。
内外交困,拜腾的造车路自然走得磕磕绊绊。原计划2019年底量产的首款车M-Byte,随着车市变冷和内部问题发酵,黄了。资本市场也逐渐没了耐心,后续融资越来越难。

自从这一黑料被曝光后,拜腾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各种负面消息接连不断地被曝出。曾经的辉煌与期待,在这些丑闻的冲击下,逐渐消散,拜腾也一步步朝着破产倒闭的方向滑落,最终彻底失去了在市场上的立足之地。
造车界从来不都缺神话,但拜腾的这个神话,没能持续下去。

出道即光环加身,信心满满,“加上混血儿”的洋血统,本来的路应该走得风光无限才对,就算做不到行业顶尖,这么多大佬还打造不出来一个行业基本款嘛?
可是结果,并没如大家所愿所料。黯然收场的背后,令人感慨。
有句老话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算不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拜腾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做派也难免让人感到“夸张”。

花钱不要紧,怕的是不会花钱和乱花钱。如果说5000万元买员工零食是为了攀比和向标杆们“致敬”,不甘于人后,这可以原谅。但,大手笔烧钱,却不花在最要紧的研发上,这届高管的“所做作为”简直不能“让人原谅”。
毕竟,路都没走对,怎么生存下去。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