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子弃医“摸骨”:被踢出群后逆袭年入百万,打脸了多少偏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老话在北大毕业生张乐超身上却成了“魔幻现实”。2017年,他以北大医学部高材生的身份进入三甲医院,却因一场腰椎手术后的瘫痪,人生轨迹彻底扭转——从穿白大褂的医生变成“摸骨头”的正骨师。当“北大毕业生转行正骨年入百万”登上热搜时,嘲讽声与掌声齐飞:有人骂他“名校败类”,有人赞他“破圈英雄”。而最扎心的,莫过于他被同学一脚踢出班级群的“社会性死亡”现场。当学历光环撞上“手艺活”,这场职业突围究竟打了谁的脸?
张乐超的故事,始于一场命运的“错位”。2017年冬,刚穿上白大褂的他在三甲医院没待满半年,就因腰椎间盘突出两次手术失败瘫倒在床。现代医学宣判他“站不起来”时,朋友推荐的中医正骨却让他奇迹般康复。这段“久病成医”的经历,让他毅然辞去编制,钻进正骨行业从头学艺。
起初,他的小店门可罗雀,直到一位颈椎错位的舞蹈演员被他用“不掰不扯”的手法治好,口碑才像野火般蔓延。预约从3天排到3个月,价格从358元飙升至1万元单次,连比利时华人都跨洋求诊。面对“5分钟赚1万”的质疑,他苦笑道:“我每天只接1-2人,有人脊椎错位得像麻花,得调1小时。”
比赚钱更难的是打破偏见。当他兴奋地在班级群宣布转行时,等来的不是祝福,而是冰冷的“移除群聊”。群主丢下一句“以后没交集了”,彻底斩断同窗情谊。更讽刺的是,7年后当他因“年入百万”登上热搜,母校却主动将他拉进学院群——这戏剧性反转,连他自己都调侃“像坐了趟人生过山车”。
如今的他早已褪去争议,成了百名学员的导师。这些徒弟中既有海外华人,也有科班出身的康复师。当被问及“北大文凭是否浪费”,他指了指墙上挂着的患者感谢信:“让瘫痪老人重新走路,帮程序员挺直脊梁,这份价值比职称更真实。”
张乐超的“摸骨”人生,正骨了社会最僵硬的“认知脊椎”。当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做电竞、搞直播不再新鲜,我们是否该重新丈量“成功”的尺度?就像他培训学员时常说的:“骨头错位了能正回来,人心里的成见却比钢筋还硬。”从被踢出群的“异类”到年入百万的行业标杆,他用双手证明了:真正的高贵,不在于学历贴在哪儿,而在于能否让别人的生命挺直腰板。
下次再听说“名校生干体力活丢人”时,不妨想想这个故事——毕竟,能让瘫子走路的手艺,可比某些光鲜岗位“治愈”多了。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