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和男宠合葬,太后和前夫的女儿团聚,论汉朝的开放与包容
古代那会儿,跟后来的女性比起来,汉朝女子的地位算得上是稍高那么点。当时社会环境不同,对女子的约束没后世那么多,使得汉朝女性在诸多方面拥有更多空间和权力。
故而,在汉朝时期,男女之间在情感与交往等方面,整体呈现出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势,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男女之事并无过多严苛禁锢与约束。
单说在史书留名的汉代贵族女性,公主能公然豢养男宠,皇帝对此都认可,且公主再嫁、三嫁很常见。不仅如此,汉代不少皇后与太后,也是二婚才入宫,可见当时女性婚姻观念颇为开放。
在宋朝以及明清之人看来,这般开放的作风,实在是离经叛道至极,倘若他们见着,恐怕定会忍不住怒喝一声“荒唐透顶” 。
在《红楼梦》中,贾蓉对某些事有个颇为知名的评判:脏汉臭唐。这大概能代表明清时期那些守旧之人,对风气开放的汉唐两朝,普遍抱有的一种不满态度。
这篇文章要讲的,是西汉公主跟太后们鲜为人知的情感逸事。通过这些故事,咱们能领略到西汉那别具一格的开放包容氛围,瞧瞧当时独特的社会风貌。
【01、那些养男宠的公主们】
宋朝前,公主豢养男宠并非少见之事。自汉至南北朝,直至唐朝,那些洒脱多情的公主大有人在,养男宠这类举动,在当时的环境里,算不得什么惊世骇俗之举。
话说,公主的男宠能获皇帝认可,男宠离世后,竟还能与公主合葬一处。要知道,在漫漫历史长河里,这般情形着实稀罕。
汉武帝的姑姑,乃是位性格剽悍的公主。她是汉武帝原配皇后陈阿娇的母亲,也就是在历史上有名的馆陶长公主。
馆陶公主颇为出名的一件事,是促成“金屋藏娇”。她把女儿陈阿娇许配给那时只是普通皇子的汉武帝,还凭自身影响力,助力汉武帝成为太子,最后成功登上皇位,其手腕和眼光可见一斑。
话说,陈阿娇跟汉武帝脾气秉性合不来,还一直没孩子。后来卫子夫得宠,接连给汉武帝诞下子嗣,没过多长时间,陈阿娇的皇后宝座就保不住,被废掉了。
当女儿正处于失落之时,馆陶公主这位母亲,在感情方面那叫一个春风得意。她在情场上顺风顺水,与失意的女儿形成了鲜明对比。
年逾五十的馆陶公主,不知怎的,心底情愫悄然泛起,目光竟锁定在一位容貌出众、风姿俊逸的年轻少年身上。
有个俊美的少年叫董偃,其母以卖珠为生。打从13岁起,董偃就跟着母亲,频繁进出馆陶公主的府邸。
董偃生得眉清目秀,在公主府里大家都对他的容貌赞不绝口,这话很快传到馆陶公主那儿。公主马上将董偃唤到跟前,一瞧,满心欢喜,当即跟董偃母亲讲:往后这孩子我来养。
年仅13岁的董偃,自此便一直陪伴在馆陶公主身旁。
馆陶公主对董偃关怀备至,专门请人传授他知识,又让他研习那时贵族公子必备的骑马、驾车、射箭等技艺。如此一来,董偃便能与贵族子弟一同玩耍、畅快交流。
说到钱财,馆陶公主特意叮嘱管金库的中府官:要是董偃一天里花的财物,到了100金、百万钱或者一千幅帛,就来跟她汇报,没到这个数,就让董偃随意取用。
对董偃的花费,几乎没什么限制了。就仿佛给他的花销打开了“任意门”,在钱财使用上,几乎没有边界,这种情况,简直可以说对其花销近乎毫无约束。
董偃年满18岁时,馆陶公主给他办了冠礼。此后外出,公主会带上他;回府后,便让他在身旁近身伺候。
眨眼间,馆陶公主跟董偃那见不得光的关系,在长安城里传得沸沸扬扬。那些王公贵族听闻后,都赶忙跑去跟董偃拉关系、套近乎。
虽说汉朝风气较为开放,可到汉武帝那时候,公主豢养男宠这种事儿,确实头一遭。而且,汉朝对通奸罪惩处极严,公主的丈夫就因跟父亲的婢女通奸,吓得自杀谢罪,可见一斑。
馆陶公主,那可是汉武帝实打实的亲姑姑,还曾是他丈母娘呢,汉武帝哪能为了这种事儿跟她较真儿。但董偃的情况就截然不同啦。
然而,董偃满心担忧,却压根儿琢磨不出啥有效的应对法子,内心除了隐隐的害怕,就是一片茫然,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那会儿,他一朋友给他支了个招:汉武帝去祭拜汉文帝,路程老长,沿途还没个舒坦歇脚的地儿。巧的是,馆陶公主在那一片儿,恰好有座长门园。
董偃旋即与馆陶公主商议,决定将长门园进献给汉武帝。之后,董偃特意告知汉武帝,此献园之举乃是他想出的主意。
汉武帝欣然接受了这座园子,旋即将其改名为长门宫。后来,馆陶公主之女陈阿娇遭废黜后,便居住在此处。
汉武帝领了馆陶公主与董偃这份情谊,专门移步公主府邸,去看望他们,以表对二人的重视与关切,展现出对这份情义的回应。
此时,连馆陶公主心里都发虚了。她察觉到事情似乎朝着难以掌控的方向发展,莫名涌起一阵不安,之前的笃定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心的没底。
汉武帝才在公主府邸落座,便面带笑意,朝着馆陶公主说道:“我呀,想瞧瞧那位主人翁。”
这时候馆陶公主已孀居,提及“主人翁”,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在长安名声大噪的馆陶公主的情夫董偃。
馆陶公主见状,赶忙摘下耳环首饰,噗通一下给皇帝侄儿跪地请罪,直说自己行事鲁莽。紧接着,她就把董偃喊了出来。
汉武帝非但没怪罪董偃,反倒认可他在公主府“主人翁”的地位,还赐其衣帽。就这么着,这事儿便算翻篇了。
打这以后,馆陶公主跟董偃的关系,那是毫无遮掩了。日子一长,董偃比馆陶公主先走一步。等到馆陶公主离世,她俩最终合葬一处,这份情也算是延续到了地下。
在汉朝,有位养男宠颇为出名的公主,她便是汉武帝之女鄂邑公主,与丁外人关系密切。鄂邑公主凭借此举,在汉朝公主中留下独特印记,成为那个时代此类现象的典型代表。
馆陶公主跟董偃暗中相恋,起初遮遮掩掩,还琢磨着在汉武帝跟前弄个名分。但鄂邑公主与男宠丁外人就大不一样,他俩的事儿朝堂上下尽人皆知,丝毫没有遮藏之意。
那时在位的皇帝是年幼的汉昭帝,鄂邑公主作为其仅存于世的姐姐,便入宫照料他。而在当时的汉朝,真正掌握大权的乃是权臣霍光,左右着朝廷局势。
汉昭帝跟霍光为哄鄂邑公主高兴,特意给丁外人谋了个官职。还下诏书吩咐他,得用心伺候公主,务必让公主舒心满意。
经考古发掘推测,鄂邑公主存在一位丁姓孙子,极有可能是她同丁外人暗中往来生下的后裔。
身为男宠的丁外人,内心同样藏着一份渴望,盼着能从男宠的身份成功转正,就如同在那复杂的环境中,寻觅一个正式名分的归属。
不过在西汉,有规定称唯有列侯才有资格迎娶公主。可丁外人呢,既没本事胜任丞相这类要职,又无法建功立业,想要获得封侯的机遇,那是相当困难。
彼时,汉武帝为汉昭帝选定的托孤大臣里,有个叫上官桀的,主动向其示好。
起初,鄂邑公主打算着手为汉昭帝挑选皇后。此时,上官桀心里有个想法,他想把年仅6岁的孙女送进宫中,让孙女成为汉昭帝的皇后。
起初,上官桀找上霍光,提及自家孙女,也就是霍光外孙女之事。然而霍光觉得外孙女年纪尚幼,打心眼里不乐意,态度坚决地拒绝了。
上官桀脑子一转,想到了丁外人这号人物。心里琢磨着,要是丁外人能在鄂邑公主耳边美言几句,那事儿不就有戏了嘛,说不定就能成呢。
于是,上官桀给丁外人抛出极具吸引力的诱饵:只要你帮忙拥立皇后,加上我们上官家全力支持,往后封侯以及迎娶公主的美事,不就有望落到你头上啦。
丁外人听闻此说法,内心十分认同,鄂邑公主同样对这一表述颇为满意,二人皆对该说辞持有肯定态度。
年仅6岁的上官小姑娘,在种种机缘之下,摇身一变,成了史册记载里年纪最小的皇后,以这般独特之姿,被烙印在历史长河之中。
然而,鄂邑公主与丁外人最终的下场欠佳。鄂邑公主卷入政治纷争,丁外人也受牵连,二人未得善终,命运轨迹朝着令人唏嘘的方向发展。
孙女当上皇后后,上官桀履行之前的承诺,跑去霍光那儿,直截了当地要求霍光给丁外人封个侯,仿佛这是顺理成章之事。
霍光本就因6岁的外孙女被送进宫里而窝火,心里老大不乐意,这事儿他哪能答应?他对这送外孙女进宫的事儿本就气不打一处来,答应根本没门儿。
上官桀见直接让丁外人封侯不成,便降低要求,希望先为丁外人加官。可霍光依旧不答应,丝毫不给上官桀面子,坚决驳回这一请求。
于是,鄂邑公主对霍光心生恨意,她找上上官桀,二人合计着,想要设法把霍光除掉。
事情东窗事发后,鄂邑公主遭囚禁,最终无奈自杀。而丁外人这边,不仅自身被杀,整个家族也未能幸免,一同被诛灭。
【02、那些二婚、三婚的公主们】
在西汉,公主们行事风格颇为大胆。养男宠这事,她们毫不避讳,搞得人尽皆知。至于二婚、三婚,在当时也都不算稀罕事,大家都见怪不怪了。
实际上,在唐朝中前期,公主与驸马分开,或是守寡后再嫁,都稀松平常。但安史之乱后情况生变,公主多选择一生守寡。到唐宣宗那会,更是直接下诏,明确禁止公主二婚。
汉武帝有三个同父同母的姐姐。隆虑公主是最小的,她心里只念着独子,且离世得早,丈夫死后没再改嫁。但另外两位公主,在丈夫亡故后,都开启了新的感情生活,去追寻人生的第二段姻缘。
赫赫有名的平阳公主,嫁给大将军卫青之际,都快五十岁了。这可不是她头一回成亲,而是第三段婚姻,在当时,这样的情况也实属少见。
汉武帝的闺女卫长公主,守寡后,汉武帝慎重地将她许配给一个号称能通神的方士。彼时汉武帝满心觉得这方士能助自己长生,那把女儿嫁给此人,女儿的身份也跟着无比尊贵。
从平阳公主与卫长公主的经历能看出,在西汉那时候,公主就算成了寡妇,地位依旧极高。哪怕是二婚甚至三婚,挑选夫婿时,标准也丝毫不会降低,照样尊贵无比。
【03、那些二婚的皇后、太后们】
在西汉那时候,公主再嫁并非啥稀罕事儿。当时可不兴啥贞节牌坊这一套,社会对公主二婚这种情况,接受度还是挺高的。
不过呢,西汉有些太后是二婚才进入宫廷的。头婚时生的孩子,竟还能被接到宫里,大大方方地相认。
汉文帝之母薄姬,当初嫁给刘邦时,已然是二婚身份。薄姬在遇到刘邦前,有过一段婚姻经历,后才成为刘邦的眷属,开启别样人生。
楚汉相争那会,薄姬本是魏王魏豹的姬妾。魏豹被刘邦击败后,薄姬成了战败方的俘虏,没了往昔身份,只能到织布工坊,像普通女工一样劳作。
曾有一回,刘邦到织布工坊巡查,一眼瞧见薄姬,被其倾国容颜吸引,随即把她带入后宫。此后,薄姬与刘邦诞下皇子,此子便是后来的汉文帝。
汉武帝生母王娡,早年在民间嫁人生女,之后与夫离异,转身入宫成了汉景帝的妃子。凭借自身本事,她不仅登上皇后之位,后来还荣升太后,开启别样人生历程。
汉武帝即位后,听闻母亲与前夫在民间育有一女,赶忙将这位同母姐姐接入宫中,让母女得以团圆。随后,武帝封其为修成君,虽名分并非公主,可各方面待遇与真公主近乎无差。
西汉时期,除了那些明面上经历过二婚的太后,还有几位皇后或太后,入宫之前就曾许给他人。在当时,这种情况也并不罕见,为宫廷故事添了别样色彩。
到了后来好些朝代,好些女子刚订婚,婚还没正式结呢,未婚夫一死,就得守寡。这和汉朝的情况大不一样,汉朝可没这规矩。
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是“故剑情深”故事的女主角。在与汉宣帝成婚之前,她曾有婚约在身。不幸的是,未婚夫离世,随后经媒人牵线,她才得以结识并嫁给汉宣帝。
汉宣帝的第三任皇后王氏,入宫前多次许配他人,可男方皆不幸离世,致使她始终没能成婚。汉宣帝知晓其经历后心生怜悯,就安排她进宫做了妃子。
汉宣帝那儿媳妇王政君,两次都快嫁出去了,可未婚夫却先后离世。之后,她进入宫中成了太子妃,凭借机遇与自身缘由,一步步登上皇后之位。
这两位王皇后,皆顺风顺水成为太后,随后更进一步,荣登太皇太后之位。她们在皇室尊位上一路攀升,达成了这般特殊的身份转变。
在西汉那时候,对于皇后的要求可不一样。既不在意皇后是否曾有婚配经历,以前嫁没嫁过人、许没许过亲都没关系,而且对于皇后出身也没什么讲究,不看重门第高低。
汉文帝的窦皇后窦漪房,家境贫寒至极,连亲弟弟都无奈被卖,她自己也只能进宫当奴婢。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卫子夫,起初只是平阳公主府上的奴隶。还有被追封“孝武皇后”的李夫人,出身不过是倡伎之家。
汉文帝娶窦漪房那会儿,仅是诸侯王,或许要求不高。但汉武帝时,卫子夫与李夫人进宫,他已登基。由此能看出,汉武帝确实不在乎皇后出身如何,不在意她们身份背景怎样。
另外,在西汉时期,出身普通百姓家庭的皇后数量可观。从这些皇后的出身能看出当时阶层流动的一种情况,展现出西汉宫廷结构在这方面的特色。
古往今来诸多朝代里,罕有朝代如同汉朝这般。汉朝近半数皇后出身平凡,本非富贵之家,可最终却登上高位,成为世间最为尊贵的女性,这样的情形着实少见。
【04、写在最后】
从各朝代太后、皇后以及公主所享待遇中,在一定层面来讲,能窥见当时女性在那个朝代的地位状况。不同朝代此类皇室女性的待遇差异,就是女性地位的一种直观呈现。
要知道,连世间身份最为尊崇的女子,都得面对诸多约束。如此一来,处于下层的普通女性,她们所遭受的待遇,便不难想象了。
在汉唐那会儿,公主能养面首,皇后、太后改嫁也常见。女性受的约束少,不用非得一辈子守着寡,还能封爵位、当女官,相比其他朝代,她们有更多自主和发展的空间。
明清那会儿,公主想见驸马,都得受人约束。皇后、太后常在后宫不轻易外出。普通家的姑娘,更是不能与外男碰面,婚前大多只能独住绣楼,对外界所知甚少,难见外面天地。
古代女性地位出现显著改变,这背后的成因着实值得深入研究。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般变化呢?这一问题极具探讨价值。
话说回来,你到底持怎样的看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