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力宝:被贱卖的"东方魔水",27年前的产权变局,最后谁是既得利益者?

苏款款 5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1983年,在广东省三水县,一家濒临倒闭的米酒小作坊弄出来一个操作,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厂长李经纬把米酒生产线改成了橙汁汽水生产线!

这个看似"拍脑袋"的决定,却诞生了中国饮料史上的第一个民族品牌:健力宝。

借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势,健力宝快速在全中国以至于世界打响了知名度。

当中国女排穿着印有健力宝的球衣首夺世界冠军时,外媒称健力宝为"东方魔水"。

到1996年,健力宝年销售额突破50亿,这个量相当于每天喝掉100万罐。

最后连可口可乐都不得不放下高傲的身段,委托专人来研究这款中国本土出产的饮料配方。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款承载着民族品牌梦想的汽水品牌,很快就要卷入一场惊心动魄的产权争夺战。

1

1997年,健力宝把总部从佛山市三水县搬到了广州市。

此时的健力宝以每年50亿的营收,让地方国资、民营资本、外资都刮目相看,说它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也不为过。

1999年,在地方政府的撮合下,新加坡第一食品公司试图以3.8亿元为对价控股健力宝,但只有深谙企业估值的人知道,这个报价实际被大大低估,仅为健力宝实际估值的六分之一!

令人惊讶的是,这场交易的关键决策竟是在深圳的一家火锅店里敲定的,据说当时三水区长一边涮羊肉、一边在合同上签下了字。

李经纬作为健力宝品牌创始人,眼见自己辛苦带大的孩子落入外人之手,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他一边在海外注册离岸公司,一边悄悄启动MBO(管理层收购)计划。

2001年,李经纬通过三家离岸公司,以3.38亿元拍下健力宝75%的国有股权。

这一波操作在当时堪称教科书级别的资本操作:用健力宝贷款买健力宝,自己仅仅贴了15%的保证金,就撬动了整个盘子。

可惜的是,这台精心设计的"完美交易"竟然在最后一刻被地方政府叫停,理由是"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2

2002年初,健力宝突然传来噩耗:地方政府单方面撕毁原协议,将股权低价转让给张海团队。

这个当时年仅28岁的资本掮客,仅仅用4亿现金,就控制了价值50亿的民族品牌!

最魔幻的是,张海入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工厂所有铝制易拉罐换成廉价的塑料罐,因为塑料厂是他的关联企业!

随后的剧情像过山车一样起伏跌宕,一发而不可收拾。

张海挪用公款投资足球,搞出个"冠军假球风波",健力宝营收暴跌;

国资股东状告张海职务侵占;

张海银铛入狱;

三水国资无奈接盘;

统一集团以1亿美元收购健力宝贸易公司......

李经纬MBO败在收购程序瑕疵,锒铛入狱,最后在养老院的铁质床上郁郁而终,死时衣服口袋里只剩下30块钱人民币!

但张海的国资流失却无人追究,这种"选择性执法"让企业家心寒。

这场围绕健力宝的产权混战持续了整整二十年,最后直接结果是:健力宝的市占率从1997年的19%跌到现在的不足1%!

3

当我们凝视健力宝仓库里堆积如山的易拉罐、这瓶橙汁的前世今生,每一罐都铭刻着改革开放的激荡记忆。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的兴衰沉浮,更是一个时代的制度困局。

可口可乐想花50亿收购健力宝被拒,最终却被区政府以1亿美元贱卖给统一集团。

民族品牌企业健力宝股权严重被低估,优质资产健力宝像卖白菜一样被贱卖。

明明有规范的产权交易流程,却在火锅店、茶馆里"特事特办"。

无独有偶,2018年海南椰树集团改制,某竞拍者竟在茶馆里用800万现金当场瓜分其股权……

好的产权制度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增量创造;企业家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僵化的体制。

反观雷军的小米模式,不纠结控股权,用生态链战略链接100家生态企业,估值冲破千亿;

格力电器通过"员工持股+产业链合作",既保持国资控股,又激活企业活力;

任正非仅持股1%,却建立起"以奋斗者为本"的产权机制,硬是在美国封锁下杀出重围。

健力宝当年若能把经销商、员工、政府都纳入利益共同体,或许就不会沦为资本游戏的棋子。

在现代商业社会,"绝对控制权"远不如"共赢利益链"重要。

或许,这就是健力宝留给时代最珍贵的遗产:

它用它走过的荆棘之路,甚至用整个企业作代价,凿开了一条民营股权何去何从的路!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苏款款

苏款款

款款看社会,款款都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