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村的战友,退伍后染上了这样的不良嗜好,他离世的方式让我心痛

借古论今事 2天前 阅读数 0 #历史

1980年,我和县里的106名年轻人一起参军。多年后,大家陆续退伍,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虽然少数人事业有成,但大多数战友都过着普通的生活,日子平静安稳。

然而,有一位战友的遭遇令人唏嘘不已。退役后,他在生活中屡遭打击,内心的无助和困惑日益加深,逐渐与社会脱节。随后,他染上了恶习,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于修志是我的同乡,也是我的战友。

于修志出生于1960年,比我年长一岁,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上学时他比我高一个年级,但初中毕业后,由于学业表现不佳,他便回家协助父母务农了。

高中一毕业,我就回到了老家。那一年,村里正好在招兵,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几个小伙子都去报了名。

最终,只有我和于修志收到了参军的通知。进入军营后,我们的境遇并未好转,入伍时的荣耀与退伍时的窘迫形成了鲜明对比。1983年,我和他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回到了家乡的村落。

在父亲一位老同学的推荐下,我去了乡镇的机械厂学习钳工技术。与此同时,他靠着家人的资助,开始从事养猪业。刚开始,他的生意还算顺利,赚了一些钱,甚至一度憧憬着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为了进一步发展养殖事业,他决定加大投入。他找亲友筹集资金,购买了六头种猪。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86年,他的养猪场已经发展到一百多头生猪的规模。在当时的农村地区,这样的养殖规模已经相当可观了。

实现个人理想,不仅需要自身的奋斗,更离不开时代的背景。当时,猪肉价格跌至历史最低点,每斤售价仅几毛钱,这样的价位连成本都难以覆盖。

那年,村子附近的河里总能看到不少小猪的尸体,都是养殖户们无奈之下扔进去的。

于修志,我的战友,那年亏了一大笔钱,几乎把老本都搭进去了。那阵子,他老婆天天跟他闹,搞得他心情特别低落。

下班后,我经常去他家串门。有一次,我劝他:“咱俩都是军人出身,眼光得放长远点。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说不定这些挫折是老天爷给咱们的考验,背后藏着好事!”他听了连连点头,表示认同。

大约半年后,他意外结识了一位商人,两人聊得很投机,这让他抓住了一个赚钱的契机。

他重新振作起来,在村子里设立收购点,专门为外地商人代购苇席。这种生意风险小,不需要自己投入资金,战友于修志只是赚取一些佣金。虽然利润不高,但交易量很大,当时的收入相当可观。

两年光景一晃而过,他终于还清了全部债务。可惜好景不长,因为那位商人那边的供应链出了岔子,他负责代收芦苇席的生意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们村就在京杭运河边上,靠着这条河过日子。于修志在一位战友的建议下,不甘心失败,决定买些渔网,开始在河里打鱼。

他立刻行动起来,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在河边搭了两间简易棚屋,开始在河里竖立木桩,接着把渔网绑在木桩上。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工作,他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他原本没料到围网捕鱼能这么顺利。空闲时,他和妻子一起下网,虽然生活不算富裕,但辛苦和回报还算成正比。最让他感到踏实的是,每天捕到的鱼能直接卖出去,现金到手,不用像搞养殖那样整天担惊受怕。

安定下来后,他添置了一张渔网,日子逐渐宽裕。我们家经常收到他送来的新鲜野生鱼。

然而,现实往往不按个人意愿发展。随后发生的两起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让他陷入人生最低谷。

1991年12月,几位村民从集市归来,突然听到有小孩在呼救,声音急促而惊恐。他们迅速赶往河二滩,只见一个孩子满身是血,手臂已经不见了。

于修志的儿子刚满五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那天,父母外出卖鱼,他独自在家翻箱倒柜,意外从床底摸出一枚雷管。好奇心驱使他摆弄起来,结果引发了爆炸。

在过去的乡村生活中,冬季炸鱼是一项常见的活动。一些冒险者不知从何处弄到了雷管,他们常常在夜晚划船到河道中炸鱼。这种做法极其危险,时常导致人员受伤的事件发生。

村民们匆忙将于修志的儿子送往医院,尽管经过抢救,孩子的右眼永久失明,双手也不得不进行截肢手术。

看到这个结局,于修志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又后悔又自责。他整天都在想,要是当初能做出不同的选择该多好。这种情绪一直缠着他,让他久久无法释怀。他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懊悔,整个人都沉浸在自我责备中,难以走出这种负面情绪。

黄沙和石子运输船在河道上频繁往来,导致于修志的围网阻碍了航道通行。渔政部门介入后,围网被迫拆除。

连续的挫折让于修志完全丧失了斗志。那天晚上,我和他在村里的一家小饭馆喝酒,他不停地流泪,反复自责说是自己连累了孩子。尽管我尽力安慰,但他依然无法释怀。最后他喝得不省人事,我只好叫了一位同事帮忙,用三轮车把他送回了家。

后来,父母常跟我提起于修志的事,话题大多围绕他酗酒的情况。每次听到这些,我心里总忍不住替他感到惋惜。

频繁借助酒精来排解忧愁,导致于修志逐渐形成了难以摆脱的饮酒习惯,这一依赖最终牢牢控制了他的生活。

他酒瘾极大,常常因此与妻子发生争执。尽管家里经济拮据,他还是偷偷向邻居或朋友借钱,只为满足喝酒的欲望。

于修志家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他们家的生活水平逐渐下滑,家庭境遇持续恶化。经济压力日益加重,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家庭开支捉襟见肘,生活条件每况愈下。他们家的经济状况日渐窘迫,生活水平节节败退。家庭经济日益拮据,生活状况越来越糟。于修志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经济状况持续走低。他们家的日子越过越艰难,生活水平不断下滑。家庭经济每况愈下,生活状况日益恶化。

1997年11月,我和六位来自县城的战友专程拜访了他的家。那次,我们为于修志准备了两百斤大米、二十斤豆油,还包了一个三百元的红包。

我一到他家,立刻注意到厕所门外的院子里堆满了各种尺寸的酒瓶。

长期酗酒让于修志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整个人显得萎靡不振。经过医院详细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肝脏已经出现病变。主治医师严肃地告诫他,必须立即停止饮酒,如果不及时戒酒,未来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

于修志根本没把医生的叮嘱当回事,我觉得他可能对生活完全绝望了,才会这样放任自己。

2005年夏天,于修志受邀参加邻镇一位战友女儿的婚礼。婚礼地点离他家有十几里远,出发前,他妻子再三叮嘱他,到了那儿绝对不能喝酒。

于修志满脸笑容地应了声,跨上自行车就蹬开了。车轮吱吱地响着,他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在村口转弯处不见了。他老婆站在那儿,一直盯着他走远,直到完全看不见。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次外出竟成了永别。那天,于修志一早就出门了,直到晚上将近八点仍未归来。

他妻子拿着家里的手电,一次次跑到村头张望,却始终没看到他回来的身影。

他妻子进屋后,一直在等他,但心里特别不踏实,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外面狗一叫,她就赶紧跑出去看,以为于修志到家了。可每次都不是,白高兴一场。

深夜时分,于修志的妻子突然感到事情有些反常,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她再也按捺不住,立刻冲出家门,挨家挨户敲开邻居的门,急切地呼喊着,请求大家帮忙寻找她的丈夫。

他们搭上了一辆由小伙子驾驶的三轮车,直奔邻镇参加战友的婚礼。

离开邻近的村子大约两百米时,借助车灯的光线,一个观察力敏锐的小伙子突然注意到路边的水沟旁有一辆自行车。他立即停车,大家迅速下车前去查看。

于修志的妻子突然感到一阵慌乱,心跳加速。她仔细一看,发现旁边的水沟里躺着一个人,毫无动静。

她毫不犹豫地纵身跃入水中,尽管地面湿滑。水深仅及膝盖,约半米左右。眼前的景象令她心如刀绞,躺在沟渠中的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丈夫于修志。

在参加完婚礼的归途中,于修志因醉酒失足,尚未抵达村庄便跌入路旁水沟,不幸溺水身亡,年仅46岁(虚岁)。

每次和老战友们聚在一起,只要有人提到于修志的事,我心里就特别难受。谁都没想到,事情最后会变成这样。那时候大家都没料到会是这种结果,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心里不是滋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借古论今事

借古论今事

借古论今事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