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集体涨价,关税成最佳借口
近日,爱马仕、LVMH集团、法拉利等全球顶级奢侈品牌都开启了涨价模式。
给出的理由也出奇的一致:受全球关税大战影响,公司迫不得已进行涨价。
2025年美国对欧盟商品保留10%基准关税,并计划对瑞士商品加征31%的关税。
法国奢侈品牌爱马仕(Hermès),宣布从5月1日起在美国市场全面提价,叠加常规6%-7%涨幅,明确关税成本将由消费者买单。
意大利超跑制造商法拉利(Ferrari)亦宣布对Purosangue、F80等车型提价10%;
LVMH集团首席财务官 Cécile Cabanis 则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暗示这次涨价幅度可能超过市场预期。
2024年全球奢侈品大牌已经开启过一轮涨价模式,今年因为特朗普挑起的全球关税大战,再次开始大幅度涨价。
奢侈品,可能成为本轮全球关税大战唯一的获益者。
奢侈品的定价策略是越贵消费者越认可,这次关税大战给了一个奢侈品最好的涨价理由。
奢侈品牌通过涨价可以强化其稀缺性的趋势,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观念就是买涨不买跌,奢侈品的消费逻辑也是越贵越好,越贵反而越有消费力。
爱马仕年均涨价6%-12%,远远超过其他商品,消费者依然热烈追捧。
路易威登在2024年涨价两次,2025年再度调价,其CARRYALL小号手袋Monogram的售价从2024年初的1.96万元涨至如今的2.25万元,涨幅约15%。
香奈儿热门手袋Classic Flap中号的价格从2019年底的3.68万元涨至目前的8.4万元,翻了一倍有余,平均每年涨幅约18%。
奢侈品的消费客群极度稳定,品牌忠实度越远超过其他产品。
奢侈品的定价早已脱离成本逻辑,买奢侈品买的不是商品而是面子和地位。
以爱马仕为例,一款Birkin包的工业成本仅占零售价的20%,其余80%源于品牌历史、工艺故事与身份象征。这种溢价形成了一种“心理货币”——消费者支付的不是商品,而是社会阶层的入场券。
这次全球所有奢侈品“攀比式”涨价,就是担心自己高贵的品牌被别人比下去。
奢侈品的价格傲慢,买得起的再涨价也会买,买不起的人降价也不会买。
奢侈最担心不是涨价,而是沦为大众消费品。
这种看似荒唐可笑的商业逻辑,恰恰是奢侈品赖以生存市场发展。
奢侈品的定价傲慢,实则是精准的市场筛选机制。它通过价格门槛将消费者分为“买得起”和“买不起”两个世界,前者为品牌贡献利润与声望,后者则成为市场叙事的背景板。
理解这一逻辑,方能看清奢侈品经济的财富密码。
奢侈品市场最能体现凡勃仑效应。
凡勃仑效应(Veblen Effect)由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凡勃仑在19世纪末提出,核心逻辑颠覆传统经济学认知: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需求反而增加。
其本质在于,高价商品成为社会地位与身份的象征,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传递“我有钱、有品味”的隐性信号。
消费者购买奢侈品不仅是为了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更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如自我表达、社会认同等。奢侈品牌通过高价策略增强品牌的吸引力,传达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凡勃仑效应揭示了一个隐秘的消费真相:在奢侈品世界,价格不仅是货币符号,更是社会阶层的“通行证”。
不过有趣的是,这次全球奢侈品涨价浪潮首先从美国开始。
全球奢侈品市场,中国在迅速下降,美国在迅速上升。
虽然我国目前还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但是2025年估计要被美国超越。
中国人的消费理念发生变化,改革一代的富豪被新崛起的富豪取代。
中国新崛起的一带富豪更自信更喜欢国货和传统文化,他们有自己的奢侈品赛道。
2024年,中国奢侈品市场销售额下降17%,达到5127亿元人民币,全球占比下降至18%。
美国消费者贡献全球奢侈品产业25%收入,预计2025年增长6%,规模超3000亿元,将很快超过中国。
美国消费将成为这次全球奢侈品大涨价的主要买单对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