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率新变量:社交货币化对婚恋市场的影响

雾凇情忆中 4天前 阅读数 5 #推荐

家人们,咱今天来唠唠结婚率这个热门话题。你们知道吗,2024 年全国结婚登记 610.6 万对,相较于 2023 年的 768 万对,减少了 157.4 万对,同比下降 20.5%,再度下探至 1980 年以来的历史低位。这结婚率持续走低,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今天咱着重讲讲社交货币化对婚恋市场的影响。

先给大伙解释下啥叫社交货币。简单来说,社交货币就是社会中个体在获取认同感与联系感之前,对自身知识储备的消耗,说白了就是谈资。就好比现在年轻人爱聊的《英雄联盟》,同学、朋友之间因为这款游戏产生 “大家是兄弟,以后一起玩” 的感觉,这就是对社交货币的消费,而由此带来的社会归属感和与他人的联系感,就是社交货币所购买得到的 “产品”。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时代,社交货币可太重要啦,它甚至影响着人们在婚恋市场上的表现。

随着社交货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对婚恋市场的冲击也不容小觑。以前,人们找对象大多靠亲戚朋友介绍,或者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结识。可现在呢,线上交友平台越来越火,很多人把大量时间花在网络社交上,在虚拟世界里打造自己的 “社交人设”,积累社交货币。就拿一些交友 APP 来说,用户为了吸引更多关注,会精心挑选照片,编写有趣的个人简介,分享自己看似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在网络上积极互动,获得点赞、评论,以此来提升自己的社交价值。

但这也带来了问题。一些人过于沉迷在网络上打造完美人设,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不那么擅长真实的情感交流。我就听说过这么个事儿,有个小伙子在交友 APP 上特别活跃,和不少女生聊得火热,可真到线下见面时,却紧张得说不出话,原本在网上营造的风趣幽默形象瞬间崩塌。这就是过度依赖社交货币化带来的弊端,人们在虚拟世界里投入太多精力,反而忽略了真实相处的能力培养。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交货币化让婚恋市场的选择变得更加复杂。以前,人们择偶标准相对比较集中在人品、家庭背景、工作等方面。可现在,一个人的 “社交货币” 多少也成了潜在的择偶考量因素。比如,一个在社交媒体上拥有大量粉丝、影响力较大的人,可能会被视为更有吸引力的潜在伴侣,因为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仿佛自己也能沾光,获得更多社交资源。这种现象导致很多人在寻找另一半时,会先去查看对方的社交账号,从点赞数、粉丝量、发布内容等方面来评判这个人是否 “优质”。这就使得婚恋市场不再单纯,掺杂了太多社交层面的考量,让真正的感情变得有些模糊。

还有,社交货币化也让一些人对婚姻的期待发生了变化。过去,婚姻更多是两个人相互扶持,共同经营生活。可现在,部分人希望通过婚姻提升自己的社交地位,获得更多社交货币。他们期待另一半能给自己带来更广阔的社交圈子、更多的人脉资源,或者在社交媒体上成为让人羡慕的一对。这种带有功利性的婚姻期待,无疑给婚恋关系增添了沉重的负担,也让很多人在面对婚姻时变得更加谨慎。

咱们再看看彩礼这个老话题,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社交货币化的影响。彩礼原本承载着情感联结,通过财物交换建立两个家族的纽带。但在社交货币化影响下,彩礼的 “礼” 逐渐被 “价” 取代。现在很多地方彩礼数额节节攀升,部分原因就是人们把彩礼当成了一种在社交场合展示自己家庭实力、获取面子的方式。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彩礼越高,似乎就越能证明男方家有诚意,女方家也越有面子。这种现象导致彩礼从一种传统习俗异化为婚姻市场的 “定价工具”,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年轻人的结婚意愿。

总的来说,社交货币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社交机会,拓宽了交友圈子;但另一方面,它也给婚恋市场带来了诸多问题,让结婚率走低的形势更加严峻。要想改善这种状况,咱们得在享受社交带来便利的同时,多回归现实生活,注重真实情感的交流与培养。别让社交货币掩盖了爱情的本真,毕竟婚姻的幸福还是要靠两个人实实在在的感情和相互理解、包容。

好啦,今天关于结婚率和社交货币化的事儿就聊到这儿。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小伙伴,赶紧动动你们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祝点赞关注的家人们都能财运亨通,生活美满!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雾凇情忆中

雾凇情忆中

如雾凇般晶莹剔透的情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