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妃:杨贵妃婆婆,唐玄宗前半生最爱的女人,死后丈夫抢她儿媳

招财妙思 1天前 阅读数 5 #历史

说起唐玄宗的后宫,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四大美女里风姿卓越的杨贵妃。她的美丽与故事,在唐玄宗后宫诸多佳丽中,宛如一颗璀璨明珠,令人印象深刻。

在后世,人们讨论与演绎得最为频繁的,当属唐玄宗跟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这段爱情故事,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成为大家热衷演绎与评论的焦点。

但在杨贵妃入宫前,唐玄宗曾深爱另一位女子。受她挑唆,唐玄宗竟一日之内处死三个儿子,对她却丝毫没有责备之意,可见其在玄宗心中地位之特殊。

杨贵妃得以入宫,皆因有位女子离世后,唐玄宗顿感世间冷清,后宫众多美人,没一个能再让他上心。身旁人为讨玄宗欢心,便冒险把他儿媳推荐给了玄宗。

说来挺戏剧性,杨贵妃头一任丈夫,竟是唐玄宗曾深爱的女人生下的儿子。当初那女子是玄宗挚爱,而她诞下的儿子,后来成了杨贵妃第一任夫君。

常言“人走茶凉”,这话用在唐玄宗身上那叫一个贴切。想他往昔何等风光,可时过境迁,诸多境遇变化,恰似人走后茶渐凉,完美诠释了这一俗语。

唐玄宗曾对一女子爱得深切,然而转瞬之间,又将其彻底忘却。这位女子,便是武惠妃,她在唐玄宗的情感历程里,经历了从深爱到被弃的巨大落差。

【01、封后受阻】

唐玄宗在开元五年,给宰相宋璟安排了个特殊活计,让他提前备好30对名字以及封号,给自家皇子和公主们留作备用,以应对未来各种情况。

其独特之处在于,除了那30对,还得另外呈上一对极为好看的名字与封号,给予他最为疼爱的儿子。

宋璟听闻,神色顿时变得严肃。要知道唐玄宗有个极为宠爱的儿子,这背后大概率有个受宠的妃子。武则天与韦皇后后宫干政的事才过去不久,要是唐玄宗因偏爱又引发这类情况,后果不堪设想。

宋璟毫不含糊,严肃认真地劝唐玄宗:特殊名号可不能随便娶纳。陛下需留意,对待后宫众人以及子女,得一碗水端平,绝不能对谁格外宠溺偏爱,要做到一视同仁。

唐玄宗并未动怒,反倒是满脸笑意,对宋璟顾全大局的做法大大夸赞了一通,言语间尽显对宋璟这般行事的认可。

但并未听取他的劝诫。对方对于他所提出的谏言,完全没有接受,好似那些恳切的话语,都被当作了耳边风。

唐玄宗有个极为宠爱的武婕妤。这位妃子为他诞下一个儿子,玄宗对这孩子喜爱非常,还特意为其取名李一,足见对这母子二人的偏爱。

武婕妤,后来摇身一变成了武惠妃。这一身份转变,在当时的宫廷里,也算是颇具影响力的变化,武婕妤凭借自身的手段与机遇,成功进阶成为武惠妃。

单瞧武婕妤这个姓氏,便能察觉出,她跟武则天之间的关联绝非寻常。从姓氏这一细节,就能感觉到二人关系不一般,其中似乎暗藏玄机。

她父亲是武攸止,乃是武则天堂侄。这么算来,她就成了武则天的侄孙女。从家族血脉关系瞧,武攸止与武则天有着堂亲纽带,她便自然承接了这层侄孙女的身份。

因有着那层亲戚关联,武氏自小就进了宫,在武则天身旁成长。也不知啥缘由,后来武则天被迫退位,离世后,武氏仍旧留在宫中未离开。

李隆基登上皇位后,目光被那美貌且性情温柔的武氏吸引。全然不顾武氏乃武则天后人这层关系,直接将她册封为婕妤,开启了这段别样的宫廷故事。

大臣们对唐玄宗后宫有个武姓妃子,起初不太在意。然而,当唐玄宗打算将武婕妤提拔为皇后,想再进一步时,大臣们可就没法淡定了,立马着急起来。

他们心急如焚,纷纷上奏提醒唐玄宗,诉说武氏家族往昔的过错。虽说这些事与当时尚为幼女的武婕妤并无关联,但如今又有姓武的女子欲成皇后,这怎能让一众忠臣心安呢?

要知道,唐玄宗刚登基没多久便册立了太子,可这太子并非武婕妤所生。要是武婕妤当上皇后,她儿子就成嫡子了,难保她不会出于私心,对太子地位构成威胁呀。

经群臣一番劝谏,唐玄宗最终做出让步。原本打算封武婕妤为皇后的计划有变,他改了主意,没让武婕妤登上后位,而是将其封为“惠妃” 。

当时,唐玄宗后宫里已无皇后。武惠妃在玄宗后宫中,名分属最高之列。虽说她没有皇后的名号,可无论是待遇还是礼节方面,都与皇后毫无差别,堪称后宫实际地位尊崇者。

【02、谋夺储位】

大臣们抵制武惠妃成为皇后,其中一个缘由为,他们担忧武惠妃会设法帮自己儿子谋夺太子之位,从而对正统太子构成威胁。

但武惠妃虽没登上皇后宝座,可不代表她对太子之位没心思。她心里头其实一直琢磨着,怎样能让自己在这太子归属一事上,发挥点影响力。

自打她成了唐玄宗的妃子,陆续诞下两子一女,可惜这几个孩子都没保住,还在襁褓时就夭折了,其中就有名字颇为特别的李一。

武惠妃诞下第四个娃,还是个小子。这时,她跟唐玄宗就像惊弓之鸟般,总担心皇宫里头,自家这几个孩子会养不活,毕竟之前已有诸多波折。

末了,他们下了个艰难决断:将这孩子带出宫,交予唐玄宗的兄长收养,对外宣称这孩子是大哥家的子嗣。

唐玄宗与武惠妃首个顺利长大成人的儿子,便是李琩。以往历史书多写为“李瑁”,但经考古证实,这是抄写失误,他真实名字是李琩 。

待李琩年岁渐长,唐玄宗瞧着他一切安好,便将其迎回宫中,册立为寿王。

对唐玄宗来说,这头胎是他和挚爱所生,可孩子却在大哥家抚养长大。身为父亲,没能亲自陪伴孩子成长,心里头满是愧疚。

故而,在唐玄宗诸多儿子中,寿王李琩称得上是他极为疼爱的一个。李琩凭借自身某些特质,赢得了唐玄宗深厚的喜爱,在玄宗心中占据特殊地位。

武惠妃一门心思,就想着帮李琩把太子之位争到手。她心里头琢磨着各种法子,就盼着能让李琩登上太子之位,实现自己的打算。

朝堂上有些大臣,察觉到了武惠妃的意图。有个一心求上进的官员,觉得这是个晋升的好路子,便通过宦官给武惠妃传话说:我会全力保护寿王。

换种说法,这人心里的打算,是乐意帮着武惠妃在争夺太子之位这件事上出把力。

这位官员便是李林甫。他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于官场纵横捭阖,虽位高权重,却也因行事风格而备受争议,其作为对当时局势走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武惠妃时常在玄宗耳边美言,李林甫在这助力下,如乘东风。没多久,原本只是个寻常官员的李林甫,便扶摇直上,成功登上宰相之位。

后宫有个得宠妃子,朝堂上有位权势颇大的宰相,二人暗中勾结,谋划着要向那尊贵的太子之位展开冲击,试图改变现有局势,谋取更大权力。

【03、陷害太子】

那会儿,唐玄宗排行第二的儿子李瑛,这太子之位都稳稳当当坐了22年之久。

他母亲赵丽妃,原本是个歌姬。那会儿唐玄宗还是临淄王,她生下李瑛,却没名分。等唐玄宗成了太子,这才把她接到长安,正式纳为妃子。

之后唐玄宗即位,按例得册立太子。彼时玄宗并无嫡子,长子面部有损,难堪皇位重任。如此情形下,生母身份卑微的李瑛,反倒被推上了皇太子之位。

李瑛刚被立为太子没多时,唐玄宗便钟情于武惠妃,他生母赵丽妃彻底失宠。待武惠妃之子长大后,深得唐玄宗喜爱,如此一来,李瑛的太子之位,便如风中残烛,开始岌岌可危。

武惠妃指使女婿杨洄,设法混入太子李瑛的交际圈,暗中找李瑛的把柄,好汇报给唐玄宗。她还在玄宗跟前哭诉,称太子意图加害她跟儿子李琩,对玄宗也心怀不轨。

唐玄宗见爱妃落泪,顿时火冒三丈,即刻把宰相唤到跟前,毫不迟疑地宣告,他决定废掉太子。

为确保事情万无一失,武惠妃差人找到位居首席的宰相张九龄,试图拉拢张九龄,让其能在相关事宜上,坚定地站到自己这方阵营来。

张九龄为人刚直,面对武惠妃派来的说客,当场毫不留情将其打发走,而后立刻把此事原原本本告知唐玄宗,没有丝毫隐瞒。

唐玄宗旋即镇定下来,仔细琢磨太子这事儿的来龙去脉,发觉除了武惠妃与杨洄所言,太子实则并未犯下确凿的过错,仅是听了他俩的片面之语罢了。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跟张九龄表明态度,明确说往后不会再对太子有任何动作,彻底打消了此前心里头那些关于太子的念头。

武惠妃呢,身为后妃,竟妄图靠拉拢大臣,来为自己谋取太子之位。要知道,在宫廷规矩里,这种行为可是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大罪过。

唐玄宗对此毫无反应,还是一如既往,把那武惠妃宠得如同珍宝一般,天天围着她转,各种宠爱毫不吝啬。

武惠妃头一个计谋没成功,马上又琢磨出了新点子。她不甘心就这么算了,在脑袋里飞速转动着念头,迅速想出另一招,一心想要达成目的。

她在唐玄宗跟前反复提及,太子李瑛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这俩关系要好的弟弟凑一块儿,一直没断了谋反的心思,就想借此来动摇唐玄宗对太子的信任。

随后某一天,她差人去寻李瑛、李瑶和李琚,告知他们,宫中来了盗贼,情况危急,让他们即刻入宫护驾。

三人听闻消息,赶忙穿戴整齐、装备齐全,匆匆往宫里赶去。哪承想,刚一进宫,就迎面撞上了前来抓捕他们的人马。

据悉,武惠妃差人向唐玄宗通风报信,称太子连同另外两人正图谋造反,且已然朝着宫中杀将过来。

唐玄宗差遣的人,与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的太子一行人迎面遭遇。彼时,太子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解释清楚,陷入了百口莫辩的尴尬境地。

唐玄宗面色凝重,又一次把宰相唤到跟前,两人凑在一起,低声商议着废掉太子之事。

坚定支持太子的还是张九龄。在他看来,有关太子谋反这件事,所掌握的证据并不充分,不能随随便便就判定太子造反,得谨慎对待才行。

唐玄宗正拿不定主意时,武惠妃安插在宰相群体中的暗子李林甫,登上了舞台。他就像一颗被精心布置的棋子,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待宰相们退下,他独自留下,凑近唐玄宗,低声讲:废立太子这事儿,本就是陛下自个儿家里的事,用不着去问旁人。

这般言语,让唐玄宗心意笃定。那话语好似有着无形的力量,如同稳固基石,深深扎入唐玄宗心底,使其内心不再摇摆,下定决心,向着既定方向前行。

他二话不说,立刻废掉太子,还将与太子关系密切的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并贬为平民。时隔不久,干脆把这三人统统处决,手段果断且决绝。

唐玄宗在某一日,竟一口气将自己的三个儿子杀害,此等举动宛如一颗重磅炸弹投入世间,瞬间在天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众人皆为之惊愕不已。

身处深宫的武惠妃,嘴角微微上扬,脸上浮现出一抹得意之色,那笑容仿佛带着无尽的满足与畅快,在这寂静的宫闱之中,散发着她此刻独有的得意。

老太子不在了,那接下来册立的新太子,怎么着也得是自家亲儿子了吧。毕竟这皇家储君之位,于自家子嗣而言,那也是顺理成章该轮到的。

【04、人走茶凉】

武惠妃绞尽脑汁、用尽手段将太子成功陷害,然而她千算万算,终究未能亲眼目睹自己的儿子登上太子之位。

唐玄宗一怒之下杀了三个儿子,过后逐渐冷静。此后一年多,他陷入深思,反复权衡,心里琢磨着到底该立谁来做新太子,为大唐未来的储君之位苦苦思索。

他心里琢磨着要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琩。此时已升任首席宰相的李林甫,同样对他这个想法表示支持。

然而,不少大臣依照长幼排序,力挺唐玄宗的三子李亨,虽说玄宗并不太喜欢这个儿子。反观李琩,身为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在大臣们看来,无论咋算,皇位都轮不到他。

唐玄宗正犹犹豫豫拿不定主意时,武惠妃竟溘然离世。彼时,他内心还在纠结徘徊,可这武惠妃却突然就没了,让局势又有了新变化。

自打撺掇唐玄宗一天内把三个皇子给杀了,武惠妃就噩梦缠身,总梦到那三个被她算计的皇子。又是请巫师,又是搞法事,能用的法子全试了个遍,可根本就没起到一点作用。

武惠妃因长期身心俱疲,最终支撑不住,悄然离世。她被沉重的压力与疲惫彻底击垮,生命的烛火就此熄灭,徒留世间一抹无奈的背影。

唐玄宗满心悲恸,追封她为皇后,以表无尽哀痛与深切追思。在那悲戚之时,这份追封之举,恰似他心中伤痛与深情的寄托,让她以皇后之名,于另一个世界安息。

武惠妃离世后,寿王李琩在唐玄宗心里的分量急剧减轻。唐玄宗没再迟疑,迅速将三儿子李亨册立为太子,李琩的地位一落千丈。

李亨压根不把武惠妃这个追封的皇后当回事。毕竟,武惠妃使手段害死了李亨的三个亲哥哥,这笔血债,李亨心中怎会轻易放下。

李亨刚坐上皇位,便立刻废掉了武惠妃的皇后祠享。他这一登基举措,直接让武惠妃原本享有的皇后祠祭待遇化为乌有。

武惠妃离世后,唐玄宗瞧着后宫,只觉空荡荡的。虽说后宫佳丽多得像天上云彩,可竟没一个能合他心意,真叫他满心失落。

就在此时,有人给唐玄宗举荐了一位容貌倾国倾城的佳人,她便是杨玉环,其美貌在当时堪称世间少有,很快就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

但此时,杨玉环已为人妇,她的夫君乃是武惠妃之子,也就是寿王李琩 。

对唐玄宗来讲,儿子的想法无足轻重,排遣自身寂寞才是关键。他随即命杨玉环出家,为自己母亲祈福,之后悄悄将杨玉环接到身旁,以解自己的孤寂。

这时候的唐玄宗,全然没了印象。要知道,没过去多久,李琩母亲武惠妃还是他心头挚爱,而李琩这个儿子,也曾是他宠溺非常的宝贝呢。

他为顾全李琩颜面,在李琩再次成家前,没大张旗鼓地封杨玉环。这种做法,算是给了李琩最后一丝尊严,没让他在人前太过难堪。

武惠妃离世没过多久,李琩的养父宁王李宪也走了,宁王可是唐玄宗的大哥。李琩为报养育之情,如同亲生儿子般,给宁王守孝整整三年。

守孝期满,唐玄宗赶忙给李琩挑了位新王妃,跟着便昭告四方,将杨玉环册立为贵妃,宣告天下皆知。

武惠妃一生都在奋力争夺,可终究未能为自家算计来太子之位。更糟糕的是,连自家儿子的媳妇,都被他人强行夺去,一辈子的谋划,落得如此结局。

【05、写在最后】

在电影《杨贵妃》中,武惠妃对太子讲过这么句话:一旦备受宠爱的母亲离世,那她生下的孩子,在皇上心中,跟死了没什么两样。

这般表述,可谓将唐玄宗那绝情寡义的特质展现得入木三分。

他对武惠妃的爱极为深切,全然不顾其身为武则天后裔的身份,也不在意她伙同朝臣陷害太子。甚至在她的挑唆下,一天之内处死三个儿子,还一心打算立她儿子为太子。

二十余载,始终独宠她一人,这份情谊深厚且纯粹,爱意毫无保留,在漫长岁月里,对她的深情从未褪色,一心一意,义重如山。

然而,她离世后,唐玄宗很快就另寻新欢,令人咋舌的是,他看上的竟是自己的儿媳妇。

要是她心里真念着武惠妃,对武惠妃的儿子也尚有顾念,决然不会去强行夺取儿媳。这等行为,与心里装着武惠妃等人的情分,完全相悖。

人在世时,浓烈真挚的爱意实实在在;可一旦离世,曾经的情分瞬间烟消云散,同样千真万确。

唐玄宗这般的行事作风,无情得令人胆寒。其行为举止间,那种冷酷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没有一丝温情,着实让人深感畏惧,如此冷酷无情实在可怖。

你对此作何判断?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招财妙思

招财妙思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