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撤销意企临时国有化决定!
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行政令,撤销对意大利家电制造商阿里斯顿集团在俄子公司的临时国有化决定,将该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无条件”归还给母公司。这一意外之举立刻引发意大利方面的欢迎,外交部和商业团体纷纷称之为“外交胜利”。然而,在这场表面上看似“和解”的操作背后,是一次高度政治化的象征性释放,一次精密计算下的战略撤步,也是俄欧之间复杂博弈的新标志。
仅仅一年以前,这一家公司还被俄罗斯国有能源巨头俄气家用系统强行接管,成为俄方对西方制裁的“对等反制”。彼时,意大利政府强烈抗议,召见俄驻意大使,指责俄方“违反国际法”,欧洲商界也群起施压。现在俄罗斯突然归还控制权,不是悔意,也不是转向和平,而是一记典型的地缘策略性松动。正如普京没有给出任何解释一样,这种“沉默操作”才更值得警惕。这并非一例普通的企业纠纷,而是大国对抗背景下经济战争的一部分。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大举冻结俄罗斯在海外的金融资产,制裁俄企、禁运高科技设备,并对能源与金融体系进行多重限制。
莫斯科的反制手段也毫不含糊,除了对出口实施操控,更在本国直接“接管”多家外国企业,以牙还牙。阿里斯顿只是其中一例,它被收归国有时,俄罗斯的表态非常明确——这是对“不友好国家非法制裁”的回应。如今“归还”阿里斯顿,更可能的逻辑是,俄方在战术层面做出了一次策略调整。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俄罗斯正在重新校准与“次级对手”之间的关系处理方式。意大利虽为北约成员国,但在对俄立场上向来相对保守,其民间与商界长期保持对俄经济往来。普京此举,未必是对意大利示好,但显然是有意在欧洲战线上制造“分化”。
从战术上讲,这是一次有选择的缓和,是俄罗斯试图利用经济工具撬动欧洲内部立场分歧的精确操作。在德国、法国等“主战派”将援乌作为政治正确标配的当下,普京似乎更倾向于将中小型国家或温和派国家拉入“缓冲地带”。归还阿里斯顿,表面是尊重商业权利,实则是释放出这样一个信号:只要你不把制裁玩得太过火,俄罗斯还是愿意谈、愿意留空间的。而意大利方面对这一事件的高调反应同样耐人寻味。其外交部将此解读为“长期努力的胜利”,企业界甚至视其为“商业信心的恢复”。但值得注意的事,今天是阿里斯顿被还回,明天又会有哪一家企业被临时冻结?俄罗斯的国家治理结构决定了任何外资公司在俄的命运都不是靠商业合同保障,而是取决于政权当下的利益考量。
这正是当前国际商业秩序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国家利益对市场逻辑的全面入侵。在地缘政治高度升温的背景下,所谓“产权保护”“商业契约”不过是一层易碎的薄纸。俄罗斯用“没收-归还”的操作告诉所有人:主权国家在极端条件下可以撕毁一切规则,然后再“优雅地”把它缝回来,只要符合其战略节奏。在这种秩序下,没有永恒的产权,只有暂时的战略需要。
更广义地看,这是全球化在遭遇大国博弈时逐渐碎片化,跨国企业越来越成为政治工具甚至政治牺牲品。无论是中国企业在美遭打压,还是西方企业在俄被收编又释放,本质上都是“政治安全凌驾商业自由”的体现。国家间的不信任和阵营化结构,正在把全球企业从经济体系统一体变成“各自为政”的孤岛。全球的商业逻辑正被地缘政治重新洗牌,而这个过程不会因为一次归还就画上句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