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师参加老山轮战,师长却接到奇怪命令:不主动炮击,不主动出击

从南谈历史啊 5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1984年,中越边境的老山地区又热闹起来了,不是啥好热闹,是炮火连天的热闹。中国人民解放军32师那年奉命上了前线,接替14军40师的防务,准备好好干一场。

可就在32师师长刘玉尊摩拳擦掌的时候,上级却下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命令:不主动炮击,不主动出击,不主动宣传。

这“三不主动”一出,前线的弟兄们都懵了,越军的炮弹可没停啊,天天往我方阵地上招呼。

刘玉尊带着32师硬是在这种憋屈的情况下守住了阵地,靠的是啥?脑子、韧劲儿,还有对弟兄们的责任心。

老山轮战咋来的

中越边境这块儿,自打70年代末就消停不下来。1979年,咱们打了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教训了一下越南。那时候越南仗着有苏联撑腰,在边境上没少搞小动作,占了咱们不少地方。

老山,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的一个山头,海拔1422米,别看不高,可它位置太要命了,卡在中越边境的咽喉上,谁占了谁就能掐住对方的脖子。越军早几年就占了老山,修了碉堡、挖了地道,硬是把那儿弄成了个铁桶。

到了1984年,中越关系还是僵着,边境上的摩擦越来越大。4月28日,越军在老山地区挑衅,咱们14军40师直接干了一仗,收复了老山主峰和几个高地。

这仗打得漂亮,可代价也不小。上面一看,老山这地方不能丢,但老让一支部队死守也不是个事儿,就搞了个轮战计划。

意思是部队轮着上,既能守住阵地,又能让更多部队练练手。32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上去的,接的就是40师的班。

老山的地形忒恶心人,喀斯特地貌,满山都是石头疙瘩,沟沟坎坎的,丛林还密得跟原始森林似的。雨季一来,路滑得跟抹了油一样,部队行军都费老鼻子劲了,更别提打仗了。

越军在那儿混了好几年,工事修得跟乌龟壳似的,火力点布置得也贼合理,32师一上去就知道,这仗不好打。

刘玉尊是个啥样的人

32师的师长刘玉尊,1955年参的军,算起来已经是个老兵了。他上过北京军事学院,脑子活,肚子里有货。对越自卫反击战他也参加过,那时候就在战场上摸爬滚打,攒了不少经验。到了1984年,他当上32师师长,带着这支部队上了老山。

刘玉尊这人,打仗不死板,啥招管用他就用啥,不爱照本宣科。他带兵也有一套,平时挺严厉,关键时候又特会体恤人。

听说他经常自己跑去阵地前沿转悠,看看工事牢不牢,弟兄们的伙食咋样,伤员安置得行不行。32师的战士都挺服他,觉得有这么个师长,心里踏实。他不是那种光会喊口号的领导,真刀真枪的事儿他从不含糊。

32师接防那天,正赶上雨季,山路上全是泥泞,装备重得要命,战士们扛着炮、背着弹药,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上爬,好不容易到了阵地。

可刚喘口气,上级的命令就下来了:不主动炮击,不主动出击,不主动宣传。这命令听着就窝火,越军那边炮火没停,我方却只能干瞪眼。刘玉尊接到这命令,估计心里也犯嘀咕,但军人就是军人,命令得执行。

说是高层怕冲突升级,怕把战事闹得太大,毕竟那时候国际形势也挺敏感。可前线的实际情况是,越军根本不跟你客气。

8月一开头,他们的炮火就猛起来了,32师的阵地天天被轰,146高地的工事都快被炸散架了。战士们只能猫在洞里,头顶上炮弹呼呼地飞,耳朵都震麻了。伤亡一天天多起来,弟兄们憋了一肚子火,可又不能还手。

刘玉尊一看这么下去不行,阵地守不住不说,人心也得散。他琢磨着,既然不能主动打,那就得想办法让越军自己撞上来。他把85毫米加农炮拆了,让战士们扛到前沿,搞起了“冷炮运动”。冷炮就是不吭声,等着瞧准了再打。

10月初的一次行动,炮兵组在山上蹲了三天三夜,愣是摸清了越军122毫米榴弹炮的位置。两门小炮一开火,砰砰几下,直接干掉了越军四门重炮。这一下可把弟兄们的气势提起来了。

除了冷炮,刘玉尊还改了防御的路子。他让人弄了些假目标,摆在那儿吸引越军的炮火,真家伙则藏在后头。11月有天大雾,越军觉得有机可乘,派了两个团摸上来想偷袭,结果一头撞进32师的火网。

机枪、迫击炮一块儿招呼,越军扔下不少人就跑了。这仗打得解气,可惜受“三不主动”的限制,没能追着打。

阵地上的日子不好过,越军的炮火没停过,32师的伤亡也不少。刘玉尊急得不行,好几次给上面写报告,说阵地压力太大,请求放开手脚干,可回音一直没来。他只能咬牙硬撑,一边调整战术,一边安抚弟兄们的情绪。

到了12月7日,146高地来了场硬仗。越军又上来抢阵地,我军早有准备,用火箭筒和手榴弹把他们堵在山洞里,15分钟干掉14个,一个没跑掉,我方还没伤亡。这仗打得漂亮,可惜11月28日的968高地没这么幸运。

那天越军报复性炮击,撤退命令来得晚了点,29个战士没来得及走,就没了。

32师在老山干了136天,这段时间,他们顶住了越军17次营级以下的进攻,挨了4万多发炮弹,阵地愣是没丢。战果也不赖,干掉1698个敌人,毁了84门炮,自己这边牺牲了73人,伤了348人。

32师撤下来后,他们搞的“冷炮运动”和“小群多路”战术被总结下来,写进了军方的教材,后来不少部队都学着用。

刘玉尊因为这场仗名声更响了,之后还在军里干了好些年。他退下来后,没事儿就回老山看看,悼念那些走不了的弟兄。

参考资料

硝烟凝岁月 谈笑忆峥嵘 - 解放军报 - 中国军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