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军委让陈奇涵自己填军衔,他写下中将,最后被授予什么?
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军评定军衔,许多为革命征战大半生的指挥员都等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大家都在猜测自己会被评定什么军衔,中央对于授衔仪式非常慎重。毕竟,为革命、为党、为新中国建立做出重要贡献的人,那是非常多的。而且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是非常的多,可毕竟像是高级军衔,名额也就那么多。因此,在评定的时候,那是谨慎再谨慎。
甚至,一些人的贡献差不多,却要在他们中间分出个高低来,这可愁坏了不少的人。除此之外,有些人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为其评定军衔,就比如陈奇涵。其他的将领都是由中央军委直接评定军衔的,但唯独这位将领,中央决定让他给自己评定军衔。因此,在授权前夕,中央军委的工作人员找到了陈奇涵,称希望他能够自己为自己评定一个军衔。自己为自己评定军衔,这可是一件极其罕见的事情,高了会显得自己居功自傲,太低又会引起误会。
因此,在如何填写军衔的时候,陈奇涵思索良久。最终,在综合考虑之后,陈奇涵在军衔评定表上写下了一个不高不低的军衔:中将军衔。其实就陈奇涵的功绩而言,他完全可以被评为上将军衔。中将军衔在当时参与授衔的众位将军中不高不低,并不起眼。工作人员看了看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立刻将陈奇涵的意愿上报给了党中央。然而,党中央在看到陈奇涵自己在评定表上写的军衔后,却觉得不妥,思考之后将军衔改了。那么,这位战功卓著的将军最终被授予了什么军衔呢?为何他的军衔如此难评,以至于需要他本人亲自评定?陈奇涵,1897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坝南区竹坝村,当时很多的家庭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让孩子上学了。
陈奇涵的父亲陈清楷,早年间读过几年私塾,乡试落第后就回到家里务农。不过,由于有几分学识,除了务农之外也在一家蒙童馆任教。按照道理来讲,陈奇涵的家庭也应该还过得去。但由于家里的孩子众多,即使陈清楷尽到最大的力量,一家人也仅仅是刚刚能顾得住。要想送孩子上学,是极其困难的。但陈清楷因为读过书的原因,十分清楚,若想要孩子过得更好,让家里过得更好,在时下只有送孩子去上学这一条出路。于是他不顾家中贫困,顶住压力将9岁的陈奇涵送入了私塾里读书。在私塾里的时候,陈奇涵非常的努力。然而,在第二年的时候,兴国就遇到了罕见的天灾。
几乎所有的农田毁于虫害,依靠农田生活的民众,只能涌入县城沿街乞讨。当时的陈家家境其实有所好转,陈清楷通过努力,在城里开了一家米铺。但由于天灾的原因,米铺没米,几近倒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里确实难以再送陈奇涵上学,因此他就只能辍学回家。后来,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在各地设立了学堂。因此,在1909年的时候,陈奇涵再次获得了上学的机会,考入了兴国县北汇小学读书。
在进入学校之后,陈奇涵不负家里的期望,他时刻都在刻苦学习。小学毕业后,陈奇涵又继续攻读,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赣州中学。在中学里,陈奇涵接触到了当时最为潮流的革命思想。此时的中国,思想上在不断地进步。在国家动荡不安,清政府腐朽无能的情况下,孙中山先生领导有志之士发起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本以为,自此之后国家会越来越好,但没有想到,随后而来的是袁世凯偷取革命胜利果实、军阀混战、外国入侵。
整个中国都陷入了一片混乱,无家可归、食不果腹在中国人,横行霸道占有最好资源的外国人、军阀们,这一切都让陈奇涵觉得愤怒不已。在这种情况下,陈奇涵觉得要想要救过救民,就要从教育抓起。只有国民的思想、能力强大了,才能够将列强赶出中国,才能够战胜那些军阀。因此,在毕业之后,他和朋友在家乡创办了“忧道小学”。这所小学成立之初,完全是靠着几个首创人东拼西凑拿钱支撑起来的。与那些为了赚钱而创办学校的人不同,“忧道小学”规定,只要是贫民家的孩子,都不收钱。
“忧道小学”的课业,即按照政府规定的来,又与其他不重视英文和算术学校不同,“忧道小学”十分重视英文和算术。其模式和现在学校差不多,以语数英为主课。而且,学校还会在每年寒暑假之前开“家长会”,讲一讲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表现好的会给发奖品。这也让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关系很是和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股热潮迅速席卷全国。为了声援北京学生,陈奇涵带领“忧道小学”全体师生上街游行。
然而,当时北洋军阀独裁专制,会暴力镇压爱国人士和进步青年,甚至有时候对学生们也毫不留情。这样陈奇涵等人十分悲愤,也让陈奇涵意识到,教育并非是救过救民的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奇涵等人毅然投笔从戎。陈奇涵先是考入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在第二年的时候,又转入了广州护国第2军讲武堂。
从讲武堂毕业后,陈奇涵加入了赣军。他军事素养过硬,陈奇涵在赣军的晋升之路也非常的顺利,一路从排长、连长做到了代营长。彼时的赣军内部也是军阀斗争不断,人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所不用其极。为了抢夺地盘,赣军内部的军阀们屡次挑起战争,将百姓祸害的民不聊生。本来,自己就是为了救过救民投笔从戎的,没想到当了兵之后,却变成了“加害”民众的一员,这让陈奇涵无法接受。而且,在赣军的这些年里,陈奇涵看透了军阀腐败的本质。于是,在1924年的时候,他毅然放弃了在赣军的所有职位投靠广东革命政府。
当时,由于陈奇涵本身就十分优秀,在加入广东革命政府之后,就被任命为了广州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在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带领下,陈奇涵参加了镇压商团叛乱和北伐等。1925年初,陈奇涵随着张治中前往黄埔军校。在这里,他结识了周总理和聂荣臻元帅。陈奇涵看到了共产党人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他也十分认可共产党的思想理念,因此,陈奇涵十分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但当时,党内不少人认为陈奇涵曾经是旧军队的军官,身份不太合适。陈奇涵当时一拍桌子说道:“入不了党,我就回家修水利、种稻田。”当时,陈赓、许继慎等人都是陈奇涵的好友,他们十分清楚陈奇涵的为人。同年2月,在他们两人的介绍下,陈奇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入党之后,陈奇涵积极的在黄埔军校传播我党理念,让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了我党。
最初,孙中山先生在的时候,国共两党是和平共处的。但随着孙中山先生离世,蒋介石上台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蒋介石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反革命政变,武力镇压爱国青年,大肆捕杀共产党员。这陈奇涵看透了蒋介石的本质,于是他放弃了在黄埔军校的地位,决定和军校的共产党员去江西建立革命根据地。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后,革命的星星之火迅速在中国蔓延开来。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对我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而陈奇涵在这场起义中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昌起义失败之后,经党中央的委派,陈奇涵带领战友回到家乡兴国县进行工农运动发展。在此期间,陈奇涵创建了赣南革命根据地,许多百姓都加入到了红军队伍,毛主席称陈奇涵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1929年,毛主席在赣南根据地就革命理论和陈奇涵展开了讨论。听完毛主席的话,陈奇涵感觉豁然开朗。在毛主席思想的引领下,兴国县的土地革命以及各项革命运动蒸蒸日上。由于当时革命形势严峻,毛主席每天要日夜操劳。陈奇涵看到毛主席日渐消瘦,非常不忍,他买来了一些肉要为毛主席改善伙食。但毛主席却拒绝了他的好意,毛主席表示:现在群众还都饿着肚子呢,我们有的饭吃就好了。
当时江西的革命运动发展的越来越浩大,蒋介石生怕革命者会威胁到他的独裁统治,于是就命军队前去围剿。负责围剿的反动派认识陈奇涵,因此他并没有直接下狠手,而是劝陈奇涵放下武器投降。只要归顺国民党,他们必定会给他高官厚禄。陈奇涵要是稀罕什么高官厚禄,他早前也不会厉害赣军或者是黄埔军校。因此,面对敌人的利诱毫不动心,并巧妙运用战术向敌人发起进攻。反动派恼羞成怒,调来重火力对我军进行轰炸。我方无论是人数还是武器,都与反动派有很大的差距。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陈奇涵带领着战士们打退了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眼看打不过,反动派就用了卑鄙的伎俩,他们一把火烧了陈奇涵家的房子,并悬赏上万大洋要陈奇涵的人头。为了泄愤,反动派还将陈奇涵的亲友全部杀害。这令人发指的行径使得更多人意识到了反动派的凶残,当地百姓踊跃的加入到我军队伍来与反动派抗争。此后的历次反围剿战斗中,陈奇涵带领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奇涵在黄河边以半渡而击的战术,多次粉碎日寇对黄河防线的大规模进攻。
1939年,陈奇涵任延安卫戍司令兼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校长,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对于陈奇涵的信任。开国之后,有很多的将领见到陈奇涵都要毕恭毕敬的敬一个庄重的军礼。不外乎别的,因为这些将领都是陈奇涵在在战火中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才。解放战争爆发后,陈奇涵远赴东北地区任辽宁军区司令员,并身兼多职。他参与了在东北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重大战役,我党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中,陈奇涵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新中国成立后,陈奇涵出任军事法庭庭长,负责全军的审判工作。这是经过中央军委慎重考虑的,因为陈奇涵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且深谙军法。除此之外,陈奇涵性格刚正不阿,从来不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一点私利。
全军军事法庭的庭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不能出一点差池。毛主席认为,让陈奇涵来出任军事法庭庭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上任之后,陈奇涵就提出了一系列办案原则,并让全军战士对军事法庭的案件进行监督。建国初期,我国军事法庭方面的一些制度还存在弊端。为了使法庭走上正轨,陈奇涵翻阅了大量的军事资料,为了工作,他经常到半夜才肯睡觉。在陈奇涵呕心沥血的努力下,新中国的军事法庭终于走上了正轨。中国人民解放军直到建国几年后才确定使用军衔制度,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央不愿意让百姓们以为这是在论功行赏。
但在解放战争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的指战员们清晰的意识到了没有军衔给部队作战带来的影响。每当部队协同作战时,因为没有军衔,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定夺出谁来指挥部队作战,这成为了战场上一个常见的问题。经过中央军委开会研究,我军决定实行军衔制。这是对军人的一种荣誉,同时也能清晰的确定军人在部队中的职务。1955年授衔前夕,中央军委找到了陈奇涵,并给了他评定表表示陈奇涵的军衔让他自己来填。这种事情如果换到平常人身上自然是兴奋不已,但陈奇涵不一样。他先是感谢了中央对他的信任,而后又表示自己不能在评衔方面搞特殊。
工作人员向陈奇涵表示,这是中央军委的命令,请他执行,不要推脱。无奈之下,陈奇涵只得执行命令,他拿起笔,没有犹豫地在评定表一栏填上中将。其实对于陈奇涵来说,评中将军衔确实是评低了。但陈奇涵就是这样,他淡泊名利,丝毫不把军衔的大小放在心上。他向中央军委的工作人员表示: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些很渺小的事情,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在党和毛主席的带领下艰苦奋斗出来的成果。对我来说,个人的地位得失是一个非常渺小的问题。中央明白陈奇涵对于革命做出过多大的贡献,因此还是授予了他上将军衔。
将领们对于陈奇涵评定上将都没有异议,有的上将还认为陈奇涵的军衔评低了。陈奇涵将军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对待亲人更是高风亮节,他从来不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取一点私利。他的子女想有一份好的工作,但陈奇涵将军严词拒绝,他不允许家人搞一点特殊。他的儿女工作方面全都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陈奇涵将军从来没有在工作上帮助过子女。
1981年,陈奇涵将军在北京逝世。这位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上将虽已去世,但是他留下的高风亮节值得一代代人去学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