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否认中美关税谈判:释放三大信号背后的中美贸易博弈新动向
2025 年 4 月 24 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否认中美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或谈判,强调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 的一贯立场。这一表态不仅回应了近期美方释放的谈判传闻,更折射出中美贸易博弈进入深水区的复杂图景。
一、否认谈判背后的现实语境:打破 "美方议程主导" 惯性思维
此次否认并非简单的事实澄清,而是中方对美方 "谈判烟雾弹" 的精准回应。自 2018 年美方单方面挑起关税战以来,类似的舆论试探已发生多次 ——2022 年美方曾通过媒体放风 "秘密接触",2023 年又借第三方传递 "关税调整意向"。这些动作背后,是美方试图通过舆论压力制造 "中方急于谈判" 的错觉,为后续谈判争取筹码的惯用策略。
中方此次直言 "假消息",传递出两大信号:其一,打破美方对议程设置的垄断,明确表态权属于主权国家;其二,警示国际社会勿被虚假信息误导,凸显中国在重大议题上 "丁是丁,卯是卯" 的外交风格。正如商务部研究院专家李雨桐指出:"在中美博弈中,信息战已是重要战场,中方必须主动亮剑。"
二、"打谈结合" 策略的深层逻辑:坚守底线思维与开放姿态的辩证统一
发言人重申的 "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正是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策略精髓。从 2019 年副总理刘鹤赴美谈判时携带的 "立场文件",到 2021 年中美天津会谈的 "两份清单",中国始终在压力测试与对话窗口之间保持平衡。
这种策略的现实基础在于:一方面,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反制工具箱 —— 包括不可靠实体清单、对等关税措施、产业补贴调整等,2024 年数据显示,美方对华加征的 3000 亿美元关税中,65% 实际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显示中国抗压能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中国从未关闭谈判大门,2023 年进博会期间中美工商界举行 47 场闭门会议,证明民间交流渠道始终畅通。正如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所言:"真正的谈判诚意,始于对彼此核心利益的尊重,而非舆论造势。"
三、关税议题外溢效应:折射中美战略互信的深层挑战
此次表态的特殊背景,在于中美关系正经历 "竞合再定义" 的关键期。2025 年以来,美方在半导体出口管制、科技人才流动、金融市场准入等领域动作频频,关税问题已从单一经贸议题升级为战略博弈的风向标。
中方强调 "平等、尊重、互惠" 的谈判前提,直指当前中美互动的核心症结 —— 美方仍抱持 "实力地位论",试图在谈判中预设 "中方让步清单",却对自身加征关税、滥用国家安全条款等单边措施避而不谈。这种谈判议程的 "单向性",正是 2022 年苏黎世会谈、2023 年旧金山 APEC 期间接触未能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数据显示,近五年美方违反 WTO 规则的单边措施达 127 项,中国提起的 23 项诉讼中 19 项获支持,凸显美方在国际规则层面的双重标准。
四、全球产业链视角下的破局之道:从 "零和博弈" 到 "共生重构"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关税战的 "双输" 本质愈发明显。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 2025 年报告指出,若美方维持现有关税水平,未来五年美国 GDP 将累计损失 1.2 万亿美元,而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 市场拓展,对美出口依赖度已从 2018 年的 18% 降至 11%。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 "议题挂钩" 的谈判机制 —— 将关税调整与市场准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跨境数据流动等议题统筹考量,形成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利益交融格局。中国近年推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加入 CPTPP 进程,正是通过多边框架构建新型经贸规则的积极尝试。
结语:在动态平衡中锚定战略自主
外交部的此次表态,既是对短期舆论杂音的澄清,更是对中美贸易关系长期定位的重申。当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产业链重构加速的历史性节点,中国以 "拒绝虚假谈判" 的清醒、"奉陪到底" 的底气、"大门敞开" 的胸襟,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战略定力。正如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所言:"中美关系的钥匙,最终掌握在双方手中,但开门的密码,必须是相互尊重。" 在关税战这场持续七年的博弈中,中国正用行动证明:谈判桌上的平等,从来不是乞求得来的,而是实力与智慧的双重结晶。(本文为原创深度分析,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