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执行紧急避让操作,只为躲避我国20年前的一块火箭残骸
太空中的航天器正越来越多,出现的太空碎片也越来越多,太空的空间环境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危险。近日,一则关于国际空间站(ISS)执行紧急避让操作的消息引发关注。据美国《太空新闻》报道,4月30日,国际空间站为躲避一块太空碎片,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闪避战”,而这块碎片被指与2005年发射的中国某型长征(CZ)火箭有关。
4月30日,国际空间站陷入了一场与太空碎片的“狭路相逢”。任务操作员监测到一块太空碎片正快速靠近,为保障空间站及宇航员的安全,果断决定进行避让机动。此次机动由NASA、俄罗斯航天局以及其他国际合作伙伴预先规划,执行任务的重任落在了停泊在俄罗斯Zvezda(星辰号)模块后左舷的进步-91货运飞船肩上。
进步-91货运飞船于今年2月27日从哈萨克斯坦的俄罗斯发射场启程,历经两天飞行,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在这场紧急避让行动中,飞船发动机启动,进行了长达3分钟33秒的升轨推进燃烧。这一操作成功使国际空间站以0.3米/秒的速度提升了540米,将空间站与碎片的距离拉开,避免了潜在的碰撞风险。NASA评估,若未进行此次避让,碎片极有可能在国际空间站附近640米内呼啸而过,这对空间站而言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美媒在报道中言之凿凿,称这块引发国际空间站紧急避让的太空碎片源自2005年发射的一枚中国长征火箭。俄罗斯塔斯社也报道了这一事件,确认国际空间站确实实施了避让机动,却并未在内容中提及碎片来自中国某款长征火箭。
在浩瀚宇宙中,太空碎片来源复杂多样。随着人类太空探索活动的日益频繁,废弃卫星、火箭残骸等在轨道上不断累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太空碎片带。这些碎片以极高的速度在轨道上运行,即便是一颗微小的颗粒,也可能对航天器造成严重损害。美国媒体称这次导致国际空间站提升轨道的碎片来自中国长征火箭,不知道其这么讲的证据是什么,如果没有确凿证据,那么这么讲是有失公允的。
事实上,太空碎片的追踪与识别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由于碎片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且部分碎片体积微小、反射率低,难以被地面雷达和光学望远镜有效监测。即便监测到碎片,要准确确定其来源和发射时间,也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因此,BBC提出“怎么证明那块火箭残骸就是中国火箭的”疑问,实属合理。
此次国际空间站紧急避让事件,再次凸显了太空环境对航天器安全的严峻威胁。在空间碎片日益增多的背景下,长期运行的航天器遭受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屡见不鲜。
以中国空间站为例,前期检查发现,其太阳翼多次受到空间微小颗粒的撞击,造成轻微损伤。面对这一状况,中国航天科研人员并未回避,而是积极应对。神舟十七号任务明确将首次进行出舱维修作为重要使命,其中就包括对中国空间站太阳翼的修复工作。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在面对挑战时的责任担当与技术实力。
而且国际空间站的太阳能帆板也遭遇过太空碎片更大的打击,帆板上被击出孔洞。
不仅是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空间站,全球范围内的航天器都面临着太空碎片的潜在威胁。从近地轨道到地球同步轨道,太空碎片的阴影无处不在。这些碎片不仅可能对航天器造成物理损伤,还可能干扰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影响任务的顺利开展。
在太空探索的征程中,各国航天器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与风险。面对国际空间站紧急避让事件,我们应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表达。
一方面,太空碎片问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应对。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太空碎片监测与预警体系,共享碎片数据,共同制定避让策略,是保障航天器安全运行的关键。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有效降低太空碎片对航天器的威胁,维护太空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另一方面,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秉持科学精神,注重证据与事实。不轻信、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避免对特定国家或机构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指责。太空探索是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各国以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共同推进。
汤加火山喷发新研究!一小时蒸发30亿吨水蒸气,地球气温因之上升
为与中国竞争!美国取消NASA月球空间站、火星取样和SLS发射任务
俄朝图们江公路大桥开建,我国图们江出海口又增加一道“枷锁”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