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银针这么淡,凭什么卖这么贵?为什么越淡的茶反而越贵?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晨起读诗,读到一句“定知和氏璧,遥掩玉轮辉”,觉得颇有意味。
看到其中的和氏璧,忍不住多想了一些。
家喻户晓的和氏璧,最开始也不过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楚国人卞和慧眼识玉,将它先后献给了楚厉王和楚武王,却被宫中的玉匠误判为普通石头。
卞和因此获“欺君之罪”,被砍去双脚,含冤多年。
直到楚文王即位,卞和在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以一句:“我并不是哭自己失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打动了楚文王。
于是文王叫人剖开璞玉,果然是稀世珍宝,遂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由此,才有了后来”完璧归赵“的佳话。
偏见之下,即便是稀世珍宝,也难觅知音。
喝茶多年,在村姑陈眼里,白毫银针有和氏璧的影子。
后台经常收到质疑:“白毫银针滋味寡淡,怎么还比寿眉贵这么多?”
很多人初尝这款茶,觉得它“滋味淡薄”,便断言它不值高价,甚至认为不如滋味更浓的寿眉。
可正如当年不识货的玉匠,错把宝玉当顽石,这些茶客看来也并不了解白毫银针真正的价值。
白毫银针的的珍贵,不在浓烈张扬,而在那份纯净内敛的韵味。
《2》
很多茶友在品茶时,常常陷入一个误区——把茶汤的浓淡当作评判茶叶品质的唯一标准。
这是对好茶最大的曲解。
提到茶味的浓淡,就不得不提茶圈中的一句话:
“浓非厚,淡非薄。”
茶味浓,不一定代表茶叶内质丰厚;茶味淡,也不一定代表内质单薄。
很多人觉得白毫银针味道“淡”,其实就是没喝懂它的“鲜”。
这股鲜香主要来自它的丰厚白毫。
高山茶园中的茶树为了抵御寒冷,芽叶表面会长出细密的白毫。
这些白毫既能防寒,保护娇嫩的芽头,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茶氨酸,是白茶鲜爽滋味的灵魂所在。
沸水冲泡后,这些白毫纷纷落入茶汤,带来清鲜的毫香。
细细品味,仿佛能感受到山间清风拂面,清新怡人。
正是这种“鲜”,经常被误解为“淡”。
究其原因,要么是初尝者经验不足,一时难以分辨鲜爽的层次;要么是老茶客喝惯了浓茶,不适应白毫银针的鲜爽。
但无论如何,茶叶品质不出错的前提下,白毫银针从来不会“寡淡”。
用一个“淡”字来形容它,太过狭隘片面。
喝不惯白毫银针,觉得喝起来淡,并不代表它的品质不好,不值得高价。
寿眉之所以容易被大众接受,是由于生长季节的缘故。
使得它拥有了宽阔的叶片,粗壮的茶梗,厚实的蜡质层。茶叶中,蕴含着丰富的果胶物质和可溶性糖。
如此一来,冲泡出来的茶汤滋味,更加甜润,更加柔和。
比起白毫银针,寿眉更适合大众去喝。
就算是平常喝惯了浓茶的茶友,觉得白茶滋味淡,喝寿眉也能够接受。
况且,所谓浓淡,其实可以人为地调节。
如果抛开茶类品质不谈,浓淡的味道,冲泡能做到随意控制。
白毫银针与寿眉之间,只是品类不同,不分高低。白毫银针的价格高,与寿眉和浓淡无关,有自己的原因。
《3》
白毫银针贵的主要原因其一:产量少。
白毫银针之所以贵,首要原因就在于,它的产量极其有限。
而产量有限,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采摘标准高,二是采摘时间有限。
白毫银针原料的采摘堪称严苛,只选用茶树最饱满的嫩芽。
并且,银针的采摘向来有"十不采"的铁律: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不采、人为损伤芽不采、虫伤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
只有遵照严格的原则去采摘,才能保证茶叶的品质。
但要满足这十项要求,光是筛选合格的茶芽,就要耗费大量人工和时间。
经验丰富的采茶工,一个人从早采到晚,丝毫不停歇,一天采摘下来的茶芽一般在4斤左右。
而制作一斤成品白毫银针,需要接近5斤的茶芽。一个人一天采摘的量,连一斤成品茶都不到。
更何况,白毫银针的采摘时间极短。
白茶的春茶季通常会持续一个半月左右,但适合采摘白毫银针的时间仅有5-10天,具体还要看当年的气候,要是天公作美,就能抓紧时间多采一些。
茶树经过冬季休养后长势很足,在春天气温回升之时,采茶稍一耽搁,茶芽就会生发过头,白毫银针就会长成白牡丹。
与春、秋两季都可采摘的白牡丹和寿眉相比,白毫银针就像夜空中稍纵即逝的流星,珍贵而美好,但不常见。
物以稀为贵,白毫银针产量少,价格自然高。
再加上需要雇佣熟练工争分夺秒地采摘,这些人力成本最终也要平摊到价格上。
《4》
白毫银针贵的主要原因其二:工艺精。
白茶的工艺虽然简单,但实则暗藏玄机,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首先,采摘下来的茶青鲜叶必须立刻进行萎凋处理。
优质的白毫银针,就要用白茶中最讲究的萎凋方式——日光萎凋。
萎凋时,将茶青薄薄地摊在水筛上,离地70公分晾晒,让阳光天然且有效地带走茶青中多余的水分。
要做到薄摊薄晾,制茶的场地就要大。
这是成本之一。
晾晒时,还需要专业的人工时刻看顾,根据风向、日照和温度的变化随时调整萎凋的时间。
这是成本之二。
而烘干时的难度更大,所需要的成本也不低。
烘干白毫银针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茶芽彻底烘干、烘透。
白毫银针的茶芽结构,类似春笋,由内到外共有5-7层白毫紧密包裹,用手指轻捏,能明显感觉到芽头是厚实饱满的。
茶芽层次多,结构复杂,彻底烘干十分考验制茶师傅的手艺。
火候不足,茶芽容易外干内湿,导致后期储存变质;火候过猛,又会出现里面烘干了,但外面已经烧焦的情况。
要恰到好处地烘干,既需要丰富的经验,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一分钱,一分货。
经验老道的制茶师傅收费虽高,却能确保每一颗银针都达到完美的干度。
既然前期已经花了高价,请熟练工来采摘优质茶青,后续制茶的工序自然不能马虎,免得功亏一篑。
舍得花钱,茶叶的品质才有保障。
《5》
说到底,白毫银针贵有贵的道理。
它产量少,采起来费劲,做起来讲究,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本,都会体现在它的价格中。
白毫银针虽贵,却能带给你独一无二的喝茶体验。
不是直冲脑门的廉价的浓烈滋味,而是沁人心脾的鲜爽和久久不退的甘甜。
喝不懂的人觉得它性价比不高,喜欢它的人却爱不释手。
茶无上品,适口为珍。
觉得贵就不买,平价的好茶也不少,根据自己能力来选就好。
毕竟喝茶喝的是滋味、是心境,不是价格。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