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游客张家界抬轿:60元10分钟

每日大观 2天前 阅读数 15 #社会

澳游客张家界抬轿:60元10分钟

在张家界天门山的蜿蜒山径上,一段“反向抬轿”的温馨画面引发了全网关注——两名外国游客一前一后,小心翼翼地抬起轿子,坐在上面的轿夫有些不好意思地叮嘱“慢点走”,另一名轿夫则竖起大拇指连说“very good”,几人一路上笑声不断,成为山景中最生动的人文注脚。

故事的主角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孔翱荣(Arland Grant)。这位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的软件工程师,与中国有着深厚的缘分。2016年,他曾在上海高校学习经济学,为了更好融入,一年内便努力掌握了中文;次年回国从事红酒行业后,又多次因工作往来中国;如今虽转行软件,但对中国的热爱从未减退——“中国地大物博,风景各异,文化与美食更是让人着迷。”他说,因为欣赏孔子的智慧,便取“孔翱荣”之名,寓意“翱翔”与“荣誉”。而帮他取名字的朋友吴禹辰,是辽宁鞍山人,两人曾在澳大利亚同窗,孔翱荣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就是在鞍山朋友家度过的。这份跨越国界的友情,早已让他把中国当成了“第二故乡”。

5天前,孔翱荣与朋友在天门山爬山时,偶遇一位幽默友善的轿夫。“他一路和我们聊天,讲山的故事、游客的趣事,特别有感染力。”孔翱荣说,看着轿夫熟练地抬着空轿子行走,他突然萌发了“换角色体验”的想法——自己付费,抬轿夫走一段路。起初,轿夫误以为他们要收费,直到孔翱荣反复解释“是我们付钱,想体验你的工作”,对方才惊讶地应下。

真正抬起来时,孔翱荣才体会到这份工作的不易。尽管他有健身习惯,两人合力抬着轿子走十分钟仍有些吃力,“如果要抬一个小时,肯定累得不行。”而反观轿夫,体型偏瘦的他每天要工作近10小时,每次仅收60元就能将游客抬上山。“他的肩膀有明显的压痕,脚步却始终稳当,路上还一直和我们开玩笑,说‘你们比我有力气’‘小心台阶’,完全看不出疲惫。”孔翱荣说,轿夫的乐观让他深受触动——“尽管工作辛苦,但他依然保持幽默和热情,这样的生活态度值得尊重。”

这段互动不仅让孔翱荣对“轿夫”这一职业有了更深理解,也折射出社会对普通劳动者的认知变迁。曾几何时,网上不乏“坐轿是践踏尊严”的争议,但正如知乎网友所言:“游客付费买服务,轿夫用体力换报酬,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市场交易。”在天门山,轿夫们早已将这份工作视为“生计的依托”——他们熟悉每一级台阶的起伏,能根据游客需求调整步速,甚至能讲出沿途每处景点的典故。对他们而言,每一次抬轿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向游客传递山乡故事的机会。而孔翱荣的“反向体验”,恰恰打破了“坐轿者”与“抬轿者”的刻板对立,用平等的互动诠释了“劳动无贵贱”的真谛。

更令人温暖的是互动中的双向善意。视频里,轿夫全程挂着不好意思的笑,却始终贴心提醒“慢点走”;结束后,他坚持请孔翱荣喝柠檬茶,“推都推不掉”。这种“被尊重后的回馈”,让孔翱荣更深刻感受到中国人的质朴与热忱:“他们不会因为你是外国人就刻意迎合,而是用最本真的善意对待每一个人。”

从上海的课堂到鞍山的年夜饭,从天门山的山径到轿夫的笑靥,孔翱荣的中国故事,是无数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缩影。当他用流利的中文与轿夫闲聊,当他用“孔翱荣”这个承载文化认同的名字行走中国,当他用“付费抬轿”的方式表达对劳动者的尊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次有趣的旅游体验,更是跨文化理解的生动注脚。

山风依旧温柔,山径依旧绵长。但这段“60元10分钟”的抬轿故事,早已超越了旅游本身——它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有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有无数平凡而坚韧的劳动者;它让善意跨越语言,让尊重穿透偏见,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相互理解中,共同书写着更温暖的故事。

外国游客/张家界/抬轿体验/文化交流/职业尊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每日大观

每日大观

一起从信息碎片中 清醒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