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 而莫知无用之用,在AI时代,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找到“无用之用”
突然感觉自己很是幸运,有一份工作可干,朝九晚五的上班打卡,过着两头不见太阳的日子,却还在惶恐着,自己的工作哪天会不会被AI取代,自己也成为到处找工作碰壁的无用之材。自媒体时代的黄金期转瞬即逝,苦思几小时写出的文章,抵不过DEEPSEEK几分钟的生成。
那些曾让银行账户膨胀的"硬技能",在AI眼里不过是待压缩的过时文件,就像长安城最巧手的绣娘,某天发现织布机吃掉了所有金线。
当机器能写出比王维更空灵的诗,我们终于要直面那个尖锐的诘问: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假如自己真得没用的话,该如何是好?
生命需要无用的东西来滋养
梁冬说:一切看似有用的东西,都有它伤害你的地方;一切看似没用的东西,对你来说可能也是一种助缘。
暮春时节,我曾遇见一棵被雷火劈裂的古槐。焦黑的躯干上,新芽如翡翠般破茧而出,树洞中竟有松鼠筑巢,苔藓在裂缝里织就星图。
这让我想起庄子笔下那棵"大而无用"的栎树——栎树高逾山岳,却因木质疏松逃过斧钺之灾。当木匠鄙夷它不能成材时,树影中已栖息过九代蝉蜕。
或许天地间最深的智慧,恰如老子所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这让我想起禅宗公案:有人问赵州禅师何为佛法,答曰"吃茶去"。
最深邃的智慧往往藏在看似无用的日常里,就像此刻,我放下手机凝视窗台的多肉植物——它用三年时间才长出一厘米新叶,这种生长在智能温室里会被判定为系统错误。
自古人生何其乐,偷得浮生半日闲
工作重要,休闲也很重要;学一项技能重要,读书也同样重要。
正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在悄悄滋润着我们的生命。
无用有时正是大用
老子有句很经典的话:“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皆重取其轻,天下皆轻取其重,人要反其道而行,才能有所突破。
社会越是浮躁,信息越是泛滥,我们反而越要安静,越要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从最小化竞争处尝试突破,才能有优势。
人类历史一直在升级打怪中,每次新技术的出现,都是在升级过关。
有些工作岗位被淘汰了,就会有新的岗位取代。
无论技术怎么发展,万变不离其宗,都脱离不开人类这个创造者。所以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不断提高。
京都哲学家中村元曾说:"无用之美,是文明最后的防波堤。"
AI正在重塑价值的坐标系。当AlphaFold解开了蛋白质折叠的密码,我们更需要有人蹲在实验室角落,观察果蝇翅膀震颤时折射的虹光;
当脑机接口开始量产,冥想会被重新定义为"神经元的无效放电"吗?
在脑波监测手环的评分体系里,庄周梦蝶会不会被诊断为REM睡眠异常?
这些困惑让我想起景德镇的老师傅,老师傅摩挲陶土的样子,像母亲抚摸胎儿最初的胎动。
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看似低效与无用的探索之中。
恰如荷塘里捞不起的月色——当我们停止打捞倒影,才能触到水底星辰的真实。
在这个万物皆可量化的时代,愿我们都能保留几分"无用"的勇气。毕竟,当蝴蝶扇动翅膀时,从来不会计算能掀起多少风暴——它只是完整地,成为了风本身。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