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荒野白茶,认准“虫洞”到底有没有用?老茶客说出了真相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尽管在世俗的眼光中,圆满与完整往往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广受大众追捧。
但在自然界的广袤画卷中,残缺之美却以其独有的韵味,赢得了古人的青睐与赞美。
李商隐独坐廊下,细雨轻拂枯荷,记录下了“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境。
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更蕴含了对生命坚韧与岁月静好的深刻体悟。
这份残缺之美,超越了外在形态的局限,直达心灵深处,引人遐思。
苏轼在月圆之夜,举杯邀月,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宇宙间月亮的阴晴圆缺之中。
通过对月亮不完美状态的咏叹,深刻揭示了人生无常、聚散离合的哲理。
似乎比起完整,他们更能从遗憾之处,启发出生命与情怀的深刻感悟。
想到茶市上,一些茶掌柜在介绍荒野白茶时,会特意指明表面有着虫洞。
荒野白茶的生长环境,不如人为管理的茶园来得精致,因此免不了遭受虫害的侵袭。
大家都认为,有虫洞就意味白茶在生长期间,使用的化学成分更少,更天然健康。
这样的标准,平时买菜的时候或许能派上用场,然而对于白茶来说,真的适用吗?
对于白茶,残缺并不能代表美,也不能意味着生长环境有多优越。
想要天然的好白茶,还是得看品质。
《2》
虫洞不是荒野茶的专属标志,反而还会对白茶产生不利影响。
茶树上出现的虫子,种类繁多,大多属于杂食性生物,在觅食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适应性。
不管是野外自由生长,还是茶园进行精心管理的白茶,都有可能出现它们的身影。
有养花经验的人应该知道,家中不同种类的植物摆在一起,都要做好防虫工作。
但凡有一棵出现了虫害,如果没有及时喷药,虫子们并不会单独待在原地,而会招引一整片遭受侵袭。
对于白茶也是如此,害虫无法分辨荒野茶和台地茶有着什么样的区别,对于种类和品质并不挑剔。
因此,虫洞并非某类茶叶的专属,而是普遍存在于生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
仅凭借这一特点判断是否荒野白茶,未免过于片面。
更为关键的是,虫洞一旦大量存在,阻碍了茶叶在生长过程中的正常养分积累。
白茶通过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养分并转化为自身所需的营养物质。
而虫洞的出现则像是一扇扇敞开的窗户,让养分流失的速度加快。
导致茶叶在生长周期内,无法充分、全面地积累养分。
因此,正常白茶虫洞越多,往往越会表现出口感香气偏淡、耐泡度不高的特点。
虫洞不是白茶自然生长的荣誉勋章,反而会对其品质造成不利的影响。
《3》
荒野白茶的虫洞,不会出现在内部的叶片和芽头上。
有时遇到市场上的某些荒野白茶,上面有着明显被害虫咬过的痕迹,甚至连内层叶片和芽头上都有虫洞。
这样的现象明显不太正常,毕竟害虫们不会为了填饱肚子,而费尽心力去钻破最坚韧的部分。
一些茶掌柜们还宣传称,虫洞越多的地方,代表着养分更充足,泡出来的茶汤更鲜甜。
这样的说法看似有些道理,但深入了解真正的荒野白茶后,便会发现假得出奇。
试想,若是在任何一片茶园中人为地引入虫害,要让茶叶表面布满虫眼,简直易如反掌。
但真正的荒野白茶,却是在与周遭杂草灌木的激烈竞争中,自然生长而成的。
它们为了争夺那有限的养分与阳光,叶脉愈发粗壮,纤维更加坚韧,展现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
荒野白茶的叶片完全舒展时,表面便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蜡质。
这是大自然赋予的防护衣,用以抵御外界的各种侵害。
害虫们在选择咬食对象时,更倾向于那些较为细嫩的叶片,因为那里才是它们能够轻易下口的地方。
这些嫩叶逐渐长大,便成为有着害虫损伤痕迹的虫洞茶。
然而一旦茶叶发育成熟,普通昆虫便不会将其选为头号目标,内部出现虫洞更是不可能。
因此,虫洞并不能完全成为荒野白茶的代名词。
想要区分真假,还得是看口感,是否拥有野劲十足的风味。
《4》
叶片上虫洞极多,还有可能是品质不好的夏茶。
关于白茶的分类,按照采摘季节,可以划分为春白茶和秋白茶。
总是有新茶友问,为什么很少见到夏白茶被提起?究其根本还是品质太差。
夏季天气炎热,光线强烈,茶树加快了生长速度,能够积累的养分就大大减少。
因此,此时并不适合采摘白茶,即使制成茶品,也是苦涩感较重,不推荐茶友们购买。
另外,气温高、湿度大的气候特点,让害虫们在夏季异常活跃。
此时的白茶很容易受到各类昆虫侵袭,出现大量虫洞。
虽然到了初秋,还会有小部分害虫生存,但它们的生命力已经大不如前。
因此秋白茶的叶片上,偶尔零星出现几个小洞,属于正常现象。
而春季采茶时,冬季才刚刚过去,气温还没回暖,害虫还没苏醒过来。
因此在春白茶的叶片上,也很少能寻觅到各类昆虫活动的痕迹。
总的来说,一旦遇到白茶叶片上有着又大又多的虫洞,便要留个心眼,极有可能就是品质不好的夏白茶。
《5》
将虫洞的残缺,直接与高品质划等号,在白茶的品鉴标准上,其实完全没有这一说法。
白茶的品质优劣,核心在于其内在特质,如香气的层次、滋味的醇厚,以及汤色的清澈等。
仅仅依据外在形态的残缺与否来评判,显然不够全面。
并且,一款真正具有高价值的白茶,相信茶掌柜们会更倾向于从多方面进行推广。
如产区环境的优越,制作工艺的精湛,储存条件的讲究,而非仅仅聚焦于虫洞这一特征。
至于那些有心造假的产品,除了强烈宣传的某一特点,没有其他可以证明的事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会被识破真相,从而站不住脚,被市场所淘汰。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