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N号房?龙字科学员万字血泪控诉,这52岁的郭德纲这次真悬了?
百万网红的德云梦碎?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年入百万的网红,为啥要清空账号,跑到德云社去追梦?
这事儿听着就有点魔幻。
小黑龙(化名),一个坐拥百万粉丝的喜剧博主,原本靠着短视频风生水起。
2022年,德云社“龙字科”全球招募,一句“郭门亲传”直接点燃了他的相声梦。
可谁能想到,这张看似光鲜的入场券,背后藏着的却是三年雪藏和一纸“卖身契”。
这事儿要从头说起。
据说小黑龙初试落榜后,那股韧劲儿也是没谁了,硬是“围堵”了德云社高层三个月,最后以特殊通道才进了门。
当时他肯定觉得,这下总算能拜师郭德纲,走上人生巅峰了吧?
但现实往往比段子更具讽刺意味。
德云社=相声"卖身契"?
进了德云社“龙字科”训练营,小黑龙才发现,这哪是“相声黄埔军校”,简直就是个“变形计”。
学员们被关在昌平某封闭园区,承诺的郭德纲亲授课程缩水成了每月两次的录播网课。
更让人崩溃的是,所谓的“梯队培养”,其实就是按家庭财力划分等级。
曝光的37页经纪合约,更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从禁止自主接洽商务,到限定用餐地点,这条款严苛程度,比娱乐圈的“卖身契”有过之而无不及。
用网友的话说,这哪是学相声,分明是进了个“相声N号房”。
更扎心的是,当普通学员还在苦背《报菜名》的时候,某些“关系户”早就开始登上商演舞台了。
这种赤裸裸的双标操作,彻底击碎了小黑龙和其他学员的职业幻想。
花了钱,搭了时间,最后却发现自己只是个“陪跑”的,这搁谁身上能受得了?
郭德纲"家法"要来了?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德云社官方却选择了沉默。
这种“装死”策略,反而激起了更大的舆论反弹。
饭圈迅速分裂成了三大阵营:守旧派痛心“戏子不懂报恩”,觉得小黑龙不懂感恩,不该把家丑外扬;革新派则呼吁“破除师徒PUA”,认为德云社的制度有问题,应该与时俱进;还有乐子人,就等着看郭德纲啥时候出来写段子反击。
其实,这事儿已经不是德云社第一次出问题了。
2010年,何云伟出走风波,就曾曝光过“三年学艺五年效力”的霸王条款;2016年,曹云金那篇刷屏的《是时候了》,更是揭露了师徒制下“月薪四千承包师父家务”的畸形生态。
这次小黑龙的遭遇,不过是德云社在传统班社制度与现代化管理之间反复横跳的必然结果。
这些年,德云社商业版图扩张速度惊人,五年扩张了300%,但师资力量却停留在“郭德纲+于谦”的原始配置。
这种野蛮生长模式,注定会埋下隐患。
传统相声的"坑"有多深?
当小黑龙在抖音直播中哽咽着展示三年未开封的快板时,无数追星少女突然读懂了职场PUA的残酷。
这场纠纷早已超越了普通劳资纠纷,它撕开了传统艺术传承的沉疴旧疾。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师承名门的光环,究竟是为艺术护航的明灯,还是资本敛财的工具?
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
资深经纪人一语道破天机:“德云社既想享受现代流量红利,又不愿放弃封建师徒红利,这种既要又要的贪心才是祸根。
” 这句话,可谓是切中要害。
传统师徒制,讲究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对徒弟有绝对的权威。
但在现代社会,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了。
徒弟不再是师父的私有财产,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和选择。
如果德云社还抱着老一套不放,迟早会被时代抛弃。
当然,德云社也面临着困境。
相声这门艺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有所成就。
如果完全放开,任由徒弟自由发展,很容易出现“三年学艺就想单飞”的情况,这也会对德云社的品牌造成损害。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点。
既要保留师徒制的优势,又要尊重徒弟的个人权利。
这需要德云社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
说到底,这场“龙字科”风波,不仅仅是德云社的问题,也是整个传统艺术行业面临的挑战。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如何坚守艺术的初心,如何平衡商业利益和艺术追求,这是一个需要全行业共同思考的问题。
我们作为看客,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无论是追星还是职场,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要看清背后的真相,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想说的是,这次事件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将对德云社产生深远的影响。
郭德纲该挥动“清理门户”的家法,还是该给合同加上劳动法条款?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选择,也关系到德云社的未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