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钓鱼”一句话认定售假?商家如何逆转局势

悦谈知识产权 15小时前 阅读数 1 #推荐

一、突如其来的售假处罚

在淘宝平台经营配件生意的林先生,最近遭遇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品牌投诉。他上架了一款手机挂绳,外观新颖,颜色丰富,是通过商品采集工具收录的热销款,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款产品涉及品牌“STRING TING”。直到接到淘宝平台通知,他才得知自己因涉嫌**“商标权-假货-旺旺自认售假”,被知识产权所有人STRING TING LTD以商标编号66073104**发起了投诉。

二、一句聊天记录引发的风波

投诉的核心依据,是林先生与一位买家的旺旺聊天记录。在对方刻意引导下,林先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说出了“这不是正品”这样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被品牌方作为其自认售假的“证据”,递交平台发起维权。随后,淘宝平台下架了商品链接,并提示该处罚可能影响店铺权重甚至扣除保证金。

三、“认定售假”的合理性引发质疑

林先生回忆,所谓“买家”,在整个对话中非常刻意地套话,疑点重重。他质疑这类投诉存在诱导成分,是典型的“钓鱼行为”。而对于像他这样并不了解品牌背景的小商家来说,仅凭一句模糊表述,就被定性为假货销售,显得过于草率。

四、最终申诉成功,商家得以脱困

幸运的是,平台最终撤销了此次“售假”处罚。林先生的商品得以恢复销售,店铺也没有受到更严重的影响。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当前电商生态中,“旺旺自认售假”成为某些品牌维权的重要抓手,而商家在沟通中,一句无意的话,很可能成为他人“递刀”的工具。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悦谈知识产权

悦谈知识产权

专业处理各大平台知识产权违规侵权,正规抗辩!