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不是“禁烟节”,为何说它使秦国一统天下推迟了400余年?
传统清明节的由来,历来有许多说法,最出名的就是晋文公姬重耳与贤臣介子推的故事,可很少有人知道,“清明节”与当时秦国的强大及最终一统六国,还有那么一段跌宕曲折的渊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接下来小编就来为看官们说道说道,话说晋文公姬重耳是周朝晋国的第二十四代国君,也是整个春秋晋国最厉害的君主,他的祖先原本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的幼弟姬叔虞,成王有一次手持一片金桐叶,和叔虞开玩笑,说将来等他长大成人,就在天下找一个像这片金桐叶的地盘赐给他,作为他的封地。
可后来这事被四朝老臣姜子牙得知了,就赶紧跑来劝谏周成王,说天子无戏言,并要周成王赶紧兑现他对亲弟的承诺。周成王无奈之下就将形如桐叶的三晋之地,赐给了姬叔虞做封地,并封他为唐侯,这就是桐叶封唐的典故。可后来姬叔虞的儿子姬燮即位之后,认为唐这个国号太过大气,原本是上古圣君尧帝的封号,臣子怎可僭越,于是就以封地的晋水为名,改称了晋侯。
到晋献公姬诡诸在位的时候,他娶了翟戎部众的狐姬为妾,生下一子名为重耳,这就是后来的晋文公了,可见晋文公还是个混血儿。可晋献公晚年宠爱貌美年轻的骊姬姐妹,于是就想废掉贤太子申生,而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储君。不久,申生为谗言所害,被迫自尽。而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姬重耳与姬夷吾,也吓得逃出了晋国不敢再归国。
晋献公驾崩之后,骊姬之子奚齐即位,却被托孤大臣里克斩杀,后来骊姬妹妹少姬之子卓子又被扶立登基,可同样也被里克所弑,里克于是又派人将避难于秦国的公子夷吾迎回国中,即位为晋惠公。可晋惠公这个人薄情寡恩,与他父亲献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但杀掉了对自己有恩的权臣克里,且坚决不肯兑现报答秦国的庇护之恩,割送城池,而且在秦国灾荒之年还拒绝借助粮食,可当时的秦穆公在此前还曾以德报怨,借粮给晋惠公以缓灾情。
此时忍无可忍的秦穆公只能发兵攻打晋国,晋惠公御驾亲征,却不敌秦兵,最后还做了秦军的俘虏,最终不但割让了城池,还把自己的儿子姬圉送到秦国做了质子,这才使得秦穆公放他回国继续做国君。羞愤难当的晋惠公不久便因病薨逝,而在秦国做人质的姬圉,也吓得赶紧逃回了晋国即位,是为晋怀公。
这个晋怀公也像他爸爸一样,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不但遗弃了秦穆公许配给他的侄女怀嬴夫人,而且在主掌晋国大权之后,依旧像当年他老爸一样对秦国极为无礼,秦穆公于是再次迎纳了在外流亡19年之久的晋公子姬重耳,并将其侄媳妇怀嬴许给他为妻。不久,秦国就派出重兵跟随重耳回晋国争夺王位,重耳很快进入晋国王城绛都,晋怀公在逃亡路上被杀,重耳则登基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当时他已经有62岁高龄。
为了报答秦穆公之恩,他还以最隆重的礼仪,将妻子怀嬴夫人迎接到晋国去,他本人还亲自在黄河边等待送亲的队伍。这使得秦穆公对这位侄女婿大为满意。秦国从此也成为了晋国称霸天下的强助攻。晋国每有战事,秦国必定派兵驰援。而当年跟随晋文公流亡近二十年的亲信随臣,当中有一位贤大夫名叫介子推,在晋文公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差点被饿死之际,介子推居然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来,放在野菜当中煮肉汤来给重耳充饥。
重耳后来得知此事,抱着介子推大哭说,将来自己如果还能成就大业,一定会给先生封侯拜相,赐以重赏,来酬先生割股饲肉之大恩。介子推却冷笑着说,臣自幼读圣贤书,仰慕古之大圣大贤,今日之所为完全是出于忠义之心,怎敢贪天之功,以求取君王赏赐,来为自己谋得富贵,将来君侯若有所成,臣也一定像巢父、许由、沮溺这些上古隐士那样,遁迹山林,冷食度日,以求半生安稳,唯愿足矣!
重耳听了这话,哪里敢罢休,介子推只好说道,君侯将来称王,如果能做到为政清明,尊天子而义诸侯,使天下百姓安乐,臣虽死无憾!重耳于是不再说什么。后来晋文公归国成功,大封勤王护驾的功臣,甚至连临阵倒戈,功无尺寸的前朝奸佞小人,都跑到重耳面前讨赏得封。而介子推则对这些人完全不屑一顾,甚至极为鄙夷和蔑视。晋文公此时也早被久待而来的辉煌胜利冲昏了头脑,完全记不起介子推这位贤士忠臣。
介子推对这个主公,也因此心灰意冷,很快带着自己的老母亲逃进绵山中隐居去了。后来晋文公得知介子推舍主而去,心中大为愧疚,就派人前去寻找到他,免得世人讥讽他有功不赏,忘恩负义。不久,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迹绵山,就叫人百般呼唤他出来相见,结果却没有得到了任何回应。
一时心急的晋文公就命人放火烧山,希望这样可以迫使他下山现身,可到最后大火烧了三天,也不见有人出来,直到后来有人在山上的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与其老母亲的遗骸,晋文公见了悲痛万分,而后又找到了一段焦黑的柳木,上面刻着留给晋文公的一诗遗诗,其诗云: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忆我之时常自省。
晋文公于是将这段柳木带回了宫中,并做成了一双木屐,时常穿于足下。晋文公又将绵山改为了介山,就是为了纪念这位忠义之臣,且在每年介子推的忌辰,晋文公都会下令晋国军民不起烟火,冷食终日,以此来缅怀斯人!所以这一天也被后世称之为寒食节。
后来晋文公称霸于诸侯,从未忘怀介子推对他的嘱咐,在晋楚两大强国争霸于城濮之战时,原本想贪功冒进的晋文公,想到介子推对他的告诫,立马决定退避三舍,来报答楚成王当年对他的收留之恩,结果反而使得楚军轻敌,被晋军打得大败,城濮一战,晋文公不但嬴得了霸主之名,更是赢得了仁义之名。
后来周天子那里发生了叔带之乱,即周襄王的亲弟叔带发动了叛乱,作为周天子的堂叔,晋文公立马领兵勤王,很快平定了叔带之乱,意气风发的晋文公于是向周襄王提出,想要在自己的侯爵陵墓当中,加筑一道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隧道,周襄王非常为难地答道,皇叔有功于社稷,寡人给你什么赏赐都不过分,但您却想要隧葬之礼,这就僭越了王道周礼了。寡人素来知道皇叔是一个讲忠义的伯侯,您勤王的功劳也已昭著天下,且以您如今的权势,如果真想要天子的隧葬之礼,自行修筑就行了,又何必再问寡人呢?
这话说得晋文公满面羞愧,这时他又想起了介子推最后的忠言,要他做一个清明的君侯,做一个尊天子义诸侯的好皇叔,于是他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并向周襄王表示歉意,然后凯旋而归。从此晋文公的威德更加称著于春秋列侯当中。而为晋文公成就春秋霸业而付出生命的介子推,最终被后世永久纪念,暮春寒食的习俗也被流传了下来,最终形成了传统寒食节,又称无烟火节,而寒食与清明后来又被融入到了一起,成为了传统的扫墓祭祖节,即如今的清明节。
而晋文公最后的结局,也让后世之人深为叹息,且引为了千古疑案,在做了近九年霸主之后,70岁的晋文公年老病重,就在当年寒冬时节薨逝,他的儿子晋襄公姬欢便在他的灵柩前即位,而后给他举办了丧礼,然后将他的棺木送到曲沃祖坟去下葬,可就在送殡的那天,途中棺材里面突然发出了像牛一样的低吼之声,吓得送葬人员全都骇然失色,幸得大夫郭偃上前来,赶紧替新君晋襄公占了一卦,说这棺中牛叫声预示着晋国西面有大敌将至,先王在天之灵是要殿下赶紧统领兵马御侮破敌。
后来果不其然,一心想东进中原的秦穆公,见自己心爱的侄女婿晋文公薨逝,就想着趁晋国举丧之际,发兵吞灭三晋,然后兵锋直指中原。而晋襄公与晋国群臣,却不像晋文公那样对秦国一向保持好感,而是时刻提防这个西面强国。在晋襄公的充分准备之下,秦国的突击战竟变成了一场失败的陷伏突围战,秦军全军覆灭,三大名将主帅全都成为了晋国的俘虏,这就是著名的秦晋崤山之战,此后秦国近三百年不敢再东顾中原。
后世之人则推测,当时晋文公出殡,是否其人并未真死,而是病重之下出现的昏迷休克,可等到人已落棺出葬,在途中颠簸之下突然又醒来,必然发出低吼的救命之声,而晋国新君已然登基,晋国群臣们也不想再让年老固执的晋文公“复活复位”,于是就将错就错,以占卜之言将晋文公送入黄泉,这样才符合晋国称霸后抑制强秦的战略利益,而不是再由着晋文公怀着毕生对介子推的愧疚,像他的好朋友宋襄公那样心怀仁义,姑息和纵容秦国向东发展,最终使得秦国成为晋国的一大劲敌!
一代雄主晋文公就这样结局了自己坎坷且悲壮的一生!这么说来,介子推被烧死,使得晋文公一生都在实行“清明之政”,晋国从而成为了当时天下最强的霸主,而秦国受阻于晋国强大的国力与兵锋,从公元前627年崤山之战的惨败,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六国,足足耗时四百余年,能不能说这都是清明节“间接”所致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