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罐子破摔?被中国调查后,谷歌地图更改对南海标注,外交部回应
2025年4月15日,北京外交部蓝厅。关于谷歌地图“破罐子破摔”、屡教不改,将中国南海名称标注为“西菲律宾海”一事,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就再次重申:南海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通用地名,为世界各国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广泛接受,这一事实不容篡改。
在此之前的2月4日,因涉嫌违反《反垄断法》,谷歌公司被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立案调查。也就是说谷歌现在正处于被调查的阶段,却再度在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踩红线。
早在2024年12月。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在首都马尼拉召开记者会,首次展示了谷歌地图上“西菲律宾海”的所谓新标注,兴奋地宣称这是“历史性胜利”。这个一直被称为南中国海的区域,突然被部分域外势力人为赋予了新的政治符号。菲律宾外交部发言人甚至公开感谢谷歌公司“维护国际法”,但这一表态很快被中国外交部驳斥。
事实上,谷歌地图的变脸并非首次。2015年,谷歌曾应菲律宾请愿移除黄岩岛中文标注;2023年,又将克里米亚标注为“俄罗斯领土”。这种看似中立的地图服务,早已成为国家地缘博弈的战场。
中国对谷歌的立案调查,远非地图标注那么简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谷歌安卓系统占据全球77%的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更通过专利壁垒形成垄断。2024年,中国手机出口量达7.43亿台,其中90%搭载安卓系统,谷歌通过强制预装GMS服务和广告分成,每年从中国市场获利超百亿美元。
更隐蔽的是谷歌的“数据帝国”。其广告业务通过纳尼亚计划整合用户数据,形成精准画像,操控全球数字广告市场。2025年3月曝光的“绝地之蓝”协议里明确显示,谷歌与Meta合谋压制竞争对手,导致中国出海企业广告支出成本暴涨122%。这些行为早已触碰中国反垄断红线。
另外,菲律宾为何执着于“西菲律宾海”的称谓呢?这要从南海的地缘价值说起。这片21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蕴藏着194亿立方米可燃冰、200亿吨油气资源,更扼守全球60%的海运通道。英国国际法专家安东尼・卡蒂在《南海的历史与主权》中指出:“中国对南海的主权主张,有120年的欧美档案为证。”
但菲律宾试图通过所谓国际法来模糊历史权利。2025年1月,中菲第十次南海问题双边磋商中,中方严正指出菲方侵权挑衅活动,要求停止炒作争议。然而,菲律宾转而寻求外部支持——谷歌地图的标注调整,正是其“法律战”的一环。
谷歌在这场博弈中处境微妙,中国市场虽然在其全球收入中占比不是很大,但失去中国意味着失去全球最大的安卓设备市场。
斯坦福大学法律教授罗纳德・吉尔森就表示,谷歌现在正在走钢丝,因为他们既想讨好美国政府,又不愿彻底得罪中国。这种骑墙策略在地图标注事件中暴露无遗。谷歌在中国保留南海标注,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则标注为“西菲律宾海”。
这场地图名称标注风波背后,是数字时代的新型主权博弈。中国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构建自主地理信息体系,2024年发布的《南海航海图》已被国际海事组织采用。而谷歌地图的调整,本质是美国“印太战略”的延伸。2025年3月,中国与东盟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推动建立区域地理信息共享机制。对谷歌而言,或许该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