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为何不彻底清剿库尔斯克乌军残部?
自3月23日俄军发起第七次库尔斯克大反攻以来,战局已持续半月有余。尽管乌军控制区从最初的300多平方公里缩减至80多平方公里,但俄军并未乘胜追击,彻底将乌军赶出库尔斯克地区,也未顺势攻入苏梅州建立安全缓冲区。这一战略选择背后,隐藏着俄军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当前,库尔斯克已成为消耗乌军有生力量的主战场。据可靠消息,约2500名乌军士兵被困库尔斯克境内,补给线被切断,陷入俄军重重包围。这些士兵若要撤退,必须穿越雷区并躲避俄军无人机的追杀。乌军统帅部虽未直接派兵救援,但仍努力调集预备队接应撤退,同时冒着俄军炮火向前线输送补给,并修建新防线以防俄军深入苏梅州。这种被迫进行的救援战,使乌军无法集中精力构建新的防御体系,库尔斯克战役俨然成为2.0版的穆特绞肉机之战,其围点打援的战术特征与第聂伯河畔的克雷基之战颇为相似。
乌军在别尔哥罗德州的持续进攻,有效牵制了俄军兵力。自3月22日起,乌军连续五天在别尔哥罗德州边境发动攻势,集中兵力进攻俄军杰米多夫卡据点,威胁其背后的水库大坝。俄军北方集群不得不调遣预备队进行防御,这无疑延缓了俄军在库尔斯克的清剿行动。考虑到乌克兰苏梅州与俄罗斯边界长达560公里,切尔尼戈夫州与俄罗斯布良斯克州边界也有200公里,乌军统帅部很可能在这两个州开辟新战场。俄军选择不完全消灭库尔斯克乌军残部,正是为了迫使乌军将宝贵预备队投入救援,从而无力在其他地区发动骚扰性攻击。
库尔斯克乌军残部的存在,为克里姆林宫提供了继续战争的正当理由。乌军在俄本土的存在虽令克里姆林宫不悦,但也削弱了基辅在国际社会的受害者形象。随着乌军攻入俄本土,俄乌双方的战争性质趋于对等,这为俄罗斯争取了更多国际舆论支持。同时,俄军通过控制战役烈度,既维持对欧洲的安全压力,又加速北约阵营的决策疲劳,为未来和谈创造更有利的政治条件。此外,俄军每次库尔斯克大反攻持续约十天后便会休整补充弹药,为下一步建立安全缓冲区和稳固阵地做准备。
从战略视角看,库尔斯克战役已超越传统军事对抗,演变为消耗战、心理战、政治战相结合的复合型战略博弈。俄军通过精准控制战役节奏,在削弱乌军战斗意志的同时,推进国际舆论战与后勤准备,展现出老练的战略耐心。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战术选择,既体现了现代混合战争的多维特性,也预示着白宫耐心耗尽后可能带来的战局转折,或将成为压垮乌军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