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开始拿起笔写作
曾经,当AlphaGo成为围棋里最不可击败的棋手时,人们还相对乐观地认为它只能在运算领域击败人类,人工智能的发展距离思想文化还有很遥远的距离——现实证明,这个所谓的遥远距离只有十年。近两年,人工智能已经正式进入了人文艺术的工作领域,从最初的视觉制作,再到近期的文本写作,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模仿人类的文本写作与逻辑方式,开始向创作领域发起挑战。当人工智能开始拿起笔写作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或许是个预警——尽管它现在还无法创作出真正的作品,但谁也不知道再过十年的它能够进化到什么程度;当AI开始创作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类创作的意义;它会成为辅助我们的工具,还是会成为一种思维方式的统治者?
如果真能替代某些工作 也是挺好的 近两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人们的预料。最早在手机上接触类似人工智能的软件还是一些大学时期在手机上流行的小程序,它们会对聊天框里的文字给出一些看起来有些机械式的回复,有时聊天机器人给出的回复还前言不搭后语,看着完全是图一乐。但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对大多数问题给出严肃的回复。当我试着在手机上向它提问几个偏专业的文学问题时,它可以援引各种角度和研究资料给出“深度思考”的回复。甚至,现在的人工智能还可以尝试写作,我输入指令,让它分别模仿鲁迅、波拉尼奥、安吉拉·卡特、德里罗、麦卡锡等风格鲜明的作家的口吻去写一段话,虽然逻辑不通,语感也无,但大致风格的确被人工智能模仿了出来——另外不得不提的一个特点是,AI好像非常擅长写结尾最后一句话。以至于在其他社交平台上我可以看到有人在对比分享一些AI写出来的句子,并且表示难以相信那些话是AI写出来的,看起来又有诗意又有哲理。 我的尝试是在春节期间,让DeepSeek模仿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口吻写一段春节祝福,它写出的最后一段是“远处第一班地铁碾过轨道,震落了电线杆上褪色的财神贴画……愿所有归途都通向未完成的站台”。而用AI写的歌词,可以说比市面上百分之八十的口水歌歌词要好得多;在平面绘画上,人工智能也可以迅速创作出不同风格的画作。同时,在世界上也有不少作家开始尝试运用AI进行写作,例如萨尔曼·拉迪什等等。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人文艺术是不是要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有人会联想,人文学者、小说家 (诗人貌似暂时安全一些) 、画家与设计师们是不是将要面临失业的危机。
《技术与时间》,(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著,裴程 译,译林出版社2 023年11月版。 首先,我得感谢目前看到的大多数网络回应都站在我这类“即将失业”的人群立场替我们辩护。比如人工智能永远掌握不到文学的本质,无法洞察人类深处的灵魂,比如AI写出的作品在人物逻辑和语句逻辑上都存在着问题,再比如所有AI制图都存在着专业视角下的构图问题,或者它们能复刻细腻的笔触、却永远画不好人类的手。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大量的引用资料造假等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人工智能应用的巨大缺陷。在未来,这些缺陷或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但即便是目前在文本生成方面漏洞百出的AI,好像依旧可以替代不少日常工作的部分——这好像是唯一值得欣喜的部分。毕竟,它目前能够替代的工作恰好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完成的。 当我尝试了几次用AI去生成文本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玩意儿可太适合拿来写工作总结了——或者具体的项目报告、学习心得、工作履历简介、奖项申请书等等——总之都是那些非常模板化的东西。在过去的工作里,这些文本可以被统称为“垃圾文字”,我们谁都知道不会有人认真阅读,也知道这些东西追求的就是乍一看的纸面效果,但是所有人都被要求以郑重其事、严肃专业的口吻去写这些东西,用那些机械化的文字把“我”刻画出来。 我们被要求必须使用书面词语而不能是口语化文字,否则你就会被认为是个对待工作不够重视或者缺乏专业性的人。我们厌恶它,却又要耗费精力在电脑屏幕前认认真真地填写那些充斥在每个流程里的材料,我们明知这些文本和具体的工作过程关系不大,却又要接受在很多人眼中这些东西就是最终成果的现状。甚至我们被迫要给自己明明毫无乐趣的枯燥工作增光添彩,要在文字报告中东拉西扯出一堆看似了不得的意义——同样的一份工作,你肯定不会在工作总结里写“这只是个工作任务,好在效果最后还凑合”,而要写自己以怎样积极的态度、灵敏的思路和辛勤的汗水,让这份工作具有了何等的价值——我们都知道这是些屁话,但又是这些东西能够让你在评选体系中脱颖而出。如果能够将这些工作交给AI来做的话,我将十分兴奋自己不必再在这些事务上浪费时间,毕竟它们写得又快、又好、又专业。
AI不和你开玩笑 所以,当我们体验到AI存在的上述问题后,我们会发现AI的一个特质——它不和你开玩笑——不管是AI发展的速度,还是AI对你的问题所进行的回应,哪怕是你输入指令让AI给你讲两个笑话——在这些方面AI都不会和你闹着玩。
《自我技术》,(法)米歇尔·福柯 著,汪民安 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它说的一点错都没有,但也没有一点意思。 但我们人类也没有做到这一点——想想我们已经多久没有见过有趣的、带有性格的文学评论了?好像连我们自己都已经不善于生产这种事物了。
更为激进的设想 以上AI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为它的本质依旧是模型训练出来的数据代码。它没有性格,没有自主思想,这也是它短期内完全无法威胁到人类的创造性工作的原因,目前的我们完全可以将AI替代作家与艺术家的想法视为天方夜谭。在绘画方面,AI的冲击力可能还不如摄像机被发明出来的那个年代。但另一方面,人类技术永远在不知边界地进步,AI的种种缺陷都会在未来技术的发展中被弥补,未来科技完全拥有了仿照人类大脑模式训练出AI性格和自主思维的能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面对人类人文思想的处境呢?
理性, 真是人类的终极答案吗? 现在,在不少平台的评论区里,已经出现了AI评论,用户们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回复是机器人的回复,我看到那些评论后忍不住苦笑——这不正是几年前人们所说的“理性、中立、客观”的评论吗。这确实是一件颇具讽刺的事情。 人工智能开始尝试文本写作这件事情,是以非常现象化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思维方式,它所暴露的缺陷也正是值得我们在此现象中思考的问题。AI是以人类有迹可循且可以被定义为合规的思考模式中,总结出了这样一套文本范式,同样这种模式也是最适合AI代码运行的表述方式。当我们指出AI的模板化文本和僵化问题的时候,也应当回顾一下我们人类在进步历程中所产生的僵化问题——就以我们人类最具偶然性的体育运动为例,如今网球比赛中,发球上网型打法几乎已经绝迹,大多数运动员都采取抽底线的打法;体育统计学和进步的战术理念告诉我们,篮球运动中效率最高的是三分球和突破,于是现代篮球中已经看不到过去千奇百怪的打法;足球运动同样如此。举出现代体育的这些例子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它们更直观地阐释这其中的相关性了——如果你追求的是最后的肯定,你就必须接受这种多番技术统计和思维实验的结果。曾经是人类的特性在主导规则,现在则是可以导向成功的规则体系在指导着人的特性发展。
人工智能不仅是浪潮,也是一种趋势。在现在或未来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接受人工智能的冲击。在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涉足的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它的运行模式也在提醒着我们,未来能够区别人类工作和人工智能工作的本质到底在哪里?它真的会帮助我们人类,还是会逐渐开始以一种思维模式规训我们?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