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化痰饮,吴鞠通的香附旋覆汤,和十枣汤、控涎丹有哪些区别?
在中医“祛痰饮”的方剂里,有几个很著名的方剂,大多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当然,也不乏后世医家所创之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比一下这几个常用的方剂。
我们今天说论述的痰饮,多指中医“无形之痰”,也就是并非咳嗽时从呼吸道吐出来的痰,更多是指那些流窜全身其它部位的痰饮,比如悬饮。
什么是悬饮?也就是痰饮留住在胸间,很类似现代科学所说的“胸腔积液”。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是这么论述的:
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这段原文很好理解,千百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奉为圭臬,也无需我过多赘述了。而悬饮的形成原因和诊断脉诊,医圣也说得很清楚,那就是十枣汤。
可现在的中医,很少有敢于开出十枣汤这个处方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十枣汤的药味组成很是峻猛,所谓“多虎狼之药”,生怕因此而导致一些别的问题。
但在十枣汤之外,还有一个相对平稳的方剂,那就是香附旋覆花汤。香附旋覆花汤出自《温病条辨.下焦篇》,原文如下:
伏暑、湿温胁痛,或咳或不咳,无寒但潮热,或竟寒热如疟状,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覆花汤主之。
组成也很简单:生香附、旋覆花、苏子、广皮、茯苓、法夏、苡仁。
从《温病条辨》的原文可以看出,香附旋覆花汤针对的证候,以夏季伏暑、湿温为导因,乃至出现寒热往来,咳嗽胁痛。
这是因为外有湿温之邪,诱发内在的悬饮,最需要和小柴胡汤的往来寒热区分,适合的方剂正是香附旋覆花汤。
吴鞠通自己在《温病条辨》里对此方的解释,说这是因为时令外邪和里水博结新发,可谓说到了症结所在。
相对来说,小柴胡汤适应的证候,有胸胁苦满,也有兼见胸胁痛的,但极少见到胸胁掣痛,那还是因为无形之邪郁结少阳,半表半里之间而又偏于表一些。
而香附旋覆花汤则为胸胁掣痛而不是苦满,这是水饮停聚在胸间,虽有寒热往来之表证,但偏重于里,这就是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异。
在香附旋覆花汤之外,还有控涎丹和豁痰丸两个方剂需要掌握。
控涎丹的组成有甘遂、大戟、白芥子三味,出自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方》,其中的甘遂和大戟,都是峻猛之品,但较之于十枣汤还是稍微柔和一些。对于身体素虚之人而有胸胁悬饮者,可谓是介于十枣汤和香附旋覆花汤之间的一个选择。
控涎丹里的甘遂,古人认为能够决经隧中的水饮,而大戟可以逐脏腑中的水饮,白芥子驱皮里膜外的水饮,三者合而用之,祛湿化饮的功效还是相当强大的,但做成丸剂小量使用,攻逐水饮却不会伤正。
最后说说豁痰丸,这是一个用于危急证候之方,胸胁掣痛不可忍,咳嗽痰涎壅盛,此时香附旋覆花汤或许力所不逮,而控涎丹也未必能奏效,这时候就要用到豁痰丸了。
豁痰丸出自唐宗海编撰的《血证论》,组成有:当归、知母、花粉、白前根、麦冬、枳壳、杏仁、瓜蒌霜、竹沥、桔梗、射干、茯苓、石斛、甘草。其中的鲜竹沥如果一时难以找到,也有用生萝卜汁替代的做法。
可以说,豁痰丸针对的是悬饮的变证,大概就是悬饮留伏,郁而化热,形成浓稠的痰,壅滞肺窍,最终出现呼吸衰微。
豁痰丸的组成轻清润降,没有控涎丹、十枣汤那类虎狼之药,但刚好能豁痰涤饮,清热保津,其中重用的鲜竹沥,几乎可以说是荡涤痰热之将军,帮助开通胶结化热的停饮,确实是功专力宏。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