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为课堂,泥巴当教材——这所幼儿园为何让70%的时光“野”在山里?

小小贝书文 4天前 阅读数 0 #推荐

三月的武汉,春意裹着湿气漫上山坡。清晨,一群三四岁的孩子背着水壶,踩着露水钻进树林,他们的教室没有围墙,头顶是交错的枝桠,脚下是松软的泥土。跳轮胎、爬坡、走平衡木……这些看似游戏的活动,实则是每日必修的体能课。老师分散在十几个运动点位,既记录数据,也紧盯安全。摔跤是常态,但孩子们咧嘴一笑,蹭掉膝盖上的泥巴又冲向下一关。心肺功能、协调性、抗挫折力,都在山里练出来了。体能老师举着记录本,语气里带着自豪。

教育部的文件为这场实验添了把火。2024年《学前教育法》明确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内容。政策与理念的契合,让林间模式逐渐被接纳。如今,园里60多个孩子中,不少来自鸡娃家庭。一位曾热衷报班的妈妈坦言儿子以前见虫子就哭,现在能蹲着观察蚂蚁半小时。这种专注力,刷题可练不出来。

山风穿林而过,吹散了教育焦虑的雾霭。当城市里的孩子埋头抄写春天的造句时,这里的孩童正用沾满泥巴的手触摸季节的纹理。自然教育不是标新立异的噱头,而是一场对成长规律的敬畏。正如老舍所言哲人的智慧,加上孩子的天真,或许就能成个好作家。教育何尝不是如此?剥离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恐慌,或许我们会发现,跑道的方向,从来不止一条。

爬树会擦伤,但勇气也在攀爬中拔节。山野有风险,但判断力正从一次次选择里萌芽。这所幼儿园的试验,像一粒种子。它未必能瞬间长成参天大树,却为教育破土了另一种可能。最好的课堂,或许不在黑板前,而在万物生长的自然中。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这句话,似乎为当下教育困境撕开了一道反思的裂缝。当圈养式教育成为主流,这种放养模式究竟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还是回归本质的破局之道?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小小贝书文

小小贝书文

原创文章众多,主要撰写慰藉心灵、启迪人生的短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