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啥不愿传位给朱棣?史学家:谁都可以,唯独他...

杨司马说历史 3周前 (03-12) 阅读数 8 #历史

公元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却在传位问题上犯了难。

原本钦定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使得这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不得不从诸子中重新挑选继承人。

燕王朱棣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在抗击北方蒙古和平定南方动乱时立下不少功劳,从能力上看,他本应是合适的皇位人选。

而朱元璋却对这个才能出众的儿子有所戒心,最终选择了性格温和的孙子朱允炆继承大统。

朱元璋的这一决定,不仅为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更深刻影响了明朝的历史走向。

朱元璋为何对朱棣如此忌惮?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呢?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突然病逝,年仅 38岁。

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朝廷,也彻底打乱了朱元璋的所有计划。

原本稳如泰山的皇位传承瞬间陷入了混乱,朱元璋苦心经营多年的太子党政权也因此群龙无首,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朱标的死,成为了皇位传承的转折点,让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选择继承人,而这一选择,也为后来的一系列事件埋下了伏笔。

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关系到大明王朝的未来走向。

朱元璋膝下子嗣众多,每一位藩王都有各自的才能和特点,如何在众多皇子中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人,成为摆在这位开国皇帝面前的一道难题。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如果嫡长子去世,那么应该考虑嫡长子的嫡长子,也就是嫡长孙。

朱允炆是朱标的次子,在其兄长朱雄英早夭的情况下,由于朱标原配常氏早逝,其母吕氏被扶正,朱允炆成为了朱标事实上的嫡长子,便想把皇位给朱允炆。

其实不然,作为朱元章老四的朱棣本应该是更为合适的人选,为何朱元章没有选择朱棣而是朱允炆呢?

事实应该是朱元章晚年老了疑心太重了,加上朱棣的生母也一直存在争议。

虽然《明史》《明实录》《靖难事迹》等明清官方正史资料记载朱棣为马皇后所生,但民间却有诸多质疑之声。

《南京太常寺志》中记载朱棣的生母是碽妃,朝鲜使臣权近的《奉使录》也对朱棣生母为马皇后一事提出了疑问,

如果朱棣的生母真的不是马皇后,那么他的嫡系身份就会受到质疑,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皇位传承体系中,

他的继承资格也会大打折扣,对于十分重视血脉正统的朱元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还有朱元章后期担心武官权力过大威胁政权,于是开始大力重用文官,打压武官。

在这种背景下,文官集团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们在朝廷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

朱允炆自幼受文官们的熏陶和教导,温文尔雅,颇得“仁孝”美名,深受众文官的喜爱。

文官集团为了避免武官集团再次把持朝政,极力推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

他们认为朱允炆性格温和,更适合在和平时期治理国家,能够推行他们所倡导的仁政理念。

而且,朱允炆背后的文官集团势力强大,能够为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辅佐。

相比之下,朱棣长期镇守北平,主要与武将打交道,在京城内缺乏文官集团的支持,这也使得他在皇位继承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朱棣得知朱元璋将皇位传给朱允炆后,心中满是不甘与愤懑,并且记在心里

他自认为无论是军事才能、政治智慧还是治国理政的能力,都远在朱允炆之上,自己才是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

但是天不随人愿,在1398年朱允炆继承了皇位,年号为建文,

朱允炆登基后,听从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开始着手削藩。

他明白藩王势力对中央政权存在威胁,担忧这些手握兵权的皇叔们会危及自己的皇位。

于是,在较短时间内,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和岷王朱楩等藩王先后被削藩,有的被废为庶人,有的被迫自杀。

朱棣作为实力较强的藩王,自然成为朱允炆重点照顾的对象。

朱允炆先是派人监视朱棣,随后采取措施削弱其军事势力,使得燕王府仅存护卫指挥张玉和朱能等八百余人。

朱棣清楚自己处境危险,为求自保,一面佯装疯癫以麻痹朱允炆;一面在姚广孝的谋划下,暗中挑选壮士充实护卫队伍,以勾逃军为名网罗人才,在燕王府后苑练兵,地下铸造兵器,筹备起兵之事。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装疯之事被朝廷察觉,朱允炆下令逮捕他。

面对危机,朱棣果断反叛,杀死前来执行逮捕任务的士兵,并迅速控制北平城。

他以“清君侧”为名,依据朱元璋所编《皇明祖训》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的条文,起兵反抗朱允炆,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初期,燕军兵力有限,仅占据北平一带,难以与朝廷大军抗衡。但朱棣凭借军事才能和作战经验,采用突袭战术,在半个月左右控制了北平周边的朝廷势力,兵力有所增加。

朱允炆先后任命老将耿炳文和开国名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军讨伐朱棣。

而耿炳文在真定之战中战败,李景隆在郑村坝之战和白沟河之战中失利,军队损失较大。朱棣趁机收编宁王朱权的部分部队,实力得到增强。

此后,朱棣与朱允炆的军队进入长期对抗阶段。双方互有胜负,局势僵持。

朱棣运用战术,寻找朝廷军队弱点进攻。而朱允炆一方因指挥和内部问题,逐渐陷入被动。

建文四年,朱棣得知京师金陵防御薄弱,便举兵南下。他一路进军,连破何福、平安的军队,两个月后占据泗州和盱眙,直逼扬州。

朱允炆慌乱之下,派庆成郡主与朱棣谈判,提出割地求和,遭朱棣拒绝。

六月十三日,谷王朱橞与李景隆打开金陵城门,迎接朱棣入城。

朱允炆于宫中纵火后下落不明,一说自焚而死,一说逃亡。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结束。

朱棣成功夺得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即明成祖。

他即位后,为表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革除建文年号,废除建文年间对祖制的部分改革,下令重修《明实录》。

同时,一方面封赏靖难功臣,另一方面处置不愿归附的建文旧臣,逐步采取削除诸王兵权、启用特务统治、建立内阁制度等措施,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从朱元璋不立朱棣为储君,到建文帝被迫让位,这场历时数年的皇权争夺战,实际上印证了朱元璋的先见之明。

他预见到的政治风险最终还是发生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杨司马说历史

杨司马说历史

每天解说不同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