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长教训了?宣传中禁用“自动驾驶”和“零接管”

吴梓晨来讲 5天前 阅读数 38 #推荐

近年来,智能驾驶技术以其颠覆性的潜力和便利性引领了汽车行业的变革。它承诺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的驾驶体验,提高交通安全,甚至重新定义出行的概念。就在这一切看似光辉灿烂的背后,却也潜藏着许多隐忧。最近,一起与小米SU7相关的事故震惊了整个社会,这场悲剧不仅导致三位年轻生命的逝去,也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使用安全性的严肃讨论。这个事件让我们不得不问:在追求智能驾驶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安全这一至关重要的因素?

智能驾驶,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利用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复杂算法来实现车辆自主驾驶的技术。然而,广义的智能驾驶技术,通常被分为自动驾驶和高级辅助驾驶两大类。虽然两者在功能上极其相似,均可实现一定程度的自主驾驶,但其背后的技术复杂性和安全性却不容小觑。自动驾驶(如Robotaxi),一般具备高安全冗余,包括多个激光雷达和高精度地图等。而所谓的高级辅助驾驶,通常是为了降低成本而简化技术,仅提供有限的帮助。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将这些辅助功能误解为完全的自动驾驶,甚至遗弃驾驶的主动权,从而导致滥用现象频繁出现。

有些车主在使用智能驾驶系统时,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依赖与放松,但这却恰恰是最危险的。“我只要把方向盘放开,车子就能自己带我回家”,这样的想法令人担忧。根据安全机构的统计,许多事故的发生皆是由于驾驶员在使用辅助驾驶技术时没有保持必要的警觉。尽管系统会提醒驾驶员保持注意力,但仍然有许多人在驾驶过程中投身于手机等分心行为中。在这一点上,科技的进步并不能弥补人类注意力的不足。

当我们关注安全问题时,一个值得讨论的观点是:用户教育与宣传的准确性。很多车企在推广智能驾驶时,往往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令人耳熟能详的词汇,甚至用“零接管”等充满诱惑的口号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往往这些宣传语的出现在无意间助长了驾驶者对驾驶安全的松懈。以小米的案例为背景,该品牌的智能驾驶系统在近期事故后被质疑,是否过度宣传了其技术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公众的信任如何建立又如何维护?这些问题的讨论,显然不应被忽视。

无论是在市场宣传,还是产品功能介绍中,往往高科技的魅力让人眼前一亮,但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潜在的风险却鲜有人深入探讨。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智能驾驶相关事故的发生率较前一年上升了约25%。这一数据表明,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切不可轻易放松对安全的警惕。如何在功能与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或许是未来整个行业都需思考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驾乘人员的行为模式变化也值得关注。以往,驾驶员在开车时总是保持高度集中,但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人开始对车辆自我驾驭的能力产生了过度依赖。很多研究表明,用户对智能驾驶系统依赖程度越高,发生意外的风险反而越大。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当驾驶员开始不自觉地依赖技术时,往往会导致注意力的分散,甚至出现“放松”的情况。

鉴于此,车企在研发与推广智能驾驶技术时,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监控与提醒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大多数车辆利用方向盘传感器来判断驾驶员的注意力。然而,这一措施却能很轻易地被驾驶员规避。即便手始终放在方向盘上,如果一个信号不够明显,驾驶员也可能会因分心而导致事故。因此,可靠的驾驶员监测系统(DMS)就成为了保障安全的关键。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品牌未能将DMS技术纳入其辅助驾驶系统的标准配置中。

以通用汽车的SuperCruise系统为例,其在设计上引入了更先进的DMS,能有效监控驾驶员的视线并发出警示。如果驾驶员的目光偏离前方路况超过几秒,系统将发出提醒甚至直接暂停辅助驾驶。这种机制,虽然可能会令用户感到反感,但却能在关键时刻保障驾驶的安全。

建立这样一种有效的监测机制,需要技术与法律的进一步结合。政府相关机构与车企之间需要加强沟通,推动最严谨的法规来确保每辆配备自动驾驶系统的交通工具,必然需要建立严格的驾驶员监测系统。实际上,自2018年起,我国就对商用车实施了强制的DMS系统配置要求,而在2024年即将施行的新车型评测标准中,DMS也被列为主动安全的测评项目之一。这为未来乘用车推广DMS提供了良政策基础。

在推进智能驾驶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也必不可少。政府可通过强制性法规来规范行业标准,确保技术的实施与推广。车企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向用户教育正确的驾驶理念与用车习惯。公众自身也应提升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理解,理性看待该技术的功过。

今日的智能驾驶市场,往往依赖于宣传与品牌的背书。然而,真正推动这一领域实质发展与安全保障的,是其蕴含的技术实力与可靠性。在自动驾驶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的今天,用户仍然需要保持必要的警觉,完全依赖自动驾驶系统并非长远之计。

总结而言,智能驾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与效率,但潜在的安全隐患依然令人担忧。促使智能驾驶技术在安全轨道上的发展,需要整合用户教育、法规监管和技术监测,共同形成一套严谨的安全保障体系。未来,我们希望不再因为悲剧的发生而引起反思,而是通过合规的技术升级与全民的安全教育,真正让智能驾驶在安全与信任中畅通无阻。唯有如此,智能驾驶才能在稳步推行中,迎来属于它的光辉未来。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吴梓晨来讲

吴梓晨来讲

吴梓晨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