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长”三个字的含金量:史今退伍是被许三多拖累吗?
“老班长”三个字的含金量:史今退伍是被许三多拖累吗?
人,经历一些事,看了一些书,琢磨了些好多那曾经无法理解的,才会渐渐的对一些原来无法释怀,无法理解,无法包容,无法原谅。。。的事情和人,有更深的认知。
《士兵突击》里面,当史今与高城缓缓驶过天安门时,史今痛哭流涕的样子,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些人难免耿耿于怀:如果不是许三多的拖累,史今就不用退伍,就可以继续留在部队了。

史今是被许三多拖累吗?基于这些年的感悟,这两年做自媒体的打磨,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三个角度来阐述下个人的观点(全文近5000字,由以下三点展开为三个章节):第一 能力:奥运冠军的教练未必是奥运冠军;而,奥运冠军也未必能训练出奥运冠军;
第二 原则:个人虽渺小但因为原则而显强大——无惧外界各种干扰,按着自己的想法(原则)去过自己的生活,去成为自己。第三 托举: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家庭的托举;一个团队的成功,需要一群又一群,一代又一代的人,托举。
第一 能力:奥运冠军的教练未必是奥运冠军;而,奥运冠军也未必能训练出奥运冠军;
这一点很好理解,能教出清华北大的老师,未必自己就能考上清华北大;而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未必能再教出清华北大的学生。
会教,和,很会。是两种不同的能力。
为什么史今是班长?而伍六一却是班副?明明,从个人战术素养方面,伍六一如果不是意外受伤,是可以入选老A特训。
为什么?因为,作为班长,核心的一个能力,伍六一没有,史今才有:妇人之仁——恻隐之心、共情、心软、同情。。。
现在回想起来,史今去村子里招募新兵的剧情,演绎的太好了,演绎的太传神: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班长?
当时的许三多,是个好兵苗子吗?不是,史今想招吗?不想。
为什么史今,最后招了许三多?咬着牙都要招许三多?
不忍——如果不招许三多,他能看到,这个孩子九成的概率就废了:一生,活得窝窝囊囊,像《hello,树先生》。所以,史今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招了一个累赘:即使不是他带这个兵,但是他招这个新兵到了部队,去哪个班,哪个班都会曲曲——史今这是拿了多少好处招了这个孬兵。

他宁可自己受指责,受批评,给自己履历减分。。。都要招许三多,就是因为他是一个称职的,合格的班长。
对于一个新兵而言,班长是什么样的存在?亦师亦友,亦父亦母。
师:对于军营生活,训练,学习。。。全然未知,几乎全靠班长言传身教;
友:离家千里,万里,身处陌生环境,班长就像多年的老友,缓解无处不在的孤独;
父:军营严格的规则制度,训练规划,而这一切大多通过班长来执行,班长就像一个严厉的父亲时刻鞭策、督促新兵们;
母:在严苛的,高强度的考核下,对与每一个士兵,特别是刚刚入伍的新兵,情绪上是有巨大的波动的,是容易出现问题。而这时候,一个有慈母般的班长,能够共情——发现新兵的情绪问题;能够体贴入微的关怀,让新兵抗过这个适应期,就显得无比重要。
所以,为什么史今会招许三多?
为什么史今是班长,而更强的伍六一只能是班副?
因为,像伍六一,可以做老师,可以做朋友,也可以做严父,但是,他做不了慈母——而,史今可以。
史今成为班长,不是因为他最强,而是因为他足够强,也足够软:同情心、包容心。。。

由此,当许多年以后,新兵蛋子,即使肩膀上已经扛上了金豆豆,在见到早早退伍的老班长的时候,一个标准的军礼,所代表含义,要远比我曾经认为的厚重的多:亦师亦友,亦父亦母。——军旅这条路上,是老班长呵护当年懵懂、稚嫩少年扛过最初的风风雨雨,才有后来的不畏险阻。
二 原则:个人虽渺小但因为原则而显强大——无惧外界各种干扰,按着自己的想法(原则)去过自己的生活,去成为自己。
即使,史今有足够的能力留下来,不退伍,但是,为了帮助许三多,导致自己退伍,史今会悔恨当初的选择吗?
谁要是认为,史今会悔恨当初的选择,谁就是“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
写此文的时候,才发现,草原五班马班长的伟岸。
很多人说,马班长到了草原五班以后,就变了,变得浑浑噩噩,变得颓废——喝酒、打牌、疏于操练。。。
现在,回过头去看,马班长,是被时代淘汰了——在新的形势下,他已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他不是消沉、颓废。。。他是迷路了,迷茫了。。

为什么马班长去草原五班?
马班长,或许就是上一次军改被刷下了:部队机械化。
看剧情,马班长对于装甲、坦克并不熟悉,整个草原五班都不太熟悉:只是部队来加油的时候,才有机会接触一二。
然而,在这个团,很多人都是老马带过的新兵,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马班长,就是在部队机械化时候被筛了下来——升不上去了:善于教,但不善于“会”(学习最新的知识,或者缺乏足够底子,难以进一步成长)。
这种从标兵、标杆、模范。。到被“淘汰”,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一道需要艰苦磨炼才能逾越的高山。
是的,老马喝酒、打牌、疏于训练。。。但是,能算彻底颓废吗?你就像在迷宫中兜兜转转始终找不到出口的迷路者——他躺平了。
他躺平了,是因为无力寻找出口,但,他并没有颓废、沉沦。

当,许三多决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是老马,作为一个优秀的老班长,站出来维护、支持、鼓励了许三多。
当,许三多的举动引起师里的重视,行为被团里视为优秀事迹,当指导员示意老马把这功劳揽下,把个人功劳,算成集体功劳——老马或许就可以不用退伍,去当连里的司务长。
。。。
老马这么干了吗?没有,老马主动跟团里的记者阐述了许三多的事迹。
许三多能做成这个件事,难道就没有老马的功劳?但是要阐述这些功劳,难道就把李梦这些踩上一脚?老马是这样的老班长吗?
最后,老马退伍的时候,有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吗?
没有!他就想,离开的时候,能再看看他带过的那些兵——每个穿着军装的兵,每一个曾经的兵,当下,肩上扛着的徽章,就是老班长最荣耀的军功章!

截图时候,发现,立在军营门口,老马第一次说:不进,都看见了。——只是看看军营大门,没看到人,老马一脸落寞。当老班长带过的兵,列队,前来给老马,敬礼,告别,老马,欣慰的说:都来了,都看见了,走吧。
在《芮小丹为什么会看上大龄、离异、“花天酒地”的丁元英?》一文,我总结芮小丹:“得自在”——无惧外界各种干扰,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过自己的生活,去成为自己。
老马、史今、芮小丹、还有今年很火的肥娟夫妻。。。都是“得自在”的人:有自己的原则,不会因为一时的得失而随意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这种对于原则的坚持,这种人的确定性,是大家喜爱、支持、尊敬这样的人的原因。
为什么,成才那么优秀,高城不喜欢他!袁朗不喜欢他!因为,成长是一个缺乏原则的人——行事风格以个人一时的得失为衡量标准,这样的人,能力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因为:从一个层面讲,这样的人没有担当,没有责任,没有立场。
所以,成才很优秀,而且是稀缺的优秀的狙击手——但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人,尤其不值得被需要背靠背信任的团队所需要:优先淘汰这种人,没有培养的意义。
如同我在《《大明1566》胡宗宪为什么不反严嵩?》一文阐述胡宗宪不反严嵩的逻辑一样,一个人的原则,就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为了一时得失,背叛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原则,他不仅仅是对他人的背叛,更是对自己的背叛。

一个老班长,能在多年以后还被那些新兵蛋子念念不忘,不是因为老班长才华横溢,也不单单因为老班长的亦师亦友,亦父亦母,很多时候,是因为老班长那挺直的脊梁——对原则的坚守!
在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人心中,树立了一面伟岸的旗帜:一代传一代。
所以,为什么胜利近在咫尺,伍六一为了成就许三多,打开烟雾弹,弃权?
为什么已经落下残疾的伍六一,拒绝战友的好意,放弃留下的机会,执意退伍?
副班长,那也是班长!如果能一起成功,一起迎接胜利,自然最好,但是如果要拖累战友,那就选择牺牲!司务长,是后勤,但是,在历史中,在血与火的战斗锤炼下,司务长,已经被证明了:他是后勤,同样也是团队里面危急关头拼刺刀的尖兵!
原来,我认为,伍六一是因为心气高,所以拒绝团里的善意。但是,从“老班长”的角度——司务长,作为王牌单位,同样也是单位的尖兵!既然是尖兵的标准,伍六一,身体已经有残疾,为什么要去做可能拖累团队的选择?——违背,副班长伍六一的原则。

谁要是认为,史今会悔恨当初的选择,谁就是“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不会理解“老班长”这三个字,有多高的含金量。这一节都写完了,才发现,构思的时候有个人物,写漏了:高城。我原来觉得是许三多促使了高城的改变,其实,不是,许三多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促使高城,真正去思考这身戎装的意义——个人服从于集体,而不是个人凌驾于集体。
高城,作为二代,其实也是类似成才般的人物:把个人的得失看得比较重,只是他的个人得失,是融合于团队,掩盖了其本质——个人主义。
他把团队,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因为他是二代,他把带兵当作自己天然的使命,并耳濡目染,学习了父辈如何带兵——但,这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有形而无神。他,本人,并未真正理解,什么是军绿色。
而伴随许三多的到来,老马,伍六一,史今,袁朗,许三多。。。。发生的一件件,一桩桩,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城:这身戎装到底代表什么?
在许三多这棵稻草最后压下来以后,高城,“开悟了”。
于是,后来,当许三多看到他脸上的疤痕时,他把曾经命悬一线说得风轻云淡,那是他已经领悟:这身戎装不是你与生俱来的,穿这身戎装,不是证明了你,而是你把自己融入这军绿色。
他也能心平气和,慢条斯理的跟着袁朗、跟着成长。。。开着原来不会开的玩笑,说着不会说的真心话。。。高城,蜕变了!
当一个人,把个人得失看得没那么重的时候,其实这个人,就变得通透了——于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让高城喜怒形于色的东西不多了,因为他心里,装着一个鼎。
第三 托举: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家庭的托举;一个团队的成功,需要一群又一群,一代又一代的人,托举。
于当下这个形势,有人质疑:我们已经30几年没打过仗,还能打吗?
看完第一点,能力,第二点原则,不知道关于这个问题,各位是否有答案了。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另一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一样。
为什么小米加步枪的志愿军,战胜武装到牙齿(大火力)、高度机械化、拥有制空优势、完善后勤保障。。的联合国家队?
人民军队!
老班长,能力与原则的特点,正式因为,这是一只人民的军队:一切来自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所以,史今才会把许三多招到部队:恻隐之心、不忍、共情、慈母。。。
所以,老马会放弃司务长的机会,伍六一会放弃司务长的机会,史今会泪洒天安门。。。
通俗的讲是,不是军绿色能不能打的问题,是:没有退路!——背后就是人民!
朝鲜战争,中国志愿军伤亡39万余人次,其中阵亡、病故171687人,负伤22万人,合计伤亡39万人(词条信息)。
相比70几年前,从小米加步枪,从火力恐惧,到火力覆盖。。。
为什么要质疑,还能不能打这个问题?70年前,我们有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对手的经验吗?
我们为什么能赢?用《士兵突击》里面的话,用钢七连的话就是“不抛弃,不放弃”。史今把许三多招入伍,就是不抛弃:不能见人民与苦难,而不施以援手。老马看到许三多坚定做有意义的事,即使他也不知道什么是有意义,但就是不放弃:排除干扰因素,支持他。许三多,一开始就是一个“不抛弃,不放弃”的兵?
不是,他是在老马班长、史今、伍六一。。。一个又一个人的帮助下逐渐成长起来,与他共同成长的还有高城、成才。。。。
原来看《士兵突击》,很不解,演习吗,为什么许三多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努力完成任务?
这是一种精神,就像关于朱日和的满广志的蓝军,有个红方战士的故事:演习输急眼了,抱着炸药包就要钻坦克底下。不抛弃,不放弃。这是一种精神,他不是衡量如何做选择的尺子,他是一个原则!
不抛弃,不放弃。军史有太多这样的记载了,湘江战役,上甘岭战役,铁原阻击战。。。

一代又一代人的托举,就是一群又一群人的奉献、牺牲、奋斗。。。
用当下大家熟悉的话就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