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挨枪的朋友都知道,治枪伤,才是美国卡我们脖子最狠的技术
【引言】
美国人老被枪击,可政客们却好像无所谓。高科技追不上,供应链也挡不住,但美国在应对枪伤上却有了真功夫。大家都在琢磨怎么防弹,他们因为老挨枪子儿,结果成了治疗枪伤的高手。
【早安,美国,今天又是哪儿中弹了?】
1999年4月20号,在科罗拉多州的利特尔顿市,有所名叫哥伦拜恩的高中,遭遇了两个学生的恐怖袭击,他们用半自动步枪和霰弹枪,把学校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次枪击事件导致13人死亡,24人受伤,标志着美国校园枪击事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令人担忧的阶段。从那以后,学校不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而变成了一个需要时刻警惕枪击危险的高风险地带。
枪声连连不断,枪击事件越来越猖獗。2023年3月27号,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市,“契约学校”里头又一次发生了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
一个28岁的女凶手,上午10点13分时候,带着两把冲锋枪和一把手枪,从学校旁边的小门冲进去。短短14分钟里,她就开枪打死了6个人,其中有3个9岁的小孩,还有3个学校里的工作人员。事情一出,警察立马就把现场围了起来,不让人进去。很快,警察就到了,他们在教室外面的走廊里,把这个女凶手给打死了。
警察经过调查了解到,那个开枪的人以前在这所学校念书,心里头有明显的问题。他手里的枪是通过正规途径买的,而且改装的那些地方也没有被限制住。
这案子又让大家看到美国管枪的问题有多严重:很多州都能随便买到高杀伤力的枪,根本不用怎么审查。特别是在田纳西州,管这种自动武器管得最松,那儿的小孩儿被枪打死的比例,比全国平均高出36%。
不只是在学校,整个美国都像被“枪影”笼罩。根据美国一个记录枪支暴力的网站数据,到2023年3月24号为止,这一年里已经发生了83宗大型枪击案,全国有3674人因此丧命,超过6400人受了伤。
在芝加哥,差不多每九百个人里头就有一个挨过枪子儿,而五千个人里面就有一个因此没了命。这数字,比有的地方打仗还夸张呢。
往后瞧瞧,到了2023年10月25日那天,缅因州的刘易斯顿市里,保龄球馆跟酒吧竟变成了杀戮现场。
40岁的罗伯特·卡德是个陆军预备役,还当枪械教官。他开着车,手里端着枪,从保龄球馆一路打到餐厅,就这么几分钟,18条人命没了,还有13人受了重伤。警察这下可忙了,到处搜他,通缉令都发出来了,市区也给封了,整个城市跟要打仗似的。
卡德因为精神状况出过问题,被军队临时隔离过一段时间。他的家人多次向警方反映情况,想要预防不测,但还是没能拦住他轻而易举地买到枪。这起枪击事件成了2022年里最惨痛的一例,要知道,那一年,美国已经发生了647起枪击案。
美国人好像慢慢接受了生活中“枪声随时响起”的常态。在这个国度,公共场所总是暗藏危机:礼拜堂说不定就成了偷袭场所,地铁站也可能瞬间变为冲突中心。就连老百姓日常吃饭、逛菜市场、上学这些简简单单的事儿,也随时可能身处命悬一线的境地。
在其他国家,学校被视为智慧的灯塔;但在美国,它们却成了暴力冲突的战场。老百姓的“生活应对法”不再是与困难斗争,而是变成了“猜猜下一颗子弹会飞向哪里”。
这儿不是战场,而是美国。一个自称全球“最安宁”的国度,眼下连老百姓最起码的安全都无法保障,却还死守着:“枪不能限制,那是我们的自由。”
【国会不怕枪声,就怕丢票】
田纳西州发生枪击事件后,要求加强枪支管控的声音四起。白宫那边发了声,说是“深感悲痛”,总统也站出来喊话,说要“动真格改革”,地方上的议员们呢,一个个也开始“琢磨对策”。可你猜怎么着?就这么几礼拜的功夫,热度就降下来了。政坛老戏码又上演了:一分钟的默哀,然后就是无止境的拖延,一年又一年。
美国那套制度早就暴露问题了:枪支暴力,那就是民主制度的一个大病根儿。表面上看是三权分立挺制衡的,其实呢,就是各玩各的,政府使不上劲儿,立法那边儿互相拆台,司法干脆就对着干。就说2022年吧,尤瓦尔迪那地儿出了那么大个枪击案,然后才整出个《两党安全社区法》的草案。可为了拉共和党入伙,那草案被改得跟没写差不多,根本没啥用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全国步枪协会,简称NRA。这个势力庞大的团体拥有雄厚的选民后盾和政治资金支持,他们每年都会砸进好几千万美元,来扶植保守派的候选人,并左右选举的结果。哪个议员要是敢在枪支管控问题上“让步”,那他面临的可不是简单的辩论,而是直接被“踢出局”。
根据统计,2023年,美国大地上发生了656宗大型枪击事件,但一整年下来,真正被通过的枪支管控法律少得可怜。看上去,有74%的美国人嘴上说着赞成“加强枪支购买背景审查”,可真到了国会那儿,这事儿连被提上议程的机会都没有。
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立法上的缺失。近年来,司法系统在枪支问题上屡屡“站边”。最高法院多次出手,削弱州政府在枪支管控上的权限,依据是“宪法第二修正案保护公民持枪权”。这样一来,局面就变成了:州政府想管,法律却不给机会;民众叫苦连天,制度却好像听不见。
缅因州发生枪击事件后,到了2023年10月26日,美国总统拜登又一次呼吁国会赶紧搞定枪支法律,他说:“这事儿拖不得了。”
在美国,国会那帮人不担心枪声震天,唯独对NRA的投票心存畏惧。说到管控枪支,不是说做不到,而是“没人敢动手”;老百姓这边呢,不是说大家不乐意控枪,而是感觉“这事儿没人来管”。
【把子弹当信仰,就别指望能和平】
要是说政治家担心失去选民支持,那美国民众担忧的,就是触动“枪支文化”这根敏感弦。
在美国,枪支可不单单是个工具,它更像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源于拓荒时代、战争经历、殖民历史,还有人们对政府的某种反抗情绪,被视为“自由”的象征。宪法里头,第二修正案明确说了“人民有权持枪”,这话被大家一遍遍琢磨,意思就是“手里得有枪才行”。
这可不是文字上的玩笑,而是关乎信仰的底线。在一些地方,卖枪的店比学校还多,枪械展览会上的人流,比找工作招聘会还要拥挤。像在得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一家四口都带着枪出门,被认为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而在蒙大拿州和怀俄明州,家里要是没个十把步枪,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装备齐全”。
2022年5月份,14号那天,在纽约州的布法罗市,有个叫佩顿·根德隆的白人,他闯进了一个黑人比较多的超市,拿起枪就一顿乱射,结果导致10个人没了命。他为啥这么做呢?原因是相信了什么“种族替换的阴谋理论”。像这样因为某种观念而发生的枪击事件,近几年特别多,说到底,就是白人觉得自己最牛、排斥其他种族,再加上网络上各种极端言论的煽风点火,各种情绪就这么搅和在一起了。
持枪这事儿,现在可不只是为了“看家护院”那么简单了,它变成了人们“亮明政治立场”的一个手段。政党闹分裂、族群起冲突、文化有分歧,这些事儿啊,全靠着枪炮声来“表态”。
种族差异让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美国国家医疗基金的数据显示,黑人被警察枪杀的几率是白人的近三倍,具体来说,就是2.78倍。到了2022年6月,在俄亥俄州,一个叫杰兰德·沃克的黑人男子,被8名警察开了90多枪,其中60多枪打中了他,导致他当场丧命,而且他当时还没带武器。这根本不是什么“执法失误”,这就是系统性仇恨的一次大爆发。
在美国,枪支从来都不只是硬邦邦的铁家伙,它其实是情感、政治立场还有思想观念的混合体。你想靠法律去管控枪支,那可不简单,因为枪支问题一扯出来,就等于动了几千万人的“心头好”。
问题的本质就在这里。美国能处理子弹造成的肉体伤害,但却无法修补子弹所揭露的制度上的裂痕。这并非技术上的难关,而是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难以拔除的顽疾。
参考素材
美国枪支暴力泛滥 社会问题严峻 治理难题凸显——人民网报道 2024年3月26日在美国,枪支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了社会的一大顽疾。这种情况带来的严重后果,让人们不得不正视治理上的困境。看看现在的美国,枪支暴力造成的伤害触目惊心。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这种暴力事件都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它不仅夺走了无数无辜的生命,更让许多家庭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而治理这一问题的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寻求解决方案,但枪支暴力的根源依然深植于社会之中,难以根除。这背后涉及到的法律、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都让治理工作变得异常复杂和艰巨。总的来说,美国枪支暴力的蔓延已经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治理这一问题的困境也日益凸显。如何找到有效的解决之道,成为了摆在政府和民众面前的一道难题。
评述:探究美国枪支暴力频发真相2023年5月9日,我们不得不再次聚焦美国频繁发生的枪击事件。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现实?在美国,枪支暴力似乎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难以回避的一部分。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能听到某处又发生了枪击案,无辜的人们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丧生或受伤。这种悲剧的一再上演,让人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美国枪支暴力的如此频发?或许,这与美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在美国历史上,枪支一直被视为自由与权利的象征,很多人对拥有枪支抱有深厚的情感。但正是这种对枪支的过度依赖和崇尚,使得枪支管控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政府想要出台严格的枪支管控措施,往往会面临巨大的阻力和反对声浪。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就业机会有限,导致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可能会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而枪支则成为了他们最容易获取的工具。此外,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美国,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相对不足,很多人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却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这种心理压力的累积,有时会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而枪支则成为了他们实施极端行为的手段。综上所述,美国枪支暴力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文化传统、社会经济以及心理健康等多个层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加强枪支管控、改善社会经济条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等多管齐下,才能有望减少枪支暴力的发生,让美国人民过上更加安宁的生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