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使团密档:乾隆拒绝通商的真实GDP考量

历史的风中 2周前 (05-05) 阅读数 9 #推荐

18 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急需开拓广阔的海外市场。1792 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精心挑选马戈尔尼勋爵,率领一支规模庞大、准备充分的使团,怀揣着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扩大贸易往来的使命,漂洋过海,驶向神秘的东方大国 —— 中国。他们满怀着期待,以为能凭借先进的工业产品和外交诚意,敲开中国市场的大门。

乾隆皇帝呢,以其一贯的大国君主风范,给予了马戈尔尼使团极为隆重的接待,尽显礼仪之邦的风度。但在通商这件关键事情上,乾隆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英国的请求,这一拒绝,犹如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千层浪。

很多人觉得,乾隆拒绝通商,纯粹是因为他的自大,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自给自足,啥都不缺,压根不需要外国商品。还有人说,这是乾隆过于强调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想让英国像其他藩属国那样,乖乖臣服。这些说法,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要是深入去探究那段历史,就会发现事情远没这么简单。

要知道,乾隆可不是啥都不懂的昏庸君主,他在位时,中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世界局势并非一无所知。当时,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其实已经有一定规模了,像欧洲的钟表、玻璃制品、呢绒等,在中国上层社会很受欢迎。乾隆自己就拥有不少价值不菲的英国产品,从精致的钟表到华丽的装饰品,应有尽有。既然如此,他为啥还拒绝英国通商请求呢?这里面,GDP 考量其实占了很大比重。

当时中国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大家靠着土地,基本能满足吃穿等生活需求。虽说欧洲一些工业产品新奇精致,可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而言,价格昂贵,实用性也没强到非买不可的地步。要是大规模开放通商,大量欧洲廉价工业产品涌入,中国本土的手工业肯定会受到巨大冲击。无数靠手工纺织、制作陶瓷等为生的工匠,可能会因此失业,引发社会动荡。这对以稳定为首要目标的乾隆来说,是绝不愿意看到的。就好比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织布做衣,突然来了一批便宜的机器织布,村里的织布匠们饭碗就保不住了,村里也会乱套。

而且,当时中国的 GDP 在世界上占比极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在乾隆眼中,英国提出的通商条件,可能会打破这种稳定。比如英国想开放更多港口、获得靠近茶叶和丝绸产地的土地或岛屿等要求,这要是答应了,中国的经济主权就会受到威胁。一旦英国在这些地方建立据点,按照他们的法律体系管理,时间长了,很可能会对中国的经济秩序产生干扰。打个比方,你家有个大院子,一直管理得好好的,突然有人要在院子里占块地,还按他的规矩来,你肯定不乐意。

从军事和国家安全角度看,乾隆也有自己的担忧。英国在海外扩张势头很猛,“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对 “各国夷人在洋抢掠” 的事也没少干。要是允许英国大规模通商,大量英国人涌入中国沿海地区,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心怀不轨,威胁到海疆安全呢?为了海疆的稳定,减少中国人和欧洲人的接触,维持一口通商的广州体制,对乾隆来说,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所以啊,乾隆拒绝马戛尔尼使团的通商请求,绝不是简单的自大和无知,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政治和军事考量。只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意外,乾隆这一决定,虽然在当时有其合理性,可从长远看,却让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融入工业革命浪潮的好时机。后来的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事件,也让中国陷入了百年屈辱。

这段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大变革面前,一个国家的决策稍有偏差,就可能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咱们回顾这段历史,不是为了评判乾隆的对错,而是要从中学到经验教训,在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时,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希望大家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往后的日子里,好运连连,财源广进!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历史的风中

历史的风中

历史的风和你畅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